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史軍

2017年5月,一段名為《海帶不是植物》的短片在網絡上瘋傳。一則科普短片之所以能“出圈”,是因為這個說法過于反常識了。不論是外形長相,還是吸收太陽光的能力,海帶在我們看來都是活脫脫的植物,更不用說在生物課本上明明白白地寫著,藻類植物是植物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今,海帶已經被踢出了植物家族,那植物究竟是什么呢?

2018年,我有幸參與小學科學課教材的編寫工作。在一年級的科學課標準中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植物”。如何能講清楚這個問題,我一時間陷入迷茫。

你可能會想,這問題有什么難的?扭頭朝窗外一看,目力所及之處都有植物,挺拔的雪松,嬌艷的月季,擁有燦爛金黃葉片的銀杏,還有馬路牙子上的狗尾草,這些不都是植物嗎?確實,人類是一種被植物包圍的物種,或者說我們的生活就建立在植物世界的基礎之上。但是如何定義植物,如何認知植物,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你可能會說,“這還算問題嗎?植物就是那些需要曬太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命啊”。可是這個世界上確實還有很多不依賴太陽光生存的植物,比如天麻就是一種像蘑菇一樣生存的腐生植物;鼎鼎大名的大王花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根上,整個身體都“濃縮”成一個花朵。

你可能會辯解說,“植物就是長在土里一動不動的那些生命啊”。顯然,很多植物是可以運動的。如果說捕蠅草那“捕鼠夾”式的運動不算典型運動,那跳舞草的小葉片在動聽的樂曲中搖擺起來,必然要算運動了。至于是不是長在土壤里,就更不關鍵了。在南美洲,很多空氣鳳梨已經在懸空的電線上找到了自己生存的家園。

相對于理解動物,理解植物要困難得多,那是因為我們人類是動物,而不是植物。很多動物的形態特征,都能從我們自身找到可以類比的例子。但是,類比植物就很難了,畢竟我們不靠葉片吸收太陽光,不靠根系來喝水,更不靠花朵來繁衍后代。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生命形態才是植物呢?

我們需要了解生命的底層構架和運行邏輯。《植物》這本書就是從這些最基本的概念開始,為我們逐步展現植物這種特殊的生命形態,并以生物演化為脈絡展現了不同植物類群在地球上的精彩表演——應對水體生活的光合生物,第一次嘗試登陸的苔蘚植物,用維管束系統征服陸地的蕨類植物,帶著花粉走向干旱區域的裸子植物,以及讓今天的地球生物圈異彩紛呈的開花植物。每一個適應特征的出現,都是生命演化歷程中的飛躍。

雖然在本書中,作者仍然把藻類歸在植物大門類當中,但這并不妨礙他為我們講述藻類植物光合作用的特點,畢竟大多數藻類植物無論是細胞結構,還是光合作用的色素,都與真正的植物有所差別。

但說到底,植物也好,藻類也罷,其實都是我們人類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為了方便而劃定的單元。地理學上的五大洲四大洋,天文學上的星座,地質學上的地質年代劃分莫不如此。從最初的人為二分法,到今天追尋自然分類的原則,人類對于生命的了解每前進一步,我們對植物的定義都會有新的理解。也許有一天,我們忽然發現,人類與植物也僅僅是殊途同歸的生命表現形式而已,大家不過都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當然,讀懂植物不僅可以為我們更好地開發自然資源提供基礎,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這些生命和諧相處,并且從它們身上汲取精神能量。每一天我們在上班和上學的路上都會與無數植物相遇,你可以把它們當作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也可以把它們當作向其吐露心聲的摯友。當然這要建立在理解這些生命的基礎之上——葉片為何伸展,花朵為誰綻放,種子如何去遠行,植物自有自己的精妙方案。讀懂植物的智慧,也是讀懂自然給我們的生存哲理。

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在追尋植物是什么的答案時,最終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我們是誰。當我們獲取這個答案的時候,那必將是一個新紀元的開端。

而讀懂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庆市| 松滋市| 丹棱县| 台南市| 德保县| 云阳县| 闸北区| 巴彦县| 潜江市| 沈丘县| 雷波县| 霍山县| 黔西| 通榆县| 封丘县| 水城县| 民丰县| 贵州省| 龙州县| 辽源市| 屯门区| 滁州市| 老河口市| 鄄城县| 尼木县| 恩施市| 钟山县| 博罗县| 定州市| 绍兴县| 临城县| 南充市| 绥阳县| 乳源| 七台河市| 蕉岭县| 平罗县| 玉龙| 兴海县| 从化市|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