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市簡史:A股五次大牛市的運行邏輯
- 王德倫 王亦奕 張日升 李家俊等
- 21字
- 2021-01-07 11:20:07
第二章 1991~1993年:資本市場探索期的第一次牛市
第一節 宏觀背景:改革開放制度紅利下的經濟小周期
中國經濟從復蘇到過熱,成為A股第一次牛市的背后線索。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大刀闊斧開展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時點。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予企業自主權、推行廠長負責制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擴大對外經濟開放等措施,讓經濟增長迸發出極強的活力。但彼時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仍處在初級階段,經濟周期波動大、周期切換頻率高,1989年至1993年這5年間,中國經歷了“衰退—復蘇—過熱”三個周期階段。GDP同比增速從1990年底部的3.9%攀升至1993年第一季度峰值的15.3%,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也從1990年的0%左右,增加至1993年2月的27.7%。
1990年前的短暫衰退期,源于消費、投資從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過熱,轉向政策嚴控后的收緊,同期外需也出現了暫時性波動;1990年后,隨著經濟過熱得到有效平息,政策回歸常態,改革開放的制度紅利凸顯,發展進入快車道,迎來近三年的復蘇期;1993年年初,通脹再度上行,經濟迎來過熱,宏觀政策快速反應、謹慎收緊,成了這一次牛市的終結點。
一、消費:需求過熱帶來高通脹和搶購潮,調控兩度收緊
物價過快上漲的通脹問題始終貫穿1989~1993年的經濟發展過程,成為復蘇和衰退的主要原因。1988年,國內正值“價格雙軌制”改革攻堅期,7月28日,國務院決定放開煙酒價格;8月15日~17日,《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文件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闖(價格改革)關”口號首次被提出[1]。經歷過1984年前后的上一輪高通脹,居民對于通脹預期十分敏感,短時間內紛紛將儲蓄拿出,開始購買、囤積商品,造成短期的“搶購潮”和通貨膨脹螺旋攀升。1988年內,CPI高點一度達到28.4%,當年政府決定采取三項措施[2]:其一,整頓流通領域的秩序,清查、撤銷大量1986年以來新成立的公司和流通領域的公司,查處一批違法違紀案件,對重要產品和緊俏商品加強了管理,穩定了市場秩序;其二,堅決壓縮和控制社會集團消費、嚴格控制工資總額的增長,堅決制止濫發獎金、實物和擅自擴大津貼、補貼的發放范圍,鼓勵居民儲蓄;其三,緩解總供給不均衡的問題(如工業品過剩、消費品短缺等),改善和增加有效消費品供給。消費領域在政策引導下快速冷卻,1989年、199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兩年回落,1990年6月CPI已經降至1.1%,成為下一輪經濟復蘇周期的起點(見圖2-1)。1992年7月,CPI回升再度突破5%,呈現過熱態勢,8月江澤民主席特地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加上“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意見,1993年1月1日又在新年茶話會上突出強調經濟發展必須加強宏觀調控,當天《人民日報》元旦社論也著重提出要防止經濟過熱,成為當時黨中央對經濟形勢釋放出的一個重要信號。[3]

圖2-1 1990年6月我國CPI降至1.1%
資料來源:Wind,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
二、投資:1988年和1993年政策兩度剎車終結本次牛市
同消費類似,改革紅利下經濟體制活力十足,政府兩度為中國經濟這輛飛馳的列車踩下剎車,避免經濟整體過熱。1986~198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超高速上升,分別為3121億元、3792億元、4754億元,各地出現部分盲目擴建、片面追求產量的現象。對此,政府決定用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整治通脹和過熱[4],包括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控制信貸規模等需求側改革計劃。1988年全國停建、緩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8萬個,壓縮投資647億元,銀行兩次提高儲蓄利率以吸引儲蓄。政策收緊效果明顯,1989年和1990年兩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降為4410億元、4517億元;1989年信貸增速19.1%,相較1988年的21.9%下降兩個百分點。
1992年下半年,經濟過熱跡象再次出現,表現為四熱、四高、四緊、一亂。對此,黨和國務院先后出臺三十八項宏觀調控文件,后由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匯總整理成《關于加強宏觀調控的有關規定的通知》,向下印發。嚴控信貸增長、加強固定資產投資監管、有序控制證券供給以及證券市場秩序等各項舉措接踵而至,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1993年后逐步進入調整。
三、外需:1990年美國衰退影響外需和FDI,帶動全球復蘇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油價暴漲、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對中國的出口產生影響。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油價從每桶15美元附近上升至超過35美元,受油價暴漲影響,美國迎來一次衰退,消費者信心指數1990年10月跌至低點的63.9,成為1983~2008年間的最低點,美國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于1991年1月見底,觸及39.2(PMI以50為榮枯線,高于50代表經濟擴張,低于50代表經濟收縮)。上一輪美國居民消費信心出現類似下跌,需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石油危機引發的高通脹時期。
中國改革開放后,對全球經濟依存度快速上升,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危機對于中國經濟也存在一定影響,表現為出口增速下滑和外商直接投資放緩兩個方面。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逐步向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型,出口占GDP比重上升至15%~20%,海外需求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的又一變量。1990~1993年,美國帶動全球景氣度下行,中國出口增速也逐年下滑,分別為52.6%、28.2%、22.2%、13.0%。受戰爭、經濟下行等影響,外商投資的熱度也出現下滑,1988年國內新增外商直接投資8.8億美元,而1989年降至1.98億美元,1990年進一步降至0.95億美元。1991年國際形勢稍有緩和,新增外商直接投資恢復至8.79億美元。1992年改革開放更進一步,浦東新區成立,國內迎來外資入華的新高峰,助推1992年后國內的新一輪復蘇周期。
[1] 中國歷史網.1988年歷史大事件:1988年搶購風潮[EB/OL].[2017-10-27]http://l.zhuixue.net/jindai/89577.html.
[2] 國務院.198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EB/OL].(1998-03-25) [2006-02-16]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865.htm.國務院.198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EB/OL].(1989-03-20) [2006-02-16]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867.htm.國務院.199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EB/OL].(1990-03-20) [2006-02-16]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883.htm
[3] 尹航.江澤民與1993年治理經濟過熱[J].黨的文獻,2011(05):52-58.
[4] 國務院.198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EB/OL].(1989-03-20)[2006-02-16]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