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高壓變電站換流站施工與運維檢修
- 《特高壓變電站換流站施工與運維檢修》編委會
- 3339字
- 2021-04-16 21:46:08
第三章 變電站換流站土建工程施工工藝
第一節(jié) 定位放線
一、施工工藝流程
土建工程施工測量定位放線施工工藝流程見圖3-1-1。

圖3-1-1 土建工程施工測量定位放線施工工藝流程圖
二、施工準備
1.技術準備
(1)有建(構)筑物定位軸線或坐標控制點的平面布置圖及設計對測量放線的具體要求等技術資料;
(2)結合場區(qū)和建(構)筑物的具體情況,編制施工測量方案(措施)。
(3)對測量基準點交接、復測及驗收并建立場區(qū)、建(構)筑物的軸線和高程控制網(wǎng)。
(4)嚴格按照規(guī)定做好圖紙會審,同時對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并形成書面記錄。
2.主要機具設備
包括全站儀、經(jīng)緯儀、水準儀、塔尺、鋼卷尺、鐵錘等。
三、控制樁交接及復核
充分熟悉圖紙及設計要求,由建設單位組織監(jiān)理、施工及勘測人員對場區(qū)的控制樁進行交接,施工技術人員對控制樁進行實測復核,精度達到規(guī)范要求后可作為場區(qū)和建(構)筑物測量及放線的依據(jù)。
四、建立平面控制網(wǎng)
(1)若建筑場地在山區(qū),常用小三角測量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網(wǎng);而在新建場區(qū)或改擴建建筑區(qū),需要根據(jù)建(構)筑物定位靈活布置網(wǎng)點,以便控制點的使用和保存,常用導線測量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網(wǎng)。
(2)小三角測量等級與三角網(wǎng)的布設:小三角網(wǎng)分為兩級:面積較大廠區(qū),應分兩級布網(wǎng),首級采用一級小三角網(wǎng),其下用二級小三角網(wǎng)加密;當廠區(qū)面積較小時,可采用二級三角網(wǎng)一次布設;小三角網(wǎng)常用的圖形有單三角鎖、中點多邊形及線形三角鎖等。
(3)導線測量的等級與導線網(wǎng)的布設:導線測量分為兩級;面積較大廠區(qū),—級導線可作為首級控制,其下用二級導線加密;在面積較小廠區(qū),采用二級導線一次布設;布設的基本要求:根據(jù)建(構)筑物本身的重要性和生產(chǎn)系統(tǒng)性適當選擇導線的線路,各條導線應均勻分布于整個廠區(qū),每個環(huán)行控制面積應盡可能均勻,各條導線應盡可能布成直伸導線,導線網(wǎng)應構成互相聯(lián)系的環(huán)行,構成嚴密平差圖形。
五、施工現(xiàn)場測量及放線
主軸線點的測定可以采取極坐標法、角度交會法、直角坐標法和距離交會法等方式;在進行實測前,應事先在總平面布置圖上進行設計并選定。
1.確定主軸線點位置應符合的原則
(1)主軸線應盡量位于場地中央,狹長場地也可以靠場地的一邊,主軸線的定位點(主軸點)一般不少于3個(包括軸線交點)。
(2)縱橫軸線要相互垂直,若縱軸線較長時,橫軸線要酌情加密,縱橫軸線的長度能控制整個建(構)筑物場地的范圍。
(3)主軸線中,縱橫軸各個端點應布置在場區(qū)的邊界上,為便于恢復施工過程中損壞的軸線點,必要時主軸線各個端點可布置在場區(qū)外的延長線上。
(4)為便于定線、量距和標石保護,軸線點不要落在建(構)筑物及各種管線上和道路中。
2.注意事項
主軸線是整個場地的控制基準,必須在實地埋設永久標樁;若場平工作未結束,可埋設臨時木樁,待場地平整完成進行改點時,再換成永久標樁。
六、建立高程控制網(wǎng)和引測高程控制點
1.建立高程控制網(wǎng)
(1)高程控制點應繪制到施工總平面布置圖上并應妥善保護,定期復測;測設的高程控制點應構成閉合的場地高程控制網(wǎng);場區(qū)高程控制網(wǎng)系采用三、四等水準測量的方法建立。
(2)當廠區(qū)面積較大時,高程控制網(wǎng)應分二級布設:首級為Ⅲ等水準,其下用Ⅳ等水準加密;當廠區(qū)面積較小時,用Ⅳ等水準一次布設;水準網(wǎng)的絕對高程應從附近的高級水準點引測(被引用的水準點應經(jīng)過檢查),聯(lián)系于網(wǎng)中一點,作為推算高程的依據(jù)。
(3)為了保證水準網(wǎng)能得到可靠的起算依據(jù),檢查水準點的穩(wěn)定性,應在場地適當位置建立水準基點組(應采用深埋水準標樁),其點數(shù)不得少于3個,點間距離以50~100m為宜,高差應用Ⅱ等水準點測定。每隔一定時間,如發(fā)現(xiàn)有變動的可能時,應將整個場區(qū)水準網(wǎng)與水準基點組進行聯(lián)測,核查水準點高程是否變動。
(4)埋設的各級水準點標樁要求堅固穩(wěn)定;Ⅳ等水準點可利用平面控制點,點間距離隨平面控制點而定;Ⅲ等水準點一般應單獨埋設,點間距離以600m為宜,可在400~800m之間變動;Ⅲ等水準點一般距高大建(構)筑物應不小于25m,距振動影響范圍以外應不小于5m,距回填土邊線不小于15m。
2.引測高程控制點
引測高程控制點是通過經(jīng)復核并確認的高程控制點,采取高程傳遞的方式把標高引測到建(構)筑物上,常用水準測量法傳遞高程和鋼尺直接丈量垂直高度傳遞高程兩種方式。
七、軸線定位和標高測量
1.建(構)筑物的軸線定位與投測
(1)建(構)筑物定位的依據(jù)是按照設計圖紙和施工測量規(guī)范要求,測定建(構)筑物四大角樁和各細部軸線樁。為了保證開挖基槽后定位軸線能準確恢復,一般在建(構)筑物基坑外1.5m處,測設與建(構)筑物四邊平行的建(構)筑物控制樁,作為建(構)筑物定位和基坑開挖后基礎放線的依據(jù),并采取可靠措施保護好這些控制樁位,尤其是直接控制各層豎直方向的軸線控制樁,應精確延長到大于建(構)筑物總高度的距離以外,建(構)筑物控制網(wǎng)的精度應與場地平面控制網(wǎng)的精度一致。
(2)建(構)筑物四邊和各細部軸線測定后,經(jīng)復核確認建(構)筑物的軸線定位準確和基礎尺寸滿足設計圖紙要求后,即可進行基坑土方開挖施工。
(3)當基礎墊層澆筑后,應在墊層上測設建(構)筑物各軸線,經(jīng)閉合校核后,再詳細放出細部軸線。
(4)基礎工程施工完畢后,隨著主體結構的不斷升高,要逐層向上投測軸線,當建(構)筑物的垂直高度愈大時,施工中對豎向偏差的控制更加重要。可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分別采用經(jīng)緯儀豎向投測法或垂準線法對建(構)筑物進行軸線投測。
2.建(構)筑物的標高測量
高程傳遞的測法是:先用水準儀根據(jù)統(tǒng)一的±0.000m水平線,在各傳遞點準確地測設出相同的起始高程線;然后用鋼尺沿豎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層,并畫出整分米數(shù)水平線。各層傳遞高程時均應由起始高程線向上直接量取,高差超過鋼尺尺長時,應在該層精確測設第二條起始高程線,作為再向上傳遞的依據(jù)。最后將水準儀安置在施工層,校核由下面?zhèn)鬟f上來的各水平線,校差應在3mm以內(nèi)。在各層抄平時,應后視兩條水平線以作校核。
八、建(構)筑物沉降觀測
1.在施工期間沉降觀測的時間要求
(1)較大荷重增加前后(如基礎澆筑、回填土、柱子安裝、房架吊裝、磚墻每砌筑一層樓、設備安裝及運轉等),均應進行觀測;
(2)如施工期間中途停工時間較長,應在停工和復工前進行觀測;
(3)當基礎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圍大量積水及暴雨后,或周圍大量挖方等,均應進行觀測。
2.工程投產(chǎn)后的沉降觀測的時間要求
工程投入生產(chǎn)后,應連續(xù)進行觀測,觀測時間間隔,可按沉降量大小及速度而定,在開始時間間隔短一些,以后隨著沉降速度的減慢,可逐漸延長,直到沉降穩(wěn)定為止。
3.沉降觀測的工作要求
沉降觀測是一項中長期的系統(tǒng)工作,為了保證觀測成果的正確性,應盡可能做到“四定”:
(1)固定人員觀測和整理成果。
(2)固定使用的水準儀及水準尺。
(3)使用固定的水準點。
(4)按固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線進行觀測。
4.沉降觀測的儀器要求
對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觀測,要求儀器的望遠鏡放大率不得小于24倍,氣泡靈敏度不得大于15″/2mm(有符合水準器的可放寬1倍),可以采用適合四等水準測量的水準儀;但精度要求較高的沉降觀測,應采用相當于N2或N3級的精密水準儀。
5.沉降觀測的路線確定并繪制觀測路線圖
對觀測點較多的建(構)筑物進行沉降觀測前,應到現(xiàn)場進行規(guī)劃,確定安置儀器的地方,選定若干較穩(wěn)定的沉降觀測點或其他固定點作臨時水準點(轉點),并與永久水準點組成環(huán)路;根據(jù)選定的臨時水準點、設置儀器的地點以及觀測路線等,繪制成觀測路線圖,以后每次觀測都按固定的路線進行,采用這種方法比任意選擇觀測路線可以提高沉降測量的精度。
6.沉降觀測點的首次高程測定
沉降觀測點首次觀測的高程數(shù)值是以后各次觀測用于進行比對的依據(jù),如初測精度不夠或存在錯誤,不僅無法補測,而且會造成沉降觀測工作的矛盾現(xiàn)象,因此必須提高初測精度;如有條件,最好采用N2或N3類型的精密水準儀進行首次高程測定;同時每個沉降觀測點的首次高程數(shù)值,應在同期進行兩次觀測后決定。
7.沉降觀測操作中應遵循的規(guī)定
(1)觀測要在成像穩(wěn)定、清晰時進行。
(2)儀器離前、后視水準尺的距離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視距法測量,視距一般不應超過50m,且前后視距應盡可能相等。
(3)前視各點觀測完畢以后,應回視后視點,最后應閉合于水準點上。
九、質量標準和檢驗方法
土建工程定位放線質量標準和檢驗方法見表3-1-1。
表3-1-1 土建工程定位放線質量標準和檢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