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社會工作服務嵌入健康老齡化
- 馬良
- 4973字
- 2024-03-20 17:02:40
序言 浙江省特殊困難老人社會工作服務示范項目
老年人的養老水平代表著國家的文明程度。中國的老齡化發展快速,浙江的老齡化程度更是超前,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124.4萬人,占總人口的19.6%;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80.2萬人,占總人口的13.6%。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要求。構建新型老年人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并非易事,尤其是特殊困難老人是老年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如何來達成老年群體的精準扶貧,推進老年群體“共建共治共享”,實現美好生活需求,這是面臨的現實問題。同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概念,健康應該包含三大內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社會適應的健康。毫無疑問,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在“積極健康老齡化”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一、項目概況
浙江省已經走出“現代化陷阱”,邁向新的發展階段,新時代對老齡事業發展也提出更高要求。結合浙江省老齡化社會加速形成的現狀,浙江省老齡辦依據《關于進一步加強老齡工作的意見》,在構建現代性老年人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中,開創性開展了“浙江省特殊困難老人社會工作服務示范項目”,將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導入老齡事業。該項目的實施不僅在浙江具有示范性,在全國也具有創新性。
本示范項目由浙江省老齡辦以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形式,政府負責業務指導,由浙江省之江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承擔項目實施,以點帶面,帶動基層社區工作者、為老服務志愿者的積極參與。該項目在為老服務體系構建中,在對老年人需求上實現了由注重物質性和生理性轉向更注重心理性和社會支持系統;在具體服務輸送上實現了單一政府主體轉向政府、社會組織、基層民眾多元互動的良好格局;在服務績效評估上實現了由任務為本解決問題導向轉向全人全程服務的能力建設和社會融合。浙江省老齡辦2014—2018年連續推出“浙江省特殊困難老人社會工作服務示范項目”,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推動、社會組織自主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的新路徑,提出了“精準服務、優化管理、提升實務、培養隊伍”的新思路,把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導入老齡工作中,協同基層社區構建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提升浙江省為老服務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本示范項目將為老服務方式創新和為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有機結合,推進社會化和項目化運作,依托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完成老年服務需求評估、項目管理執行和服務品質保障,整合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為老服務中來,實現了“基層社區積極參與、社會組織項目化運作和社會工作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基層老年服務領域創新的“三社聯動”,并且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推動“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的“兩工聯動”服務體系形成,為項目落地縣(市、區)構建基層老年服務網絡,逐步構建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隊伍,形成一系列可推廣和可復制的基層經驗,實現規范化的服務流程管理。
本示范項目從2014年開始運行,至今已經成功完結4個項目。2015年示范項目的服務人群限定于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以失獨家庭為主,60歲及以上老人為重點服務對象。項目由浙江省之江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承接,在杭州市下城區、寧波市海曙區和嘉興市南湖區同時開展。2016年示范項目的服務人群擴大到全體特殊困難老人群體,實施地區擴大到了浙江省11個地區,進一步擴大了項目的影響面。2017年示范項目在浙江省首輪“友好城市創建”活動名單中的9個縣(市、區)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助力當地老齡友好城市建設。2018年項目主要面向老齡化程度高但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發展相對低的麗水市、金華市和衢州市的9個縣(市、區)開展服務。
4年項目執行,共計落地32個縣(市、區),培養了一支擁有320多人的專業老齡事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落地示范點培訓為老服務專職社區工作者和為老服務志愿者超過3200人,提供的各類培訓和工作坊等超過410場;直接服務個案超過400個,各類小組工作超過250節,社區工作開展超過40場,直接受益的老年人超過5000人。同時,形成了《關懷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工作指引》《浙江省計生特殊家庭老年人社會工作服務示范項目服務指南》《對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哀傷服務指引》三大實務指引,為當地為老服務社會工作者未來開展工作提供了專業的工具性資料;制定了老年人服務需求評估問卷,以及個案、小組、社區工作服務的流程管理等。同時已經正式出版兩本有關示范性服務項目的報告及案例集——《生命影響生命——浙江省計生特殊家庭老年社會工作示范項目優秀案例集》和《優勢視角和社工能力建設——浙江省特殊困難老人社會工作服務示范項目研究報告及優秀案例》,本書是第三本,這些也為項目的推廣等奠定了基礎。
二、項目創新性
1.項目運作模式創新:政府主導,多元共治
本項目中,政府自身主要是服務資源的供應者,而不再是直接服務的供應者,通過省老齡辦向專業社會組織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方式推進,實現了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供給方式的創新,使得服務本身的精準化和專業化程度更高,帶來的直接效益是政府養老資源的配置效率更高。社會組織在項目實施中立足于基層社區推進為老服務的專業化,在這樣的項目運作中,對于社會組織來說,社會工作人才就是核心競爭力,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水平是項目成敗的關鍵,真正形成“三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人才聯動)的基層為老服務新格局。專業社會工作服務不同于傳統為老志愿服務,后者比較注重以家政服務和直接志愿服務為主,經驗性特征比較明顯,對整個服務流程的管理相對不足;前者則堅持“輸入性”和“輸出性”服務相結合,注重服務對象互助性和自助系統形成。顯然,本項目不同于以往特殊困難家庭服務過程中注重以家政服務和直接志愿服務為主,而是注重特殊困難老年家庭的能力建設和社區支持系統的構建;既重視直接干預性的微觀服務,注重老年服務對象的治療性和成長性需求滿足,也重視宏觀的社區工作和政策研究,注重服務的支持性和發展性需求滿足。
2.服務理念及機制創新:“大健康”理念,社會工作專業化服務
本項目堅持“大健康”理念,堅持通過優勢視角來看待特殊困難老年人,注重服務對象的潛能開發,老年人的弱勢并非是“年齡”的弱勢。在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中,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并非簡單提供外部服務,而是更加注重“老有所為”在為老服務中的核心地位,把積極老齡化和生產性老齡化相結合,來推動老年人實現“助人自助”,推動老年人之間的互助志愿服務支持系統發育,增強老年人對自身生命的尊重和自身社會性價值的體現,特別注重以老年人社區環境的再造來激發其潛能發揮,更加注重“長壽而獲得精彩”,強調通過社區支持性環境改變,實現“老有所為”來推動其能力建設。特殊困難老年人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價值取向就是“助人自助”,其最高境界就是要實現“服務受益者再去幫助其他有困難的人”。通過導入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督導服務,推動在社區的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為老服務相關人員轉型為專業服務提供者,不僅注重直接性的微觀社會工作服務,也注重倡導性、研究性的宏觀社會工作服務。本項目立足于社區,推動老年組織和為老服務組織等的資源融合,實現在社區的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為老服務工作人員在為老服務平臺上的有機整合,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工作方法——個案、小組和社區——積極開展精準度高和差異性強的為老服務;同時為在社區的社會工作者、養老院工作人員和為老服務志愿者建立社會工作服務督導制度,以保證為老服務的專業品質。
3.服務管理流程創新:規范化服務,重專業人才培養
本項目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對320多名專職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進行重點培養,不僅提供團體督導工作坊,而且提供個性化督導;不僅有項目設計和實施的優化,而且協助資源整合;不僅提供當面督導,而且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流程管理。這些都使得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實現了以經驗性和事務性為主導轉向以專業性和技術性服務為主導。
三、項目成果
1.制定了專業服務流程,形成專業服務案例集
項目實施過程中,執行團隊形成了專業服務的流程管理,完成了服務對象需求評估——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專題性、普及型培訓——廣東、深圳兩地先進經驗學習——服務過程的全程專業督導——形成優秀報告和案例集:形成自評、行政評估和第三方項目評估。對微觀為老服務,則根據《服務手冊》上完整的服務檔案執行。通過專業服務流程來確保服務品質的提升。項目通過培養當地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為特殊困難老人提供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服務。最終,從直接服務的433個案例中,精選了94個優秀案例,每篇案例經過專業督導與社會工作者的精心研討而成,并附有專業督導點評,加上相應的需求評估報告、督導評估報告、項目總結報告等匯編出版。這對浙江省乃至其他省市開展老年社會工作領域的服務有很好的現實借鑒意義。
2.編制了專業服務指引和操作手冊
為提高本土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的服務質量和服務規范,本項目質性團隊綜合參考廣東、香港等老年服務相對發達地區的專業規范和工具,結合浙江省本土情況,編制了一套專業服務套表和案例撰寫模板,囊括了個案、小組和社區服務套表及與之對應的工作案例撰寫模板和相關撰寫說明,提升了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實務能力和實務技巧。而且,項目團隊還編寫了《浙江省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及操作手冊》和四大指引,為廣大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大眾提供了專業的指引工具。
四、項目啟示
1.系統構建特殊困難老年人社會工作服務體系
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涉及“政府保障體系、社會組織專業服務體系、特殊困難老人自主自治體系”三大體系。搭建三大體系之間的溝通橋梁,需要政府老年社會福利體系的構建,也需要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服務的能力培養,以及特殊困難老年人自治性組織和自治性空間的形成。在“三社聯動”中,活的因素是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
2.老年社會工作服務導入與宏觀老年福利政策研究緊密結合
充分發揮“助人自助”的社會工作理念,老年人生命質量的提升不僅在于獲得較多有效幫助,更主要還在于感受到尊重,體驗到有人需要他,注重特殊困難老年人的互助性系統和為社會奉獻的自我價值實現目標,就顯得十分重要。從“大健康”而言,就是要實現全人全程服務,避免因福利性依賴造成的自我標簽和社會隔離。在現行福利體系下增加特殊困難老年人福利供給是一種必然,推動實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互動性強的特殊困難老年人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項目執行發現,特殊困難老年人在養老、醫療等方面有著更加突出的需求,在現行福利體系下如何增加特殊困難老年人在社區居家養老的能力,特別是對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長期護理已經成為現實問題。目前,在杭州推行的“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以及浙江省試點的“老年護理險”等都是針對特殊困難老年人福利政策體系的創新。
3.建立長期而穩定的社會工作督導制度
順應當前老齡化社會新要求,建設一支以基層社區為主陣地的老齡事務社會工作專業隊伍是必然要求。專業化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也是本項目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項目服務執行和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通過項目執行發現,由駐點社會工作者督導當地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能夠明顯提升為老服務的質量,快速提升當地為老服務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素質。因此,建立長期而穩定的社會工作督導制度,為當地的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提供專業性幫扶和輔導,能夠大力推動基層各種社會資源的整合。
基層社區治理中,“三社聯動”和“兩工互動”的核心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面對老齡化的發展,浙江省迫切需要建設一支機構合理、數量充足的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當前社區的專職工作人員(即使是考出社會工作者證的專職工作人員)大多數都缺乏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能力和機會,普遍存在著由經驗型工作者向專業型工作者的轉型。當然,專業化老齡事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是本項目的核心目標之一。本項目的執行由浙江省之江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駐點社會工作者督導當地為老服務社會工作者(含小部分專業為老服務志愿者),再由當地社會工作者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指導。這既能夠明顯提升示范縣(市、區)當地的為老服務的質量,而且能夠快速提升當地為老服務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素質。這樣,既培養了當地的老齡事務社會工作者,又確保了為老服務品質。當然,建立長期而穩定的社會工作督導制度,為當地的為老服務社會工作者提供專業性督導,也是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本身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