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史學探微

晚清歷史中小人物:吳文堮

楊齊福 丁亮亮

摘要:吳文堮,清末浙江杭州文人,名士吳慶坻之長兄,其生平事跡不為眾人所知。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收藏有吳文堮所撰《寄庵遺稿》,借此可以窺視其社會關系和生平經歷。

關鍵詞:吳文堮《寄庵遺稿》;社會關系


吳文堮何許人也?因資料匱乏,人們對其知之甚少。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收藏吳文堮所撰《寄庵遺稿》,其弟吳慶坻吳慶坻(1848—1924),字子修,別號悔馀生、蕉廊、補松老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十二年(1886)進士,歷任會典館纂修、四川學政、湖南學政、政務處總辦等。詳敘其來龍去脈;“兄好讀本朝人詩集,其自為詩恒秘不示人。……今年歸檢兄遺,于舊作塾課文稿匧中忽得此冊,驚喜欲絕。冊中詩起于咸豐丙辰訖同治癸酉。”這為后人深入認識吳文堮提供了重要史料。吳慶坻曾在稿本之末為其兄作一小傳;“吳文堮,原名瑞圻,字子章,號寄庵,監生,工部學習員外郎,都水司行走。先大兄年二十一,入京師,就婚于吳江沈(文)氏,先嫂蓋文定女弟也。同治三年,以員外郎分工部水司,累應京兆試不遇,漂沈郎署者幾四十年。……庚子拳跡之亂,避居保定,憂悸成疾,比還京師。癸卯冬殤于京寓。”吳慶坻鄉試朱卷中載;“文堮,工部員外郎,都水司行走兼司務廳管理冰窖監督。”顧廷龍;《清代硃卷集成》卷二六五,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頁。《清故湖南提學使吳府君墓志銘》也提及,“長兄文堮,封出也,仕工部為郎,未嘗歸鄉里”吳慶坻;《蕉廊脞錄》,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64頁。。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云;“中國史家喜歡表彰無表現之人物,真是無微不至。論其事業,斷斷不夠載入歷史。但在其無表現之背后,則卓然有一人在,此卻是一大表現。”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05頁。本文以吳文堮《寄庵遺稿》為依據,闡述其人生經歷,凸顯小人物歷史的另一面。

吳文堮家族明末從休寧遷往杭州,“累葉科名,人各有集,蔚為浙中望族”徐世昌;《晚晴簃詩匯》,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684頁。。吳文堮之高祖吳顥,乾隆己卯舉人,官浙江遂昌訓導,著有《讀史錄要》等;曾祖吳昇,乾隆癸卯舉人,官四川夔州府知府等;祖父吳振棫,嘉慶甲戌進士,官云貴總督、四川總督等,著有《養吉齋業錄》等;父親吳春杰,咸豐元年(1851)二品蔭生,官山西雁平兵備道;四弟吳慶坻,光緒丙戌進士,翰林院編修,著有《蕉廊脞錄》等;七弟吳寶堅,光緒己丑舉人,官國子監典籍;侄子吳士鑒,光緒壬辰進士,著有《補晉書經籍志》《商周彝器例》等。吳慶坻;《蕉廊脞錄》,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61頁;吳振棫;《國朝杭郡詩續輯》,同治十三年錢塘丁氏本。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832頁。自乾隆至光緒年間,吳氏家族出了兩位翰林、四名進士、五個舉人,可謂“科名有草茁庭砌,門才極盛崔盧同”《敦睦詞丁餅歌寄大兄京師》

吳文堮有兄弟七人,二弟吳恩埰,字子可,號景晞;三弟吳榮垿,早逝;四弟吳慶坻,字子修,號稼如;五弟吳善埴,錢塘庠生;六弟吳道坦,過繼堂叔,名春煊;七弟吳寶堅。顧廷龍;《清代硃卷集成》卷二六五,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頁。《寄庵遺稿》中不少詩文便是吳文堮寫給兄弟的,其中寫給四弟吳慶坻的詩文尤多,如《子可子修返晉詩以送之九月二十日出京》;“風笛聲中賦別離,橋頭楊柳剩殘枝。遙知翦竹西窗夜,憶聯床聽雨時。名落孫山亦數奇,蒼天預定那能知。下帷同勵加功切,破壁高飛自有期。”表達了對親人名落孫山的勉勵之意。《子修弟寄示近作四章依均和之即寄并關門》;“平生放眼光明界,真是修然不染埃。祗嘆蓬飄羈異地,湖山雖好夢中回。芳草池塘擊我思,四枝秀茁茂荊枝。裁詩遠報嶙峋館,正是高梧葉落時。”流露了對滯留異地親人的思念之情。《同夏薪卿子可子修兩弟游龍泉寺》;“十丈軟紅里,幽尋興未賒。疏籬添竹影,逐水映蘆花。碑斷尋殘字,泉清煮美茶。題詩留壁上,逸趣寄煙霞。”回憶了兄弟同游龍泉寺之難忘印象。二弟吳恩埰患病去世后,吳文堮為其寫了數首悼亡詩,如《哭二弟子可》;“聞君病劇感多端,遠道書來慘不歡。病者神清何恃醫,醫家力竭念難寬。隔旬未見參苓效,入夜從無夢寐安。嗟我勞人官事累,欲歸不得廢眠餐。去年一別竟長離,斷盡肝腸寸寸絲。……凄惶定有思兄語,囑咐曾聞續嗣詞。”記述了吳恩埰的病情并記載了其續嗣之遺囑(后吳慶坻以子吳士鑒為嗣子)。《憶子修子龢兩弟琹言三妹即寄》;“嚴冬朔氣感蕭條,作客情懷最寂寥。刺繡應知多樂事,題詩聊以遣深宵。高樓西北弦謌切,故里東南煙樹遙。十載西湖成久別,何時泛棹段家橋。”抒發了對二弟吳恩埰亡故悲痛之情。

錢塘吳氏家族作為望族,與同為望族的王氏家族、沈氏家族、汪氏家族和夏氏家族聯姻,借此維持并提高家族的地位與聲望。據吳慶坻朱卷記載;“胞姑母,適王氏,湖州歸安前任廣西河池州知州,諱涑公,子增生,兩淮候補監運使經歷,諱嘉樹。適張氏,嘉慶庚午君舉人,內閣中書,諱應呂公,子庠生,贈知府江蘇后補同知,諱與厚。適夏氏,庠生,誥馮中憲大夫,諱之盛公,子庠生,知府銜江蘇候補同知,諱鳳翔。”顧廷龍;《清代硃卷集成》,卷二六五,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頁。吳文堮娶晚清重臣沈桂芬之妹為妻,吳慶坻為其所作小傳中云;“先大兄年二十一,入京師,就婚于吳江沈文氏。”《寄庵遺稿》中諸多詩文就是吳文堮贈予親友的。

王同伯(1839—1903),字同,號肖蘭,晚號呂廬,同治丁卯舉人,光緒丁丑進士,曾授刑部福建、江西司主事。后辭官歸養教書,以著書育人自娛,曾主梅青、龜山、塘棲棲溪講舍和慈湖書院,又任詁經精舍監院,后任紫陽書院山長與仁和縣學堂總理。《贈王同伯多祺表弟》;“家園覿面惜匆匆,別后情懷兩地同。昔歲暌離音信杳,今朝團聚笑顏通。頻嗟故里遭凮隺,細話間蹤記雪鴻。色笑長承親更健,歡聯雁序樂融融。”作者自云“丁巳九月奉姑母在杭州住一月余即赴川”,后“因道阻兩年不通信札”,重逢相聚之喜悅溢于言表。《題當湖王多祺紹寧拳石山房遺詩》;“讀罷遺編墨尚新,君詩清絕出風塵。異鄉分手離千里,他日談心少一人。具有仙才真夙慧,頓超凡界亦前因。音容回想渾如夢,擱筆長吟太息頻。”夏曾傳(一八四三—一八八三),字薪卿,號笏床、醉犀生,浙江錢塘人,諸生,著有《音學緒余》《在茲堂集》《隨園食單補證》。丁申、丁丙;《國朝杭郡詩詩三輯》卷九一,光緒十九年錢塘丁氏本。夏曾傳為吳振棫之外孫,因而兩人關系密切。《贈薪卿表弟》;“客里重逢亦是緣,挑燈話舊意纏綿。情懷嘆我偏無賴,顏鬢憶君尚似前。風月西湖真寂寞,鶯花秦園待雕鐫。回思梁漠春蕭索,已覺今年勝昔年。”這首詩流露出作者與夏薪卿的深厚情誼。《夏薪卿表弟自秦中寄贈一律依韻奉寄》;“世事艱難日,誰登百尺樓。但期烽燧息,少釋旅人愁。美竹知盈徑,香醪正滿甌。何當重翦燭,談燕以消憂。”《夏薪卿秋闈下第即送還太原》;“龍門末上惜英才,黃葉秋風送別纔。二老承歡增戀慕,一尊餞別且徘徊。柳枝乍向歧亭折,桂樹終教閬苑栽。重踏槐黃期后日,定看策馬上金臺。”夏氏濡染家學,有詩文名,然科場失意,后棄諸生,捐納任江蘇試用通判。《懷夏薪卿表弟太原》;“河汾遠望感欷歔,別后常嗟信息疏。若遇仙鴻須著意,平安時報故人書。”《懷子籛三弟谷豐》;“少小分襟十八年,回頭舊事倍凄然。而今望月頻懷想,君在河汾我在燕。當識風塵感太邱,知君品學是兼優。明年策馬來京國,尊酒相期汗漫游。”贊許其品學兼優,期待與其京師相逢。孔廣晉,字云舫,浙江仁和人,貢生,因參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賞戴藍翎,曾任江西廣昌知縣和陜西安康知縣、靖邊知縣。《與孔云舫表兄廣晉夜話》;“知君抱得不羈才,云棧曾經此馭來。何幸酒腸支磊塊,為拈詩句撥寒灰。一舸范蠡機先覺,五噫梁鴻志可哀。正喜一盧頻話舊,宵分翦燭會深杯。”《重到西安贈孔云舫》;“一別銷魂記漢南,光陰彈指月逾三。頻年驛路愁星檄,少白芳清冷翠衫。峻特高懷千丈岳,淵深雅量九秋潭。干戈滿眼無歸路,同向青門擊玉驂。”沈桂芬(1818—1880),字經笙,又字小山,祖籍江蘇吳江,進士出身,曾任禮部侍郎、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等,歷仕四朝,晚清重臣。《送內兄沈經笙少農桂芬權撫晉陽》;“經綸夙抱慶恢恢,簡在天心重異才。昔日持衡收國士,今朝開府出中臺。盧溝曉月吟懷壯,恒岳晴云倦眼開。指日蜺旌辭窺下,岐亭道別且徘徊。”同治二年(1863)沈桂芬署山西巡撫,吳文堮賦詩為其送行,還在詩中稱頌其功績,“典試浙江廣東,視學陜甘”。

吳文堮“仕工部為郎,未嘗歸鄉里”,滯留京城多年,結交友人甚廣,《寄庵遺稿》中保存了許多與京官的酬唱之作。如《汪嘯庵少農元方拜紫禁城騎馬之賜書此奉賀》;“三朝碩望荷天恩,書接頻叨寵錫繁。攬轡久推腰腳健,據鞍更覺雪霜溫。宏才籌國標清望,后輩膽顏重違尊。聯騎東華趨紫禁,乘驄喜得傍宸垣。”《汪嘯庵總憲奉命入直樞廷敬賦二律奉賀》;“頻年秘館理瑤編,表率鳥臺重任宥。畿輔衡于欽哲匠,綸儤直仰時賢名。天下蒼生齊仰望,金甌協乂聽麻宣。”汪元方(? —1867),字友陳,號嘯庵。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奉天府丞、鴻臚寺卿、太仆寺卿、通政使、左副都御史、禮部右侍郎、實錄館副總裁等。《呈祁春浦宮保相國太年丈寯藻》;“等身著述真儒者,益世勛猷古大臣。天下隆名尊泰斗,朝廷碩望比松筠。即今講幄諭思日,啟沃功高仰偉人。韋平勛業振簪纓,欲濟時艱賴老成。輔翊四朝推老輩,修明百度為群生。匡時學大心逾細,論事才高氣最清。經濟文章同壽世,巨公端不負科名。”祁雋藻(1793—1866),字叔穎,號春圃,山西壽陽人。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三代帝師。《吉林寶佩蘅大農師鋆咸豐戊午科典試吾浙有紀游草兩卷茲蒙賜示敬題七律二章》;“天將玉尺畀司農,兩淛持衡正孟冬。驛路三千頻榮馬,英才百二盡登龍。桐琴真賞金篦刮,芝冊高文王檢封。……北宸聽履星辰近,南國量才雨露滋。”寶鋆(1807—1891),字佩蘅,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曾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體仁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咸豐初年吳文堮祖父吳振棫就任四川總督,咸豐七年(1857)吳文堮父親吳春杰帶著兒女趕赴成都與家人團聚。吳文堮在《侍慈嚴及弟妹赴大父成都節署賦此留別里門親友》中道;“今朝忽欲賦西征,乍泛扁舟一葉輕。作別親朋多好語,出門天氣正新晴。歧亭柳秀眉初斂,驛路梅開眼乍明。從此天涯分年處,臨風時念故人情。”表達了對故鄉的依依不舍。

吳文堮一家沿運河北上,轉道向西,翻越秦嶺,進入蜀地。盡管旅途非常艱辛,但沿途之優美風光與人文歷史盡收于其詩文之中。如《泊無錫》;“殘冬風雪無,月色涼如水。臨舟聞笛聲,落到蓬窗里。”道出內心之凄涼。《淮安道中》;“浮家日日結新鄰,雨夕風晨系纜頻。吳楚風帆迎百識,相逢劇少故鄉人。”流露思鄉之情。《望華山》;“漫夫云氣連桓岱,倒影河流鎖晉秦。捫虱雄談思國士,騎驢古事憶詩人。云浮頂上如圖書,仙女飛升跡已陳。”以傳說襯托華山之雄偉。《馬嵬》;“幾回新曲聽霓裳,瞥眼歡場是戰場。嘆息美人如此宛,今朝孤冢傍斜陽。風姿綽約似神仙,賜浴華清帝也憐。”感嘆楊玉環人生之不幸。《紫栢山留侯祠》;“正是英雄異等倫,功成則退保吾身。智謀勇略超千古,將相神仙本一人。”稱贊諸葛亮為“將相”“神仙”。《抵成都》;“李杜才名夸入蜀,岷峨秀色正稱雄。文章賴有江山助,破浪來乘萬里風。漫向天涯賦浪游,錦江春色豁雙眸。詩人幾輩推楊陸,仙跡從教問女斗。”贊美成都之景色。

在四川駐留期間,吳文堮遍游成都名勝古跡,留下了諸多詩文。如《游草堂》;“昔日高吟地,今朝我輩游。詩人原不朽,茅屋已千秋。溪上花誰浣,橋邊水舊流。班門低首問,可許暫勾留。”《武侯祠》;“隆中客隱樂躬耕,盡瘁欲酬三顧情。漢祚不堪延后主,將星早已墮前營。三分鼎足功初就,一統中原志未成。計夫舌吳千古恨,碧宮蕭瑟暮云橫。”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成了吳文堮在他鄉飄零的精神圣地。

咸豐九年(1859)吳振棫辭官歸里,吳文堮隨家人啟程返鄉。《成都啟行》;“萬里橋西許十鄰,羈棲三載作僑人。無端分手初攀柳,有客關心獨憶莼。歸夢甚思鴻爪雪,鄉心已逐馬蹄塵。湖壖計日扁舟擊,祗恐芳園已餞春。”人仍在他鄉,心早已回故鄉。《漢中元旦庚申》;“萬家爆竹正如雷,古郡興元亦壯哉。隔歲舊游思玉壘,今朝暢飲倒金杯。花香偏自梅邊得,春意還從柳上來。遙想東華車騎盛,千官多自早朝回。”他鄉度節,追思往昔,感慨萬千。《發城固縣》;“東風連夜雨,吹綠滿江城。漠漠煙中樹,依依篷背聲。掛帆千里去,云水自澄清。”風雨難擋其歸鄉之路。《至鄖陽聞杭州失守》;“頓有烽煙慘,將軍竟潰圍。市廛遭劫火,城郭剩斜暉。寂寞風云暗,飄零骨肉稀。春江孤客淚,愁絕未能歸。”吳文堮等獲悉杭州被太平軍攻陷后由襄陽改道西安,羈留關中。

同治元年(1862)吳文堮赴京謀職,途中賦詩作文。如《潼關》;“河山北控通燕國,星斗西橫接汴州。此地由來稱險要,黃河萬古自長流。”突出其地勢之險要。《曲沃懷古》;“小邑何嫌封叔父,繡衣終竟列諸侯。三家強僭難分魯,二叔橫恣未亂周。”指出其歷史之復雜。《壽陽縣》;“茅棚土穴石為墻,臨水依山冷壽陽。杏園密遮楊葉綠,麥畦遙映菜花黃。誰家犬吠疏籬外,幾隊驂停酒肆旁。”反映其生活之安寧。

小人物往往淹沒在歷史洪流之中而不為人所知。相對于吳慶坻,吳文堮不為常人所知,然而《寄庵遺稿》留下了其眾多歷史痕跡,有助于后人了解其生平歷史。

(楊齊福 丁亮亮 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郵編310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抚宁县| 韶关市| 恭城| 腾冲县| 张家界市| 寿光市| 陵川县| 团风县| 博客| 张家界市| 佛教| 荆州市| 莎车县| 右玉县| 黑河市| 武平县| 年辖:市辖区| 丹阳市| 广元市| 弥渡县| 潮州市| 高密市| 安顺市| 习水县| 寻乌县| 辽源市| 包头市| 武强县| 河西区| 永定县| 武强县| 疏勒县| 富锦市| 永登县| 许昌县| 平和县| 东乌珠穆沁旗| 乐清市| 阿瓦提县|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