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步子別太大
- 萬界包工頭
- 月半油月半
- 2081字
- 2021-01-22 21:56:44
第九十一章 步子別太大
林秋要用自己現代的技術,給王莽好好上一課,做事光憑理想和熱情是沒用的。
不過王莽的領袖號召力,也讓林秋刮目相看,在他親自到了大學城奠基后,每天常安城內,都絡繹有幾萬人前后來到現場。
這些人中,有達官貴人,也有普通民眾,既有學生文士,也有販夫走卒,甚至連章臺街的青樓女子,都紛紛前來來助威吶喊,掀起了一場真正的全民行動。
林秋將這一切都看在眼中,以他的知識,知道任何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如果沒有和自己真正的貼身利益掛鉤,最后的結果往往與預想的想去太遠。
這個是人性決定的。
果然,沒幾天后,這股運動的風潮還在繼續,但效果和目的就開始打折扣了。
首先風氣就是從高官們這里開始刮起的。
有些達官貴人來到現場,裝模作樣挖幾鏟土,然后就請畫師現場作畫,有些馬屁文人就開始寫歌頌和表揚的文字。
原來從這時就開始這樣了啊,林秋暗暗好笑。
漸漸地,大家都開始出工不出力了,來的人依然不少,在林秋眼里,都是來沽名釣譽的。
那些普通的底層民眾,自然沒人去吹捧他們,但他們也有自己的磨洋工方式,往往是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手上就是出不來活。
反觀林秋這里,現代的施工技術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讓所有一切都井井有條。
中部的辟雍有一條蜿蜒的水系,自然是從城外引進,但是在北方的這種氣候中,如何保持水系的清潔以及四季的景觀分明,林秋還是動了一番腦筋。
他在水道的兩頭,建設時候埋伏了水泥的涵管,當中有很多小孔與濾網,這種用秸稈做的生態濾網,可以拔出更換,有效保證了水系的純凈度。
北面的成均,考慮到北方風沙和冷空氣的侵襲,林秋將房屋的高度修建到二層,尤其是墻壁的厚度,用的是雙層磚,厚度要比南邊的上庠多一倍不止。
在大學城的地坪處理上,考慮到當時人們習慣在室內脫鞋,林秋用北方燒坑的原理,在地面下設置火道,四通八達,一旦冬天,開始燒火,則地面溫度上升,如沐春天暖陽。
就這樣,大學城猶如一張斜放的圓盤,呈現北高南低之勢,在常安城北端,成為一個地標性的建筑。
一個月后,幾乎所有人眼睛都直了,由林秋和他人馬建設的大學城的辟雍、成均、上庠和瞽宗都已經露出端倪,而王莽號召全民共建的東序,連地基都未能挖好。
王莽來到現場視察,他四處轉了轉,面色凝重。
“在科學技術面前,百姓的狂熱毫無用處,過分強調精神,而忽視物質的作用,是不切實際?!?
林秋還是想勸王莽醒悟,在目前這個時代,步子不要扯太大,容易傷了蛋蛋。
然而王莽搖搖頭,他根本聽不進去,你這位林秋不過是來自后世,用后世的技術來壓制我們,這和百姓狂熱運動又有何干,漢朝已經病苛纏身,不用強藥如何革新?
王莽想至此,搖手道:“林公子,既非吾朝之人,就別管吾朝之事,還是先將大學城完工交付吧?!?
你還真是一條道要走到黑啊,林秋嘆氣。
既然系統給出的任務,要求林秋在不影響歷史進程的情況下,撥亂反正,那么林秋就要另外尋找一個能夠替代王莽的人。
林秋知道,西漢末年王莽新政,最后還是終結在劉姓手中,而此人名叫劉秀,只要找到劉秀,幫助他取代王莽,自己這個任務就應該算完成了。
不過這個時候,又沒有戶籍制度,又沒有聯網,林秋又不是當朝的要員,要在全國找一個這樣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林秋正為此事煩惱呢,劉秀卻自己上門了,得來全不費工夫。
王莽的一言一行,在當時都是標桿意義的,他親自到林秋的工地視察消息,隨即就傳播了出去。
于是乎,他前腳剛走,后腳林秋的工地上就迎來了一批批的參觀學習代表團。
在后世,林秋最煩的就是這個,一個個什么參觀團檢查團的蒞臨檢查,自己這邊還要組織接待,吃好喝好還要向他們匯報工作。
不過,幸好王莽新朝推行節儉,這些來參觀的林秋也不接待,最多安排田峰帶他們在工地里面逛一圈,工程的進度和施工技術,足以讓這些漢朝人目瞪口呆了。
不過這一次,林秋決定自己接待,并在工地辦公室內,設置了一桌宴請,因為來的不是別人,是當朝的國師劉秀。
王莽來后,朝廷中的官員或者個人或者幾個一起,都來參觀,當聽到國師劉秀也要前來,林秋心頭一震,原來劉秀就在王莽身邊,而且還當起了國師。
這就好辦了,只要說服劉秀,漸漸架空王莽,在合適時機后,取而代之。
劉秀是個瘦小個子的中年人,頭發用發髻挽起,眼睛細長,臥蠶眉向兩邊挑起,鼻子有些尖,一開口聲音有些尖厲,似乎有人用鏟子刮著鍋底。
“呵呵,林公子果然神人,朝廷上下都在稱頌,我是早該前來的?!眲⑿阋灰娏智?,便雙手一抱,大袖頓時翩翩,頗有些仙風。
“國師大人公務繁忙,到我處指導工作,我們是萬分榮幸?!?
“嘖嘖,嘖嘖?!眲⑿阋贿吘彶皆诠さ?,一邊嘴巴里不斷發出驚嘆,“今上一直稱贊林公子的本事,今日一見,老夫頓生感慨啊,正是后生可畏,我朝中興有日啊。”
林秋很耐心地解釋了大學城的布局,以及各分地塊的合理運用,并將未來的預期逐一做了介紹。
“林公子,你說多少人?”
“每年可以接納新生數千人,幾年里就是幾萬人的規模,而且還可以擴大?!绷智飳⒋髮W城能容納的學生數告知了劉秀。
“妙哉,妙哉,此一來,我朝的太學生人才就取之不竭。”
人,是最重要的,有了人才的基礎,以后就能成事,林秋心念一動,便道:“太學城未來,還缺一個校長,國師可以兼之。”
試探氣球已經拋出,就看劉秀怎樣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