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經典戰例
- 上海市國防教育協會主編
- 3043字
- 2021-01-07 14:21:34
1914年,一場發生在薩拉熱窩的刺殺行動使整個歐洲陷入戰爭
塞爾維亞戰役引爆“歐洲火藥桶”
■1914.8—1914.12丨奧匈帝國/塞爾維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地是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干半島,當時,由于新興的斯拉夫國家塞爾維亞與衰老的奧匈帝國存在不可調和的結構性矛盾,再加上它們都有自己的后臺,使得一場本可化解的局部沖突,最終發展成波及全世界的悲劇。
兩個集團 角逐歐洲
為什么會發生一戰?很多教科書已經做出回答,那就是20世紀初歐洲分裂成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這兩個集團如同急于搶地盤的幫派,積極搜羅武器,互相威脅,并且發動攻擊。當時,與德國結盟的奧匈帝國(其主體就是今天的奧地利共和國)作為歐洲面積第二大國(僅次于沙俄),最害怕境內的斯拉夫少數民族犯上作亂,年邁的老皇帝弗蘭茨·約瑟夫疑心非常重,他得到的情報顯示:位于巴爾干的塞爾維亞王國不斷派遣間諜進入帝國,煽動斯拉夫人進行顛覆活動,而塞爾維亞的靠山就是沙俄。
1914年7月,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在鄰近塞爾維亞的波黑行省(今波黑共和國)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激怒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以“統一或死亡”為口號的塞爾維亞秘密組織“黑手會”在政府高官的默許下,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刺殺了斐迪南夫婦。這場刺殺讓早就想對塞爾維亞下手的奧匈帝國找到了開戰的借口,維也納的報紙上充斥著“塞爾維亞必定滅亡”的戰爭叫囂。隱身幕后的同盟國和協約國則紛紛煽風點火,生怕戰火被外交折沖澆滅。

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簽署開戰令
當時,塞爾維亞的戰備情況遠不如奧匈帝國,30余萬大軍只有少數獲得現代化裝備,重要武器和彈藥都依賴從法國和俄國進口。奧匈帝國的情況同樣不樂觀,因為它的整個東部邊疆都暴露在虎視眈眈的俄國面前,中間僅隔著一道喀爾巴阡山脈。因此,當奧匈帝國總參謀長康拉德制定入侵塞爾維亞的戰爭計劃時,還得仔細計算自己部署在東線的軍隊能擋住俄軍多長時間,以便在“解決塞爾維亞問題”后迅速把部隊調回抵御沙俄的進攻。
7月23日,奧匈帝國外交部向塞爾維亞發出條件苛刻的最后通牒,要求塞方在3天內答復,其內容包括取締塞國內所有反奧宣傳、罷免公開反奧的官員、鎮壓危害奧匈安全的泛斯拉夫民族運動等。約瑟夫皇帝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希望塞方因條件苛刻而拒絕接受,從而使開戰順理成章。沒想到老謀深算的塞爾維亞首相帕西奇幾乎都應承了下來,只要求對通牒的第六點(奧匈官員在塞境內追查暗殺元兇)略作修改。然而,一心想打的奧匈帝國連“半個不字”也能當成借口。
7月28日,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在隨后的一個月內,德、法、俄、英等國先后卷入戰團,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塞軍定計 棄邊守險
與今天的塞爾維亞版圖不同,當年的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與奧匈帝國的伏伊伏丁那平原只隔著一條薩瓦河,奧匈內河艦隊的淺水炮艦能輕易把貝爾格萊德城堡打得千瘡百孔。而塞國西面,在波黑境內陳兵27萬的奧匈軍隊只需渡過德里納河,就能進抵塞爾維亞腹地,因此“一步都不能退”成為塞軍上下喊得最響的口號。
反觀奧匈方面,盡管帝國總參謀長康拉德是個忠誠的職業軍人,但他任命的前敵總指揮、巴爾干集團軍司令波提瓦雷克實在是個草包,這位喜好施特勞斯音樂的將軍急于在皇帝生日(8月18日)前取得勝利,不等第二梯隊(第6軍)集結完畢,就催促以第5軍為主的20萬人馬強渡德里納河。由于工兵舟橋準備不足,許多重炮和機槍未能跟隨部隊過河。

奧匈帝國總參謀長康拉德
針對奧匈軍隊的進攻,塞爾維亞國王彼得一世奉行“拒敵于國門之外”的策略,但經驗老到的塞軍總司令普特尼克認為在本國軍力僅25萬人的情況下,“守邊不如守險”,不顧國王反對,把主力(3個集團軍)分配到戰略要點駐守:人數最多的第1集團軍拱衛貝爾格萊德;第3集團軍被部署在德里納河東岸,依托西部山區進行持久抵抗;第2集團軍則充當戰略預備隊,在潘切沃地區實施機動防御。
奧匈受挫 冒險增兵
后來的戰局證明普特尼克的決策是正確的。奧匈第5、6軍正面強攻德里納河東岸,結果在采爾山和埃維爾克山遭遇塞軍第3集團軍的堅決抵抗,由于塞軍可以依托預設筑壘地域,加之奧匈部隊缺乏攻堅重炮,導致奧匈軍隊在開戰前4天內有1.85萬人傷亡,4 500人被俘,卻僅僅向前推進了14千米。
面對傷亡慘重卻推進遲緩的戰局,起初信心滿滿的奧匈帝國總參謀長康拉德坐不住了。如果塞爾維亞戰事繼續拖延,一旦俄國完成軍隊動員,并在東部發起進攻,奧匈帝國就會陷入極端不利的境地。8月10日,康拉德命令把駐防東部加利西亞地區的第2集團軍的12個師運往塞爾維亞前線。盡管這條命令意味著面向俄國的防線失去防御力,但康拉德抱著僥幸心理—他希望憑借壓倒性的軍力優勢在10天內擊潰塞軍,然后迅速回防東線。
然而康拉德不僅嚴重低估了塞軍的頑強,而且還高估了奧匈帝國的鐵路運輸能力。洶涌而來的軍列和糟糕鐵路調度指揮幾乎使奧匈帝國的鐵路系統癱瘓。
互有勝負 戰局僵持
直到8月中旬,奧匈第2集團軍才從伏伊伏丁那平原出發,強渡薩瓦河進入塞爾維亞,主力第4師在貝爾格萊德郊外奪取一處橋頭堡,這讓塞國上下驚慌不已。
為了保衛首都,塞爾維亞國王彼得一世強令總司令普特尼克采取“圍魏救趙”的戰術,指揮集結于貝爾格萊德的塞軍第1集團軍強渡薩瓦河,到外線去奪取奧匈領土,試圖逼迫奧匈軍隊遠離首都。可是這一冒險從一開始就遭遇失敗,當塞軍推推搡搡地登上輪船時,遭到奧匈內河艦隊的猛烈阻擊,6 000余人喪生,鮮血染紅了河面。
由于互有勝負,奧匈帝國軍隊和塞爾維亞軍隊陷入僵持局面。8月底,由于俄國動員軍隊和進攻加利西亞的速度超出預想,康拉德只得匆忙把進攻貝爾格萊德的第2集團軍調回東線,這使塞軍面對的壓力大減。奧匈帝國的前敵總指揮波提瓦雷克只好繼續嘗試正面突破塞軍的山谷防線。9月2日至7日,雙方圍繞塞爾維亞西部山區展開殊死爭奪,2萬余人命喪疆場。
塞軍力竭 撤離首都
由于塞軍缺乏預備隊,最終普特尼克下令塞軍放棄前沿陣地,向后收縮,準備和對手打塹壕戰。對于這一決定,多數塞軍軍官表示反對,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火炮,士兵的彈藥儲備又不足,如果繼續用呆板的陣地戰與敵人拼消耗,最后吃虧的只能是塞軍。果然,當雙方陷入陣地戰后,塞軍大炮在交戰僅一周后就彈藥不繼,塹壕內的塞軍每天承受奧匈軍隊肆無忌憚的炮轟,損失越來越大。不過,一些機靈的塞軍軍官發明了坑道戰—在地下挖掘坑道,然后埋設地雷,等到奧匈軍隊躍出戰壕沖鋒時引爆。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陷落
11月5日,波提瓦雷克靠著兵力優勢向塞軍發起新的大規模攻勢。由于塞爾維亞第3集團軍在前期交戰中消耗殆盡,普特尼克把預備隊第2集團軍投入戰斗,但終歸力竭勢窮。面對“玉石俱焚”還是“留得青山”的抉擇,普特尼克向國王彼得一世坦承:“我們的軍隊已經做出重大犧牲,為了戰爭和民族的前途,我誠懇地向陛下建議,放棄首都貝爾格萊德,向南部尼什地區轉移。”于是,塞爾維亞王族和內閣在11月的最后一周乘火車南下,隨行還帶走國庫里的黃金和重要文件。12月2日,奧匈軍隊開進貝爾格萊德。
以弱敵強 雖敗猶榮
在整個塞爾維亞戰役中,塞軍以25萬人,遲滯奧匈軍多達45萬兵力,盡管丟掉首都,但塞軍以損失13.3萬人的代價,卻消滅了多達22.5萬人的奧匈軍隊,創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個以弱敵強的奇跡。奧匈軍隊總指揮波提瓦雷克因作戰不力,被解除巴爾干集團軍司令的職務。歷史學家認為,奧匈軍隊在塞爾維亞戰場上的巨大損失,以及俄軍在加利西亞前線的節節勝利,使存在了幾百年的奧匈帝國逐漸呈現出搖搖欲墜的跡象。盡管它還能堅持在世界大戰中打上4年,可是覆滅的種子已經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