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誰是金融之王

1931年8月15日,媒體公開發表一則聲明:英格蘭銀行行長由于近幾個月承受巨大壓力而身體不適,根據醫生的建議,他已經停止了所有工作并到國外休養。聲明中提到的行長就是被授予“金十字英勇勛章”的蒙塔古·克萊特·諾曼,盡管他多次拒絕這個頭銜,因為他并非許多人以為的勛爵或爵士,但他確實以此為榮,畢竟這是證明一個軍官表現英勇的次高級別的勛章。

諾曼對媒體界總是很提防,他在旅途中為了逃避多事的記者而假扮身份,故意錯過火車,因此留下了不好的名聲。甚至有一次他原本打算登上開往加拿大的約克公爵夫人號郵輪,為避開記者竟然借助一條繩梯從郵輪的一端滑到另一端,真令人難以置信。而這時,帶著與生俱來的戲劇天賦,他對聚集在碼頭對岸的記者宣布:“我想我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因為最近我非常辛苦,身體也大不如前了,我覺得在這艘豪華郵輪上旅行對我的身體應該是有益的。”

在金融界中,諾曼精神脆弱早已被認為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但很少有人知道真相——在過去的兩周里,世界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歐洲銀行體系也正處于崩潰的邊緣,由于巨大壓力造成的精神失常使這位行長已經不能勝任目前的工作。英格蘭銀行的聲明從舊金山傳到了中國的上海,世界各地的投資者為之震驚。

多年以后,人們很難想象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蒙塔古·諾曼擁有多大的權力和威望,他的名字如今也很少再為人所知。但在當時,他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中央銀行家,被《紐約時報》形容為“無形帝國的君主”。歐盟之父讓·莫內(Jean Monnet)則認為英格蘭銀行是“堡壘中的堡壘”,而“蒙塔古·諾曼作為這個堡壘的管理者,令人敬畏”。

在其主事的10年中,諾曼和其他三位中央銀行行長一度被媒體戲稱為“世界上最孤高排外的俱樂部”成員。諾曼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本杰明·斯特朗、德意志銀行的亞爾馬·沙赫特以及法蘭西銀行的埃米爾·莫羅,形成了中央銀行家的“四重奏”,他們承擔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重建世界金融體系的重任。

但是到了1931年中期,諾曼成為最初的四人組中僅存的一位。斯特朗于1928年逝世,享年55歲;莫羅于1930年退休;沙赫特在1930年因和自己的政府發生爭執而辭職,他正在向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示好。因此,重建世界金融體系的重任就落在了那個面帶詼諧笑容、有著神秘的戲劇天賦、留著凡·戴克式的胡須、身穿神秘戲裝、頭戴寬邊帽、身披下垂披肩、帶著耀眼翡翠領帶夾的謎一般的英國人身上。

在世界經濟進入史無前例的衰退時期的第二年,世界上最舉足輕重的中央銀行家精神失常實在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各國的生產大幅下滑——受打擊最大的美國和德國下滑達40%。工業國家的所有工廠——從底特律的汽車廠到魯爾的鋼鐵廠,從里昂的絲綢廠到泰恩賽德的造船廠,要么關閉,要么只有少數開工。市場需求嚴重萎縮,導致大蕭條后的兩年中物價下跌了25%。

在工業國家,失業的工人遍布城市和鄉村。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有800多萬人失業,占其勞動力規模的15%。在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英國和德國,分別有250萬人和500萬人加入失業大軍。在世界最大的四個經濟體中,只有法國似乎躲過了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但最終也跌入深淵。

失業的人們無所事事地流落在街頭、公園、酒吧和咖啡館。在紐約和芝加哥,越來越多的人因失去工作而流離失所,只能住在貨箱、廢舊鋼鐵、獸皮、帆布甚至車皮搭建的窩棚里,連中央公園都變成了人們的宿地。在柏林、漢堡和德累斯頓的郊區,類似的窩棚區也比比皆是。在美國,成千上萬的失業者逃離城市,四處找尋工作機會。

失業帶來了暴亂和造反。在美國的阿肯色州、俄克拉荷馬州以及中部和西南各州都發生了搶奪食物的騷亂。在英國,礦工、紗廠工人和織布工人開始罷工。在柏林,幾乎發生了內戰。在1930年9月的選舉中,納粹利用人們對失業的恐懼,對協約國、共產主義者和猶太人等大加指責,說他們造成了德國人的痛苦,以此獲取了650萬張選票,并使其在議會中的席位從12個增加到107個,成為繼社會民主黨之后的第二大黨。隨之,納粹和共產主義者常常在街頭巷尾發生沖突。類似的政變也在葡萄牙、巴西、阿根廷、秘魯以及西班牙發生。

最大的威脅來自銀行體系的崩潰。1930年12月,美國銀行(雖然這家銀行以國家的名字命名,但它卻是一家沒有任何官方背景的私人銀行)倒閉,這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銀行破產案,大約兩億美元的存款因此而遭到凍結。1931年5月,奧地利最大的銀行——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s)的擁有2.5億美元資產的奧地利信貸銀行破產。6月20日,赫伯特·胡佛總統宣布延期一年償付戰爭債務和賠款。7月,德國第三大銀行達納特銀行破產,引發了整個德國銀行體系的擠兌和資本外逃的浪潮。海因里希·布呂寧總理宣布銀行暫停營業,限制民眾從銀行提款的金額,并暫停外國短期債務的償付。當擁有大量德國債權的英國人發現德國違約后,危機于當月底席卷了倫敦。人們突然發現之前無須擔憂的債權無法履約,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又紛紛涌向倫敦提款,英格蘭銀行被迫向法國和美國的銀行(法蘭西銀行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借款6.5億美元,以避免其黃金儲備被耗盡。

隨著失業的蔓延,銀行破產,農產品價格暴跌,工廠關閉,仿佛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了。

6月22日,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告訴芝加哥人:“我們正處在現代世界最嚴重的災難之中——災難由所有的經濟因素造成。據莫斯科人說,這是資本主義最后的、終極的經濟危機,我們的社會將無法承受。”以研究文明的興衰而著稱的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在為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撰寫年度事件評論時說:“1931年,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深思熟慮,并坦誠地討論西方社會體系即將崩潰和走向終結的可能性。”

當年夏天,蒙塔古·諾曼幾個月前寫給他在法蘭西銀行的一位同僚克萊門特·莫雷的一封信見諸報端。諾曼聲稱:“除非出臺有力的拯救措施,否則文明世界的資本主義制度將在一年內崩潰,這一點我確信不疑。”他還以尖刻的筆調補充道:“我希望這一預言能夠存檔,以備將來參考。”有傳言說在赴加拿大修養之前,他堅持認為應該使用配給證,以避免當歐洲各國的貨幣普遍崩潰時,英國回到物物交換的境地。

在經濟危機中,中央銀行家們也都紛紛恪守幾個世紀以來母親教導孩子的那句警言:“如果你不能說得完美,那就什么也不要說。”這句話讓這些金融業官員們在處理危機時避免再次陷入尷尬局面——他們要么在公眾面前坦承問題而造成市場恐慌,要么對公眾漫天撒謊而維持相安無事。像諾曼這樣如此德高望重的人愿意坦誠地談論西方文明的崩潰,這充分說明面對“經濟海嘯”金融當局的無計可施和困惑。

諾曼不僅是世界上最顯赫的中央銀行家,他還被金融界和政府官員們公認為具有良好的品質和判斷力。

一向趾高氣揚的摩根財團資深合伙人托馬斯·拉蒙特說諾曼是“他遇到過的最有智慧的人”。在政界,英國財政大臣菲利普·斯諾登,一位多次預言資本主義最終會滅亡的忠誠的社會主義者,真誠地稱贊諾曼“不僅僅是女王跟前的最優雅的大臣”,“他對于國家所遭受苦難的同情心像母愛一樣泛濫”,而且他“充滿自信,富有感染力”。

諾曼在很多事情上處理得當,贏得了經濟界和金融界的好評。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他堅決反對向德國索取戰爭賠款。整個20世紀20年代,他一直在警告各國黃金儲備的短缺問題。此外,他還較早地警告了美國股市的泡沫風險問題。

但是也有少數人指責正是他推行的政策,尤其是教徒般死板地擁護的金本位制度,引發了席卷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這其中包括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和溫斯頓·丘吉爾。在諾曼結束其加拿大的假期前夕,丘吉爾這位兩年前在華爾街幾乎傾家蕩產的人從比亞里茨給他的前任秘書和好友埃迪·馬什(Eddie Marsh)寫信說:“我遇到的每個人都在警告金融業要發生問題……我希望把蒙塔古·諾曼吊死,我有重要的證據駁斥他。”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現在叫作“大蕭條”,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事件。沒有任何國家逃脫厄運,它帶來的負面影響持續了十多年時間,影響到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傷害了整整一代人。這場經濟危機引發了歐洲20世紀30年代“墮落的十年”,導致了希特勒和法西斯的崛起,以及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為可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20年代的大繁榮向大蕭條的滑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講述。在本書中,我選擇剖析當時的4位主要中央銀行家,他們分別管轄著英格蘭銀行、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德意志銀行和法蘭西銀行。

1918年,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百廢待興,金融體系也岌岌可危。19世紀后期,在金本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家債券體系以倫敦為中心迅速發展,引起了國際貿易和經濟的快速繁榮。1919年,這一體系崩潰,英國、法國和德國幾近破產,債臺高筑,它們的國民因為物價飛漲而陷入貧困,其貨幣也幾近崩潰。只有發了戰爭財的美國變得更為強大。

政府認為是銀行家發揮作用的時候了,因此解決世界金融危機的重任就集中到4個重要國家的中央銀行身上: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

本書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這些中央銀行家們重建國際金融體系的故事。20世紀20年代中期,他們似乎成功了:國際外匯市場穩定,資金流動自由,經濟增長得以恢復。但繁榮的背后也出現了隱患,被公認為金融體系穩定基石的金本位制度約束了經濟的發展。本書的后幾章描述了中央銀行家們在應對大蕭條時那些無序和徒勞的努力。

和現在一樣,20世紀20年代的中央銀行家擁有巨大的權力和威望。4位中央銀行家的故事貫穿了本書:英格蘭銀行的蒙塔古·諾曼,有些神秘和神經質;法蘭西銀行的埃米爾·莫羅,生性多疑且憎恨和恐懼外國人;德意志銀行的亞爾馬·沙赫特,死板、傲慢、才華橫溢而又狡猾;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本杰明·斯特朗,表面上精力充沛、勁頭十足,但其實是個深受傷害、不堪重負的人。

這4個人都是那個時代的重要人物,處于輿論漩渦的中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為我們了解20世紀20年代那段復雜的歷史(未實現的和平、戰爭債務和賠款、惡性通脹、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暴富、虛假的繁榮和徹底的破滅等不幸的故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更人性化、更深入淺出。

他們各自的行事方式都體現了他們國家當時的國民心態。蒙塔古·諾曼對自己不完美的直覺有著堂吉訶德式的信心,他沉溺在大英帝國昔日的輝煌里,不愿意承認它在世界上的日漸衰落。偏執和滿懷仇恨的埃米爾·莫羅,準確地體現了所有遭受戰爭創傷的法國人的心態。本杰明·斯特朗富有行動力,代表了美國的新一代,他們積極地利用自己的金融實力去干預世界事務。只有易怒和傲慢的亞爾馬·沙赫特沒有反映出戰敗后德國人的失落心態,或許他只是簡單地把這種情緒隱藏了起來。

他們曾經手握重權,但最后都幾乎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他們曾經家喻戶曉,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孤高排外的俱樂部”成員,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現在都已被人們遺忘。

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過渡期,它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當時的中央銀行還是私有的,主要目標是維護貨幣穩定和處理銀行恐慌事件,而中央銀行穩定經濟的概念則剛剛開始萌芽。

在19世紀,英格蘭銀行和法蘭西銀行的領袖們還不為公眾熟知,只是在金融界有人知道他們。而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央銀行家們已經和今天一樣家喻戶曉了。媒體充斥著關于他們的決策和秘密會議的謠言,他們當時面臨的很多經濟事務和問題也和現在的中央銀行家一樣:股市的劇烈波動、外匯市場的動蕩、大額資金在金融中心之間的流動等。然而,他們用以決策的信息卻非常之少,可以實施的手段也很原始。當時,經濟統計剛開始興起,銀行家們只能靠信件溝通,當時一封信從紐約寄到倫敦需要一個星期,在緊急時期也只能靠電報,只是到了后期,他們才能使用電話通信,而且還常常遇到麻煩。

當時的生活節奏也和今天完全不同。因為沒有飛機,橫穿大西洋需要5天時間,出門要帶著侍從,晚宴要穿著禮服。當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本杰明·斯特朗可以毫無顧慮地到歐洲出差4個月——5月份啟程,花一個夏天在歐洲各國的首都穿行,和他的同行們商談,其間在一些度假勝地稍事休息,最后于9月份返回紐約。

當時的人們既有國際化的思維,也有狹隘的地域觀念。在那個時代,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偏見盛行,著名的金融巨頭皮爾龐特·摩根的兒子杰克·摩根拒絕給德國發放貸款,因為“德國人是二等公民”,他還反對猶太人和天主教徒進入哈佛大學監督委員會,因為“猶太人總是認為他們是上等人,而美國人是二等人;羅馬天主教徒則認為教皇至上,美國人次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金融界,無論是在倫敦、紐約、柏林還是巴黎,都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銀行。一種是盎格魯–撒克遜式的銀行,比如J. P.摩根、布朗兄弟、巴林銀行;另一種則是猶太式的銀行,比如羅斯柴爾德家族的4個銀行、拉扎德銀行、德國猶太人的沃伯格–庫恩雷波銀行,以及與眾不同的歐內斯特–卡塞爾爵士銀行。當時的新教徒大都反對猶太人,這兩個集團相互排斥,他們都自命不凡,鄙視對方。在那個時代,人們都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對失業和貧困問題漠然視之。只有德國把這股偏見的暗流演變成了悲劇——這也是本書故事的一部分。

當我開始寫這4位中央銀行家以及他們如何應對大蕭條的故事時,我發現另外一位當時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也必須提及,他就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919年他剛出道時才36歲。當其他4位主人公痛苦地應對各種麻煩時,他不甘寂寞,站在另一個立場發表觀點。和其他人不同,他不是政策制定者,只是一位獨立的觀察員。在每個故事的轉折點,他都堅持自我,其言論毫不客氣而又充滿智慧、滿懷自信。

在本書中,作為4位主人公的對立面,凱恩斯不可或缺。4位中央銀行家都是金融界的大佬,受正統的職業準則的約束。相反,凱恩斯是一位牛虻、劍橋大學的教師、自我發家的百萬富翁、出版者、編輯和暢銷書作者,他不用擔心那些可怕的表決制度而引起的麻煩。盡管他比其他4位顯貴只年輕了十幾歲,但凱恩斯顯然和他們不是一代人。

要了解中央銀行家們在大蕭條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首先需要了解一些中央銀行及其運作的知識。中央銀行充滿神秘色彩,它們的核心工作嚴格對外保密,即使經濟學家也很難理解它們。簡而言之,中央銀行壟斷了貨幣的發行(1)。這一權力使得它們擁有信用(利率)的定價權,因此可以決定在市場中投放多少貨幣。

盡管中央銀行充當了決定國內信貸政策的國有機構的角色,但在1914年,大部分中央銀行都是私有的,因此它們的角色十分奇怪、復雜。它們首先要對董事會負責,其股東主要是商業銀行,必須對股東分紅,但又被授予了非營利目的的非凡權力。與現在中央銀行的穩定物價、實現充分就業的法定目標不同,1914年的中央銀行最重要的目標是維護幣值的穩定。

當時,大部分國家實行金本位制度,即將幣值與一定重量的黃金掛鉤。比如,1英鎊等于113格令純金,而1格令等于麥穗中的一顆麥粒的重量(取其均值)。同樣,1美元被定義為23.22格令黃金。由于所有的貨幣都與黃金掛鉤,因此它們之間的相對價值是固定的。因此,1英鎊等于113/23.22即4.86美元。根據法律,所有紙幣都可以自由地兌換黃金,每家中央銀行也都必須承擔以金塊兌換任何數量本國貨幣的責任。

作為貨幣,黃金被使用的時間達千年之久。1913年,全世界的金幣大約有30億美元,占全世界實際流通貨幣量的25%左右,另外有15%的銀幣,其余的60%為紙幣。所以,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只是貨幣的一小部分。

當時,世界上2/3的黃金沒有在經濟中流通,而是以金磚的形式存放在銀行的金庫里。在每個國家,盡管每個銀行都存有黃金,但絕大部分黃金還是存放在中央銀行,作為銀行體系的儲備和黃金標準的“錨”,決定經濟中的貨幣和信用規模。

由于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實際上就是印鈔票,因此為了防止這種特權被濫用,各國都以法律的形式強制它們持有一定數量的黃金,以作為紙幣的支持。這些法規在每個國家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國,英格蘭銀行最初可以發行7 500萬英鎊沒有黃金支持的紙幣,多于這個數目的紙幣則必須有等量的黃金作為支持。在美國,美聯儲發行的紙幣需要有40%的黃金支持,不允許發行沒有黃金支持的紙幣。盡管各國的法規不同,但最終的效果都是自動鎖定各國的貨幣量,使其幾乎機械地受制于各國的黃金儲備。

為了調控經濟中的貨幣數量,中央銀行使用利率工具,這類似于在一個巨大的貨幣調節器上將指針上下調節。當黃金過多時,信貸成本降低,吸引消費者和企業借款,為經濟注入更多的貨幣;相反,當黃金緊缺時,利率提高,吸引消費者和企業存款,收緊流通中的貨幣。

由于貨幣兌換黃金的價值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紙幣發行的數量受黃金儲備的約束,政府的行為由此也會受到黃金儲備的限制,當現金短缺時,其價值也不會變動,因此不會發生通貨膨脹。這對于采用金本位制度的國家來說是一種“榮譽的象征”,表明政府會保持穩定的貨幣制度,采用規范的金融政策。在1914年,有59個國家采用金本位制度。

很少有人認識到這種制度有多么脆弱,其基礎有多么不牢。有史以來,世界上開采出來的所有黃金加起來也只不過剛能填滿一幢中等的兩層小樓。而且,新的黃金產量既不穩定,也不可預測,時多時少,很少能滿足經濟的需要。因此,當發現新的金礦時(例如19世紀5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潮,以及19世紀90年代南非發現黃金),世界的商品價格就會下跌。

并非沒有人批評過金本位制度,但大多都是些奇怪膚淺的論斷。有些人則認為,如果信貸受限于黃金數量,就會傷害企業和債務人——尤其是兼具兩者特征的農民,這在通貨緊縮時期尤為明顯。

支持寬松貨幣和擴大信用的最著名的代表是來自內布拉斯加這個農業州的議員威廉斯·詹寧斯·布賴恩(Williams Jennings Bryan),他積極呼吁取消黃金作為儲備的特殊地位,將白銀也列為儲備金屬。

在1896年的民主黨大會上,他發表了美國歷史上一篇重要的演講——辭藻華麗而又極具威嚴,他指責東部的銀行家們:“請告訴我哪些城市受惠于金本位制度?我的回答是這些大城市依靠的是我們廣袤肥沃的土地。假如你們的城市被摧毀,如果我們的農場還在,那么你們的城市就會很快魔術般地恢復;但如果我們的農場被摧毀,你們的城市也會變成一片荒野……你們不能把用荊棘做成的帽子扣到工人的頭上,你們不能把人類釘在黃金的十字架上。”

風水輪流轉,在布賴恩發表演講的10年前的一個周末,南非的兩位金礦勘探者在威特沃特斯蘭德的一個農場散步時偶然發現了一片金礦,后來這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到布賴恩發表演講時,黃金產量暴漲了50%,南非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黃金生產國,黃金匱乏的時代結束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所有商品價格再次開始上漲。雖然布賴恩于1900年和1908年兩次獲得了民主黨的選舉提名,但始終沒有當上總統。

盡管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這一貴金屬的供給時多時少,導致物價在一個大的經濟周期內上下波動,但這種波動非常溫和,最后物價也會回歸到正常水平。金本位制度可以控制通貨膨脹,但不可能阻止金融泡沫的產生和破滅。這些泡沫和危機好像是深深根植于人類的天性中,是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根據一項統計,歷史上曾經發生過60次經濟危機——有記載的第一次金融危機發生在公元33年的臺比留時期,當時的羅馬帝國為了防止金融系統崩潰,向金融市場注入了100萬個金幣。

每次經濟危機的特征都有所不同,有的發端于股票市場,有的發端于信貸市場,有的發端于外匯市場,有的甚至發端于商品市場。有的經濟危機僅僅發生在一個國家內部,有的波及數國,個別的甚至波及整個世界。但是,所有的經濟危機都具有一個相同的特征:是一個從貪婪滑向恐懼的可怕過程。

在金融危機前期,投資者陶醉在財富膨脹的樂觀情緒中。然后,銀行家們開始漠視風險,樂觀情緒轉變為過度自信,有時甚至變成狂熱。泡沫逐漸積累,達到人們難以想象的程度。最后,突發的擾動出現——破產、巨額損失或金融詐騙的流言等,不管事情本身如何,這些情況都將引起人們情緒的突然轉變。接著,恐慌開始出現,投資者拋售資產,市場大幅下跌,損失難以估量,銀行也收縮貸款,緊張的存款人蜂擁到銀行提現。

如果金融危機時期所謂的悲劇僅僅是那些愚蠢的投資者和債主們發生虧損,那么其他人也不會太在意,但問題是銀行會擔心其他銀行出現問題。由于19世紀的金融機構聯系密切,相互之間借貸了大量資金,因此一家銀行的經營困難就會波及整個金融體系。正是因為危機具有傳染性,能夠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中央銀行就必然會被卷入,所以中央銀行除了具有穩定金本位制度的職責,還具有另外一個重要功能——預防銀行恐慌和其他的金融危機。

中央銀行有很多有力的工具來處理這些突發事件——尤其是其貨幣發行權和其持有的大量黃金儲備。中央銀行處理金融危機的最終目的簡單而又復雜——重塑銀行的信用。

金融危機并沒有成為古董。當我于2008年10月開始本書的寫作時,世界各國正處于金融危機之中:自1931—1933年金融危機(這也是本書最后幾章的重點)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信貸市場萎縮,金融機構囤積資金,銀行現金很快被提光,股票市場暴跌。任何對銀行體系的脆弱和金融危機威力的描寫,都不如親眼所見更令人印象深刻。觀察各國的中央銀行和金融當局處理當前金融危機的情形——千方百計重塑人們的信心,用令人難以想象和令人震驚的手段去引導市場情緒,我們進一步確信,在處理金融危機時沒有神奇的手段和簡單的規則。為了撫平投資者和市場的焦慮情緒,中央銀行家們都在與最基本也是最不可預測的大眾心理做斗爭。這種處理不可預測的金融風暴的技巧,最終使得他們揚名立萬或者名譽掃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勃利县| 峨眉山市| 怀柔区| 甘孜| 克东县| 即墨市| 新兴县| 乌兰县| 东乌| 满城县| 北京市| 淮南市| 蒲江县| 沅陵县| 柘荣县| 林西县| 青河县| 河源市| 寻甸| 正安县| 诏安县| 平乡县| 岳阳县| 奉化市| 无极县| 新竹县| 新津县| 抚远县| 白玉县| 新郑市| 彝良县| 壶关县| 琼结县| 广西| 什邡市| 沽源县| 天长市| 武宁县| 平顶山市| 马尔康县|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