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漢字中的數字文化
- 楊鳴園
- 3170字
- 2024-03-20 17:07:38
前言
在中國,從人離開娘胎,來到世間那一刻起,就有了生肖(農歷生年),和數字(生之年、月、日、時辰)產生了關聯。
怎么會想到要編寫這兩本關于生肖、數字的書呢?可以說完全是偶然。父輩與我這一輩的兄弟都是三四個,每年清明前后,大家都要一起祭祀掃墓。以前工作時,均是兄弟各家前往,時間不一。自從國家有了法定清明節假日后,就有了各家一齊前往,統一時間進行掃墓的機會,同時由我們兄弟按從大而小輪流主辦。清明假期有三天,但因舊俗需要擇日子,選定后再通知大家,所以我買了一本有擇日內容的歷書。2015年的清明由我主辦擇日,我在翻閱歷書時,偶見書中有關于十二生肖的傳說,覺得頗為神奇,十分有趣,于是便想編寫一本有關生肖文化的書。因為生肖人皆有之,人們對自己的生肖,有什么樣的傳說、什么樣的神話故事、什么文化內涵等,總會產生興趣的。而且要知道某某人的生肖(屬相),也有辦法。只要是公元后出生的,用出生年份數除以12,將所得余數對照下表就能知道,整除的余數視為0。

我原是中學語文老師,教學中常會遇上帶數字的一些簡稱,如二王、三曹、四書、五帝、六君子、七焚、八大家等。我比較喜歡將有些教學內容或課文知識點節縮成數字,這樣用數字短語來表示,方便記憶。我還曾想把這些帶數字的內容分類收集,期待有朝一日能編成書,所以退休后,我就自訂報刊,在閱讀中時時關注這方面的內容,并摘寫下來。1999年2月16日的《中國剪報》上有一篇子威的《神秘的數字文化》,我看了之后就把它摘錄下來,但當時尚無編寫《中國漢字中的數字文化》之念。2012年12月,我出院回家后休養,有次在翻閱舊報時,忽然想起人之初,本無數字,后來出現了物物交換,需要計數,才逐漸產生了用屈指、柴梗、石子、刻石、結繩等來計數的方法。我想到數字越來越豐富的內蘊,勾起了把枯燥乏味的單個數字變成意趣橫生的數字,讓人們了解每個數字的文化內涵并正確運用的想法。因此,決定要編寫《中國漢字中的數字文化》與《中國神秘的生肖文化》。
生肖與數字,源遠流長,涉及字的源頭、發展、傳說故事、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怎么寫好呢?我考慮再三,定下框架,首先是標題。生肖,以“x年說‘x’趣”為題;數字,以“漫說數字‘x'”為題。其次是開頭與結尾。生肖,以聯語開頭,聯語結尾,以承前啟后。如“狗年說‘狗’趣”一章,開頭:“金雞飛走,黃狗跑來。今年戊戌年,狗年‘狗’趣多,狗的文化含義很豐富。”結尾:“犬過千秋留勝跡,肥豬萬戶示豐年。”數字,大多是直接從該數字的來源說起,也有以俗語開頭,如“漫說數字‘一’”一章,開頭:“俗話說:‘礱糠搓繩起頭難。'”因起頭有“一”之意。還有以故事開頭,如“漫說數字‘九’”和“漫說數字‘六’”二章。結尾,一般是總括性的,僅一兩句話;也有警示性的,如“漫說數字‘十’”:“人生之路漫悠悠,十字路口當心走。選定方向邁大步,腳踏實地不滑頭。”
生肖,也稱屬相,由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等十二種動物構成。《中國神秘的生肖文化》的內容包括:生肖對應的二十四個漢字的起源,生肖動物的馴養史、動物的特性,屬相的傳說故事,相關的地名景點、風俗習慣,相關的文學作品如詩詞、對聯、謎語、書畫、郵票等,相關的諺語、成語、俗語、歇后語,相關的專有名詞的來歷,等等。所以《中國神秘的生肖文化》的開篇就是《關于十二生肖》,文章以問答式,談了十個方面:十二生肖的起源,動物怎么來,何時出現,排序,外國生肖,猴年馬月,對應月份,生肖傳說,童年所見,生肖歌謠。
數字是用來記數的符號。中國的漢字數是世界三大數字之一。《中國漢字中的數字文化》共寫十四個數字: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內容包括每個數字的源頭與來歷,十個大寫的數字,阿拉伯數字,由數字帶出的相關的歷史事件、地名景點、諺語、成語、歇后語,節縮成帶數的史事、人物、專有名詞,相關的含數字故事,數字中草藥,對一些數字的喜忌,文學作品中的數字詩歌、對聯、謎語,還有數字姓氏等。因此,在開篇《數字之趣》中,我介紹了數字的發展簡史,介紹了三則數字故事,如漢朝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相如為官五年,只給文君寫過一信,只十三個數字,欲棄文君。文君心知肚明,以這十三個數回信,挽救了其愛情。又如海南儋縣塾師周南屏,要求伍炳離做一首嚴格規整的嵌數七律《閨怨》,才肯解囊相助,結果伍寫的詩讓周南屏叫絕。若要計算,就用阿拉伯數字,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東西。如“漫說數字‘一’”一章講到有6個算式:1+1=1,2+1=1,3+4=1,4+9=1,5+7=1,6+18=1。初看覺得不可思議,但給每個數字后加上適當單位名稱,算式就成立了。那加什么單位呢?原來分別是加了里與公里,月與季,天與周(星期),點(時),月與年,小時與天這些單位。又如在“漫說數字‘九’”一章中提到,1至9九個數相加得45,4+5=9。若用9乘以任何自然數,再將結果各位數相加,所得答案也是9。(這些內容多來自《少年文摘報》)。
編寫這兩本書,困難重重。一是底子薄,二是資料收集,三是文字,四是配圖,五是成文。底子薄是因為我還算不上是合格的大專畢業生。我在1958年讀大專,1960年開始教書,正逢特殊時期,真正的學習時間很短。“文字”,一是說起文字的來源就離不開指甲骨文、金文、篆體,可小女在打字時,電腦無法顯示出來,只有放棄圖形,而用文字來說明、描述。二是指電腦打字,我寫好文稿后,請小女在工作之余輸進我的電腦,我再修改。可我只會用拼音打字,戴著老花眼鏡看屏幕,一會兒拿下眼鏡一會兒要按鍵,速度似蝸牛爬行,十分麻煩,只好停下。至于配圖,我想著圖文并茂多好,可我自己不會作畫,因此請了出版社代我聯系畫師,創作插畫。
說到資料收集,幸好我有兩個基礎。一是好學,在我三十八年的教書生涯中,我自知基礎不實,就經常買教學資料和書籍,努力學習,邊教邊學,邊學邊教,總結積累,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困難。這些年來,無論是教高中、初中,還是教小學,都如此,我愛將課文內容用數字概括,簡縮成幾個問題,如《赤壁之戰》中的十個“三”,所以積累了不少帶數字的內容。二是退休前后買了許多書,如《說文解字》《中華成語大字典》《騏驥躍甲午》《中國經典神話寓言大全集》《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十萬個為什么》《對聯·對聯故事》《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正坤編的《諺語》《歇后語》,孫實明的《漢字原來這么有趣》,梁詩正的《趣說字詞句大全集》,以及訂閱了一些報刊,如《益壽文摘》《中國剪報》,我就在書報上尋覓積累資料。此外,也會收看一些電視節目。如書中提及的閩桂一帶少數民族建蛇王廟祭蛇神,夏秋舉行“賽蛇神”活動,就是在電視節目《遠方的家》之《北緯30°·中國行》中得到的信息。但因范圍廣,內容多,常常帶來選擇的困難。我就先把必要的內容摘錄在草稿上,如傳說、故事,內容較長的就修改、壓縮后再用。諺語、歇后語就在原書上挑幾條。許多生肖成語是動物“結親”,如寅吃卯糧、猴年馬月、虎頭蛇尾等,有的就設專條說明。成語則多寡不一,多的以百計,少的只有幾個,如關于“馬”的成語有一百一十個,關于“一”的成語約五百個,我就先列條目,簡注含義,或選擇常見的,或予以歸類,如“一”就歸為十個類別再列舉。與數字相關的中草藥知識,也是先列條目,再分特性、作用、別名等來介紹。有些資料,當時可能未及時記錄作者、出處和時間,所以時間一長,無法一一查證,若有引用不全或引用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指正,歡迎與我一起探討。
“成文”是指把需要用的材料組織成篇。《中國神秘的生肖文化》諸篇即將寫完時,我整理了往年的《中國剪報》,又發現2009年初刊有李土生先生的《十二生肖的生命密碼》,覺得內容很好,就在我的文中做了補充,在此向李土生先生深表感謝!《中國漢字中的數字文化》受子威先生影響較大,借此向先生深表感謝!
由于筆者寫作水平不高,難免存在差錯或說法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指正。
楊鳴園
于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