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現代經典戰例
  • 上海市國防教育協會主編
  • 2736字
  • 2021-01-07 14:21:37

1941年10月初,德軍裝甲集群在姆岑斯克地區遭遇頑強阻擊
蘇軍坦克旅血戰贏得“近衛”之名

■1941.10丨德國/蘇聯

1941年秋,德軍發起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的“臺風”行動。起初,德軍第2裝甲集群進展順利,但很快在姆岑斯克地區遭遇迎頭痛擊,被蘇軍遲滯了整整8個晝夜。擋住強敵腳步的是蘇軍剛剛組建的獨立第4坦克旅,官兵雖然多為軍校里抽調來的學員,但他們戰術多變,取得了令人欽佩的戰果,該旅也因此成為率先獲得“近衛”稱號的蘇聯坦克部隊。

戰前態勢

1941年9月30日,德軍為了在入冬之前結束對蘇戰爭,向莫斯科發起“最后一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調集了第2、3、4裝甲集群,再加上第2、4、9步兵集團軍,總兵力達180萬人,裝備1 700輛坦克、1.4萬門火炮和1 390架飛機。

德軍計劃從北、中、南三個方向對莫斯科實施向心突擊,每個方向配置1個裝甲集群和1個集團軍。其中,位于南線的德軍由第2裝甲集群和第2集團軍組成,擅長指揮“閃電戰”的古德里安正是第2裝甲集群司令,他統率的部隊于10月2日進至奧廖爾,直接威脅莫斯科門戶圖拉的安全。

為了保衛莫斯科,蘇軍將包括獨立第4坦克旅在內的幾個兵團擺到奧廖爾至圖拉公路的必經之地姆岑斯克,依托簡陋的工事進行殊死抵抗。獨立第4旅是剛剛組建的部隊,大部分官兵是軍校急訓班里抽調來的。該旅以一個坦克團為核心,配屬摩托化步兵營、反坦克炮營、炮兵營、高炮營等部隊,編制比德軍裝甲師小得多,但使用起來更為靈活,適合在防線出現缺口時及時“封堵”。獨立第4旅旅長卡圖科夫上校是參加過十月革命的老兵,蘇德戰爭前就接受過系統的裝甲兵戰術培訓,堪稱坦克專家。

蘇軍坦克兵受領作戰任務

10月3日,獨立第4旅被編入近衛第1步兵軍,部隊乘火車前往姆岑斯克。10月4日,該旅第一梯隊到達指定地域,馬上沿奧廖爾至圖拉公路兩側布置陣地,當全旅其他部隊尚在開進之際,德軍的先頭部隊就已經距離姆岑斯克不遠了。

戰斗經過

為了創造有利的防御戰條件,獨立第4旅第一梯隊剛剛到位,卡圖科夫就向德軍占領的奧廖爾派去兩個偵察支隊:一支由10輛坦克和一個搭乘坦克的步兵連組成;另一支由8輛坦克和一個步兵連組成。傍晚,配屬坦克旅的高炮營也來了,卡圖科夫督促士兵搶挖假掩體,用木板搭建假坦克,而真坦克則部署在離公路4 000米遠的小樹林里。

10月4日深夜,蘇軍偵察分隊在奧廖爾附近設伏,很快一支德軍車隊闖入伏擊圈,被蘇軍坦克在近距離打成“篩子”,隨后蘇軍發起沖擊,抓獲3名俘虜,繳獲一些作戰文件,之后迅速返回旅陣地。通過審訊俘虜,卡圖科夫得知進攻的德軍是第2裝甲集群所屬的第3、4裝甲師及一個摩托化師,主力距獨立第4旅陣地僅有10千米左右。

蘇軍坦克占領伏擊陣地

由于德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占有絕對優勢,而蘇軍其他部隊離獨立第4旅的陣地都較遠,無法提供支援,卡圖科夫決定不與對手在一線硬拼,而是采取頗富彈性的縱深防御方式。他把全旅編成兩個防御梯隊,第一梯隊包括摩步營、反坦克炮營和姆岑斯克內務部隊混成營;第二梯隊是旅屬第4坦克團,用于反沖擊。摩步營和混成營在公路沿線展開,堅守主要陣地,每個營都得到一個坦克排支援,反坦克炮也配屬到各營一線陣地。同時,卡圖科夫還向暴露的側翼方向派出坦克機動分隊,防范德軍斷其后路。值得一提的是,從伏擊德軍先頭部隊到調整防御部署,蘇軍僅用了4個小時。

10月5日晨,德軍在經過炮火準備后,以1個團和100多輛坦克向蘇軍設伏地域開來。當其進入伏擊區后,獨立第4旅突然向德軍縱隊開火,德軍隊形大亂,瞬間被擊毀坦克11輛,人員死傷慘重,不得不撤回原出發地。卡圖科夫預計德軍下一輪進攻會投入更多火炮和飛機,已暴露的守軍若留在原地必將遭到損失,因此當德軍退卻后,獨立第4旅連夜轉移到第一軍人村地域,沿公路兩側重新布置伏擊陣地,新陣地依然采取兩線布置模式,即步兵和反坦克炮在前,坦克在后。

10月6日晨,德軍再度來襲,約150輛坦克沿公路向姆岑斯克推進。因為有過遭襲的教訓,所以德軍更加注意戰術配合,當先頭坦克與蘇軍防御陣地一接觸,德軍迅速展開戰斗隊形,數十輛坦克突入蘇軍防御陣地,處于正面陣地的蘇軍反坦克炮兵連抵擋不住德軍的猛攻,火炮一門接一門被摧毀,德軍以為突破了蘇軍防御,便大膽向前推進,不料遭到埋伏在二線的蘇軍坦克的反擊。經過12小時激戰,獨立第4旅擊毀德軍坦克43輛,斃傷其官兵約500人。德軍被迫后撤約1千米,在一片洼地里重新集結。

傍晚,從莫斯科趕來的“喀秋莎”火箭炮營抵達前線,卡圖科夫當即命令該營向躲在洼地的德軍開火。是夜,密集的火箭彈砸向德軍,德軍猝不及防,損失大量人員和裝甲車輛。與此同時,卡圖科夫也把部隊后撤到第一軍人村以東的新防御地區,準備繼續抗擊德軍的沖擊。

連吃敗仗的德軍不敢再輕舉妄動了,7日和8日,德軍只以小股兵力進行戰斗偵察,希望摸清楚蘇軍防御陣地的具體情況,同時集結新的進攻兵力。而蘇軍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加緊構筑新的防御工事,等待德軍的下一次進攻。

納粹德軍向莫斯科推進變得異常困難

10月9日,德軍出動轟炸機,對前兩天偵察發現的蘇軍目標進行狂轟濫炸,隨后德軍坦克引導約1個團的步兵向蘇軍防御陣地中段和左翼發動攻擊,遭到蘇軍摩步營和混成營的頑強阻擊。眼見正面攻擊不成,德軍企圖用坦克實施迂回包抄,但遭到該旅隱蔽在側翼的坦克預備隊反突擊。這一回合較量中,德軍又損失33輛坦克和兩個營的步兵,不過獨立第4旅也有大量官兵陣亡,無力再維持完整的戰線了。

10月10日晨,德軍重新發動進攻,他們避開蘇軍防守正面,向其左翼迂回,因兵力對比懸殊,蘇軍未能擋住這次進攻,德軍占領姆岑斯克,獨立第4旅面臨被包圍的危險,被迫后撤。11日,獨立第4旅退至奧普圖哈河北岸,直到此時,他們才得到寶貴的休整和喘息機會。

戰后評價

在姆岑斯克的8天阻擊戰中,蘇軍獨立第4旅多次變換陣地,以伏擊和短促出擊的方法,抵擋住德軍2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的進攻。據蘇軍統計,該旅共擊毀德軍坦克133輛、火炮49門、飛機8架、彈藥車15輛、迫擊炮6門,殲滅步兵約1個團,阻止德軍裝甲集群的突進,緩解了莫斯科方向的壓力。

作戰期間,蘇軍旅長卡圖科夫巧妙運用部隊,要求每一輛坦克要有三四個備用發射陣地,打幾炮就換一個地方,目的是讓德軍無法準確估計蘇軍兵力。獨立第4旅從不死守一處,而是不斷轉換新陣地,讓德軍的反撲“無的放矢”。卡圖科夫還特別注意側翼的防守,每個陣地都會在側翼方向安排坦克和步兵掩護,讓德軍此前屢試不爽的側翼包抄戰術屢屢落空。事實上,卡圖科夫所創造的“步兵防守一線,再由二線坦克反突擊”的防御戰術,此后為蘇德兩軍廣泛應用。

需要指出的是,獨立第4旅官兵在姆岑斯克之戰中的英勇表現,贏得蘇聯人民的尊敬。1941年11月,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決定,將獨立第4旅改編為近衛第1坦克旅,它也成為蘇聯紅軍中首個獲得“近衛”稱號的坦克部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华宁县| 泸溪县| 绥化市| 辽阳市| 华亭县| 江陵县| 亚东县| 东明县| 锡林浩特市| 柳林县| 华容县| 大厂| 秦皇岛市| 从化市| 凭祥市| 三河市| 姜堰市| 湘潭市| 三亚市| 亚东县| 横山县| 墨玉县| 嫩江县| 维西| 汽车| 疏附县| 万年县| 武夷山市| 当涂县| 衢州市| 安顺市| 北流市| 莆田市| 凉城县| 札达县| 固镇县| 贵定县| 兴山县| 和政县|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