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德人之經營巴格達特鐵道

巴格達特鐵道問題,實為英德沖突之又一原因。德人經營東方,其規模之最大而又最猛者,莫此鐵道若:其小者,則有小亞細亞米索波泰米亞及亞洲土耳其諸地,因交通之便利,而實業于焉發展,商務于焉膨脹;其大者,復伸張其勢力于東方,以冀與英角逐于波斯印度與埃及。巴格達特鐵道之大計劃何自來?則以德之世界政策,與伊斯蘭教諸國之“大以色蘭”主義融洽而成之也。夫東方之土耳其,雖衰頹已極,而一息尚存,若欲鞏固國基,非聯盟諸伊斯蘭教國不可,于是土耳其為之首,以結合波斯印度多尼斯阿爾支利摩洛哥諸國;又諸國者,地適為比鄰,跨亞歐非三洲,殆可合而成一伊斯蘭教國大同盟,是謂“大以色蘭”主義。此主義固美,然有兵而無械,有庫而無財;他如交通也,實業也,教育也,商務也,無一足與列強抗衡者。時德之謀近東久矣,借土之助以窺東方,而逞其隱謀;土亦借德之助,以便整理一國之財政,發展一國之實業。一八八三年,果爾池將軍受蘇丹之聘,教練其陸軍。土之士官,轉入德國各陸軍大學,俾受高等軍事教育。希土克來脫之役(一八九七—一八九八),列強擬取此島充國際共管矣;土耳其一失此島,則君士但丁堡之險要已撤,蘇彝士北岸無從守矣。惟德意志獨辟此議。結果,土耳其命脈所系,卒以保全。此則德土兩國親善之由來,而亦兩國利益之互相交換也。德皇威廉二世于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八年兩次游土,以表其對于土皇之尊敬。方其第二次在土時,又作親善之演說,自稱為“以色蘭”之良友。設有德人評及土事,亦均加以鉗制。德國駐土大使皮勃斯丹男爵操縱土政凡十五年(一八九七—一九一二)。德施行于土之政策而得最大之效果者,即于一八九九年蘇丹從德皇之請,以德之資本筑巴格達特鐵道是也。巴格達特鐵道:起自抱斯福東岸之斯古塔利(亞洲土耳其之極西城,在君士但丁堡之對岸),經阿那多利,穿叨羅斯至阿達那及阿來卜,再繞苛特斯坦南面達木蘇耳,沿底革里斯河以迄巴格達特,再由巴格達特南向出巴比倫至卜色拉以訖波斯海灣之瓜唯脫為止境。全路之長凡一千五百英里,沿路兩岸每岸之闊凡六百一十二英里,共計凡一萬八千平方英里:皆許德人以永享特殊利益,蓋德皇海軍以外之最重要計劃也。尚有名海夾子鐵道者:即由阿來卜經敘利亞及海夾子至美咖;該鐵道權亦在德意志掌轄之下。方巴格達特鐵道建筑之始,德人亦曾請英法共同投資,和者固不乏其人,英終以此鐵道之將來,有礙于印度,起而反對之。英外長郎司董宣言曰:“凡有欲于波斯海灣以內謀建海軍根據地或筑壁壘者,是對于英之利益,有直接之沖突,英必盡全力破壞之。”故德人之招英股者,英人皆拒絕之。時瓜唯脫之酋長,本奉土皇之正朔,至時受英人之壓迫,亦反對此鐵道之及于波斯海灣矣。要之巴格達特鐵道之對于英,實有大不利焉。英俄方和,德踵起以窺印度,且英之視蘇彝士運河,如一身之脊髓,以其連埃及印度與英而一以貫之者也,至是亦須仰巴格達特及海夾子兩鐵道之鼻息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普县| 汕头市| 兰溪市| 收藏| 宁津县| 西畴县| 临桂县| 大渡口区| 临城县| 文成县| 南平市| 建昌县| 东辽县| 木兰县| 南宫市| 盐山县| 麟游县| 曲松县| 永兴县| 通河县| 长寿区| 普定县| 永安市| 中超| 四会市| 金秀| 宜州市| 武清区| 遵义县| 平塘县| 山阴县| 汝州市| 阿坝| 盘锦市| 怀宁县| 朔州市| 阳山县| 汶上县| 西华县| 大足县|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