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十輯)
- 陳華文
- 7903字
- 2024-03-20 17:04:49
多元視域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我國臺灣地區傳統工藝發展的啟示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 山東濟南250014;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中國民藝研究所 山東濟南250014)
內容摘要 我國臺灣地區在傳統工藝發展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值得我們借鑒?,F代社會要實現保護傳統工藝的目的,不僅應注重對傳統工藝資源的挖掘與搶救,保護好文化的根基與血脈,還需與時俱進,結合現代理念與生活方式,充分發揮行業機構的有效引領作用,推動傳統工藝產業轉型文化創意產業,適當促進傳統工藝轉變固有存在形態,融入現代生活方式與審美訴求當中。
關鍵詞 傳統工藝資源保護 設計轉化 文化創意產業
自2017年3月我國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三部委出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呼吁全社會突破行業界域,立足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來推動傳統工藝振興、服務現代生活以來,社會各界皆進行了諸多有效探索與嘗試。筆者認為開展傳統工藝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機構與相關部門、傳承人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藝術設計創新類企業、工藝行業組織、社會教育等層面的群策群力,摸著石頭過河,探索自己的路,還應該對當前海內外傳統工藝振興的成功案例進行借鑒和學習。《詩經·小雅·鶴鳴》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惫P者近年來曾多次考察過我國臺灣地區的工藝產業發展情況,發現他們在傳統工藝振興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在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梳理學習他們在當代工藝發展的經驗與做法,有利于我們拓展視野,加快推動傳統工藝走入現代生活、服務民生的步伐。
一、注重傳統工藝資源的挖掘與發展
從社會歷史發展來看,傳統工藝是傳統民眾長期社會實踐的總結與創造。在當代社會加強傳統工藝資源的保護與搶救工作是第一位的,因為傳統工藝資源是手工藝創新與發展的基礎,傳統工藝資源具有時間性特征,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只有對傳統工藝文化與資源進行有效保護與傳承,才能獲得不斷被開發與利用的可能性。由傳統盤長結衍生而來的中國結的推廣與傳播就是挖掘發展傳統工藝資源的成功案例。
(一)《ECHO》(《漢聲》)是第一本報道“中國結”的雜志
中國結一詞由《ECHO》(臺灣《漢聲》的英文名稱)編輯部重新命名,它是對我國古代“結”和“綰”新的稱呼?!敖Y”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漢鄭玄的《周易注》中就有“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的記載。“結”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時還有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唐宋時期,“結”被大量地運用于服飾和器物裝飾中。明清時期,“結”藝發展達到鼎盛階段,在諸多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見到精美的花結裝飾,其式樣繁多、配色考究、名稱巧妙令人贊嘆。民國初期,由于戰亂不斷,加上國外文化大量涌入,“結”藝漸漸被人所淡忘。1976年,臺灣英文漢聲出版社社長姚孟嘉,連續尋訪多位匯編中國傳統繩結的老先生、老太太,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老技工王振楷,匯集整理出13種繩結樣式,包括基本結及簡易的變化結,詳加圖解說明,發表在英文《漢聲》第6卷的第二、三期。這13種結,實際上已幾乎包括當時中外應用的全部中國裝飾結了。這本書的出版啟發了一位有心人——臺灣歷史博物館器物組編輯陳夏生學習編結的興趣,自1976年開始,陳夏生開始從事繩結藝術研究與教學。
(二)“私立實踐家專”是第一所將中國結列入教學課程的學校
1978年,“私立實踐家?!保ㄅ_灣實踐大學前身)教務主任張清治,赴韓國做教學觀摩考察時,發現中國傳統的繩結工藝在韓國民間與學校盛行,回國后,隨即正式在該校首開“中國裝飾結”課程,聘請陳夏生承擔該課程的教學工作。將中國結納入教學課程,不僅加強了年輕人對中國結的理解和認識,也儲備了中國結藝教學的豐富師資(后來從事中國結藝推廣教學的教師均為該校學習中國結的優秀畢業生)。此外,臺灣地區婦女蘭藝社、獅子會、珠寶界、服裝界等人士慕名紛紛邀請陳夏生傳授、演講或向陳夏生咨詢中國結相關事宜,推動了中國結的社會傳播。
(三)《中國結》叢書是一套傳授中國結的工具書籍
陳夏生在教學之余,繼續研究中國結藝。1981年她編寫的《中國結》由英文漢聲出版社出版,主要教授基本繩結編法和繩結源流。該書自問世至1986年已連續發行至第9版,深受人們的喜愛。1981年陳夏生受邀赴美展覽,接受《紐約時報》采訪,《中國結》英文版、德文版相繼刊印發行。在《漢聲》雜志社幫助下,1983年陳夏生的《中國結2》出版,該書主要匯集了古代雕刻與書畫文物中古人應用繩結的方式和現代人適合采用繩結的方向,同時講授一些復雜繩結的編法及原理。1997年《中國結3》出版,陳夏生用科學的方法將所有“中國結”歸納成四大系統,幫助人們更便捷地學會編結;將繩結所有的變化技巧與每種基本繩結可能有的變化清晰列出;還附帶一些中國結延展變化的公式,方便讀者了解編結過程。陳夏生的《中國結》系列叢書的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帶動了人們編織中國結的熱潮。
(四)成立“中國結藝推廣中心”
1982年,陳夏生幼弟成立藝術學科補習班,開設中國結等課程。同年,補習班又成立“中國結藝推廣中心”,成為我國臺灣地區民間第一家專業研究、教授中國結的機構。推廣中心有師資3人,陳夏生擔任藝術指導,負責協助規劃中國結藝教學課程,評鑒學生結業作品。推廣中心業務包括研究、教授編制中國結的技巧,不定期延聘美學相關學者演講;協助學校及各類機關制訂中國結藝課程規劃,策劃與籌辦結藝展覽活動,提供師資與代訓;成立“元夏企業有限公司”,從世界各地搜集線材樣品,由中心與多家絲線廠共同研發,生產適合編制中國結的質優價廉的線材;平價銷售編結工具及其他編結材料;免費為臺灣地區中小學美工教師提供學習中國結的機會;配合政府機構舉辦大型傳統民俗活動;協助政府有關單位拍攝中國結教學的影片;在臺灣地區不定期舉辦大小展覽;與日本、韓國編結人士舉辦東亞結藝展;等等?!爸袊Y藝推廣中心”的業務開展為中國結藝推廣發揮了積極作用。推廣中心整理、規劃出的一套系統教學課程,分初級、中級、高級、研究創作等層次,至今仍是培訓編制中國結技術人才的范本;推廣中心發行的《工藝家》雜志曾將中國結作為專刊,匯集、剖析當時臺灣所有關于中國結的書籍,客觀分析臺灣中國結市場與發展潛力;介紹臺灣各地可以購買中國結線材工具的商店及其特色,滿足中國結學習者的需求?!爸袊Y藝推廣中心”鼎盛時期學員人數多達3000人,目前我國臺灣地區所有從事中國結教學的教師,均直接或間接受教于“中國結藝推廣中心”;國外的中國結教師也曾不斷地來該中心進行再學習,采購國產原料與工具;有的國外留學生也曾在該推廣中心學習中國結編織藝術。
(五)成功舉辦展覽
陳夏生在開展中國結教學與研究之余,亦通過舉辦展覽10余次進行中國結推廣。1983年元旦,在臺灣歷史博物館的鼎力支持下,陳夏生中國編結藝術展順利開展。結藝作品主要為陳夏生師生與收藏家作品聯展展品,分為4類,包括繩結的源流(展示中國古代文物上的繩結圖片)、先民結藝(展示清代及民國初年繩結文物)、陳夏生作品(詮釋繩結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全民參與(參展單位包括“中國國結藝推廣中心”師生、英文漢聲出版社編輯同仁、臺灣地區婦女蘭藝社社員、臺北故宮博物院同仁、臺灣地區外事主管部門中國結社團等)。整個中國結作品占據博物館3個展室,展期18天。這次中國結展覽取得巨大成功,不僅是因為主辦方提供好檔期、好展地和好的文化宣傳,使展覽規劃有序、內容充實,容易引發觀眾共鳴,參觀人潮絡繹不絕,而且參觀人士社會地位高,帶動媒體競相報道。媒體報道引起人們對繩結藝術的注意及學習熱情,由此大大提升了中國結的藝術層次,中國結不再被認為只是女紅手藝,而是可以在藝術館展出的優秀傳統藝術品。
(六)政府單位的參與和協助
中國結的挖掘推廣成功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1982年10月,我國臺灣當局舉辦第一屆“傳統與創新”民間劇場活動,向“中國結藝推廣中心”寄送函件,適時認同中國結及“中國結藝推廣中心”的存在。1983年母親節這一天,臺北市舉辦了“兒女手中巧,報答慈母心”活動,相關單位委托陳夏生設計了一枚“母親結”,希望所有做子女的人能親手編一個“母親結”送給自己的母親佩戴,意義深遠而溫馨。這在當時帶給喜歡編中國結者莫大的鼓舞。此外,中國結教學,被列入臺灣公務員訓練中心、臺灣當局官員夫人開會期間的活動。自1992年開始,臺北每年的民俗月藝術活動都要舉辦中國結技藝競賽,參賽作品來自小學、中學及社會各界。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展覽場地。這些活動都是臺灣當局扶持中國結發展的舉措。
(七)社會熱心人士或團體的推廣
為了擴大中國結的宣傳,臺灣著名影視藝人胡因夢、服裝模特沈曼光等免費參與中國結藝的拍攝宣傳,使中國結推廣效果增色不少。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進行,民眾對傳統工藝的共同執念與天然情感使得中國結在中國大陸迅速傳播,甚至發展成了規模不小的產業。許多市民自發開展中國結藝傳播與學習,通過網絡平臺免費傳播編結技藝視頻,逢年過節以中國結為吉祥掛飾裝點居家環境。以山東臨沂郯城紅花鄉為代表的中國結藝生產企業,他們開發的結藝新花樣已達上千種之多,為中國結的現代轉型與民生傳播貢獻力量,滿足民眾裝點現代生活的美好訴求??梢哉f,正是當初對中國傳統編結技藝資源的系統整理與傳播造就了今天中國結在全國乃至全球的流行。
二、發揮行業組織機構的引領作用
傳統工藝要轉型發展不僅需要管理部門,更需要平臺,需要引領與扶持,看清如何轉型前進的方向。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作為我國臺灣地區文化管理相關部門的下轄機構,由20世紀50年代臺灣地區南投縣的工藝研究班發展而來,最初是根據臺灣地區“以農業培養工業”的建設策略,推廣臺灣當地的工藝文化而創立的。后來鑒于臺灣工藝品外銷市場擴大,為彌補臺灣工藝缺乏研究與創新,停留于代工生產狀態的缺憾,1973年改制為“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承擔起協助從業者改進工藝品質、提升產業產銷能力的任務。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隨臺灣手工業出口減緩,逐步調整業務內容,主要職責放在加強工藝文化研究、保存傳統工藝技術、開展工藝教育、培育工藝人才以及舉辦工藝競賽與展覽等方面,致力于推動臺灣工藝創意產業發展與工藝文化推廣。它在管理服務、平臺搭建、專業引領等方面取得一些經驗。
(一)開展“臺灣工藝之家”評選
“臺灣工藝之家”評選于2004年發起,主要以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立足點和出發點,旨在選拔優秀工藝人才,建立工藝發展機制,達到增強工藝家榮譽感,凝聚工藝家的社會責任與共識,帶動民眾認識臺灣工藝創作環境,了解臺灣工藝文化發展及脈絡,讓工藝更生活化,推動工藝國際交流,保證工藝綿延之目的。評選要求極為嚴格,從工藝家成就、作品特色(是否具備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和創新性)、工藝創作環境、工藝之家是否具有帶動社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潛力、工藝之家所在位置的交通便利性、周圍環境整潔度及景觀特色等方面全面考慮。在這里,評選的標準不單單只看工藝家的個人藝術成就,還要從帶動區域文創產業、振興工藝文化等視角進行考核,可見其工藝之家評選的全面性。目前臺灣工藝之家歷經5屆評選,入選者達145位,涉及陶瓷、木器、玻璃、石工、金工、竹藤、漆器、紙、竹器、染織、綜合、其他12大工藝類別。
(二)啟動“臺灣工藝之家展陳空間改善暨服務品質提升計劃”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對入選“臺灣工藝之家”的工藝大師,開展“臺灣工藝之家展陳空間改善暨服務品質提升計劃”,提升工藝之家的服務形象與品質,強化地方工藝的競爭力。該計劃實施過程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聯合相關專業機構(如臺灣云林科技大學城鄉發展暨環境規劃中心、墨斗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等)推動實施。對選定的“工藝之家”進行一一訪談拍照記錄、展陳空間測量、空間狀況分析、營運模式分析等基本資料收集后,經過專業制作團隊的詳細規劃和設計,保證每個工藝家的展陳空間形成不同的特色;使每個工藝家的作品包裝、文化宣傳等產生新形象,讓原本精湛的工藝品在優質空間和視覺設計的烘托下,展現出不同工藝家的獨特風格與作品形象。
(三)舉辦工藝人才育成班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一方面獨立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卓越工藝人才育成研習班,目的在于培養具備專業素養的工藝人才,為地方工藝傳承發展提供“種子教師”。另一方面與地方文化中心、高校合作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實施工藝育成計劃。例如,2013年臺灣工藝研發中心聯合臺灣地區的地方高校舉辦的“一校一工藝”計劃,就是以初中、高中師生為對象,培訓期限為4個月,主要通過啟發興趣、在地觀察、動手實作等方式進行參與,期望工藝的種子扎根校園,以發掘具備工藝潛質的學生。該計劃以塑造臺灣當地工藝為特色,分北、中、南、東四個片區,北區由臺灣師范大學負責,以陶藝、玻璃、藍染工藝展示臺灣北部工藝文化;中區則是由亞洲大學統籌,以竹藝、漆藝、植物染等傳統工藝展現臺灣中部的工藝創意;南區由東方設計學院負責,以金工、木工、交趾陶等傳統工藝展現臺灣南部的工藝活力;東區由臺東??茖W校負責,以原住民工藝、石雕、木雕與刺繡為主,展現臺灣東部的傳統工藝之美。此外,“工藝新趣”計劃則是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針對大專院校學生團隊工藝創造而設立的。該計劃2008年開始實施,旨在輔助大專院校學生團隊激發工藝創意,鼓勵原創,利用新生代探索生活工藝的新貌。截至2015年已輔助來自臺灣地區25所大專院校的77組學生團隊,研發創新工藝產品358件(組),在我國臺灣地區新一代設計競賽、紅點設計競賽、IF設計競賽等國內外工藝競賽中獲得不錯的成績。
(四)實施社區工藝扶植計劃
臺灣工藝研發中心定期開展社區工藝扶植計劃,傳遞保存傳統工藝文化資產的正確理念,提高社區居民的工藝學習興趣和工藝審美意識,對促進營造社區的凝聚力,推動社區工藝產業發展也可發揮一定作用。
(五)建立臺灣“良品美器”評鑒制度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了建立工藝產品品質的認證機制,以鼓勵工藝創新,提高工藝產業經濟效益,協助工藝從業者重啟續航動力,推動臺灣工藝產業永續發展,自2003年以來開展臺灣優良工藝品評鑒(Taiwan Good Crafts,簡稱C-Mark),宗旨是從市場出發,借助專業機構打造優秀工藝產品推介平臺。在產品評選上主要從造型創意、設計機能、材質技藝表現、時代市場性四個基本基準來衡量,獎項分美質獎、時尚獎、機能獎、造型獎四類,可分別獲得“臺灣優良工藝品”殊榮,擁有臺灣地區最高級品質保證,以此促進臺灣工藝產品的多元創新,同時認定作品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實現收藏,并由臺灣當局出資派駐各大高端商場進行宣傳展銷,提升臺灣工藝產品的知名度與競爭優勢。
三、推動傳統工藝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
傳統的工藝產業以往主要賣的是技藝、資源及單一的產品。而現代文化創意產業賣的是理念、設計、文化享受、增值服務等組成的創意文化鏈(或者稱之為文化綜合體)。傳統工藝產業轉型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字面上的改變或經營規模上的變化,而是更加注重發揮文化的基礎性作用,依靠文化推動工藝的創造性再生產。依靠市場經濟和大眾消費的推動,通過文化推廣、創意策劃,涵養文化消費人群、創造市場機遇、激發市場需求,引領文化消費時尚。在此筆者分享一下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建設案例。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是臺灣藝人依靠傳統燒窯技藝發展起來的文化創意園區代表。園區原為臺灣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柴燒窯,位于臺灣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1927年建立,后歷經陶業沒落而瀕臨破產。目前窯主林國隆自1983年大學陶瓷琉璃科畢業便接手經營窯場。在參加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臺灣工藝研發中心前身)第一屆文化創意班學習后,林國隆深深意識到水里柴燒窯的獨特之處——臺灣現存唯一的“柴燒窯”,于是他大膽提出“保護柴燒窯、柴燒技藝,發掘柴燒之美”的設想,以臺灣現存唯一的“柴燒文化”作為核心文化概念,以傳統“蛇窯”窯場為基礎,打造具有當地窯業聚落風格的文化創意學習基地,全面展現水里陶窯的歷史發展與文化傳承。該園區歷經10年完成,于1993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臺灣最早轉型文創的園區。在園區建設方面,林國隆的做法值得學習。①保留傳統蛇窯。他重新整修傳統蛇窯,邀請臺灣藝術家利用傳統蛇窯柴燒作品,借此保留傳統柴燒窯技藝。②以蛇窯原址為基礎建造蛇窯文物館,展示蛇窯傳統產品,講述與蛇窯有關的歷史和有趣的故事。③成立陶藝工作室,開展傳統技藝研究,創新陶藝產品,曾為迪拜帆船飯店及臺灣多所知名酒店進行陶瓷用品設計與制造,與設計師合作設計創意瓷器。④建立蛇窯小劇場,放映蛇窯文化影片,展示蛇窯傳統陶瓷從采料、砍柴到器物燒制的全過程。⑤成立陶藝作坊,展示蛇窯傳統工藝流程,也可供游客參與制作。⑥建立陶藝博物館,展示蛇窯燒制的現代陶藝作品。⑦成立陶藝商店,銷售陶藝產品。⑧組織成立水里文化基金會,采用多種方式振興蛇窯文化。例如利用臺灣“九二一”大地震紀念日、學生成年禮等時機在陶窯舉辦心理重建、文化巡禮活動等,激發當地人的陶藝情結,活化傳統陶藝資源,服務現代休閑生活。由此,水里蛇窯不再是單純的柴燒窯場,而是變成了引領人們欣賞柴燒之美,與現代節慶及多重文化需要相結合的文化園區。
四、促進傳統工藝向當代藝術轉化
伴隨著現代社會藝術概念邊界的不斷模糊,多樣化的傳統工藝資源與材料反而為藝術家提供了諸多創作靈感與創新素材。許多藝術家、工藝家借助自身的專業背景重新審視傳統工藝的資源寶庫(如傳統工藝材料質地紋理色澤、工藝技法、成型手段、裝飾技巧、工藝文化與信仰等),并大膽探索,以傳統工藝為基礎運用實驗性藝術觀念、藝術方法進行藝術創作,通過藝術家的大膽藝術構思呈現新型藝術美感,推動傳統工藝實現現代轉型與變化。例如臺灣竹藝家邱錦緞刻意追求竹編技藝的精致化,化竹為絲、為線,實現了對傳統竹編技藝的成功突破,走出了現代竹藝的發展之路。臺灣竹藝家葉基祥則善于追求竹材自身的藝術化表現,因材施藝、返璞歸真,將普通竹工藝塑造成簡約質樸的藝術品。
五、探索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相融合的新方式
傳統手工藝是幾千年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晶,屬于傳統范疇。時代在發展,工業文明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淡忘遠離傳統是正?,F象。但是,臺灣工藝研發中心所做的是如何讓被人遺忘的傳統手工藝融入主流社會的過程,通過借力當代設計轉化傳統工藝,為傳統工藝注入新生命,將精致工藝作品帶進現代日常生活。臺灣工藝設計“Yii品牌”就是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臺灣創意設計中心通力合作,將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相結合的例子?!癥ii品牌”聘請國際著名設計師荷蘭設計團隊楚格設計(Droog Design)的創始人海斯·貝克(Gijs Bakker)擔任創意總監,挑選國際知名設計師、臺灣新一代設計師與工藝家跨界密切合作,共同創作高端工藝作品,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上多次斬獲大獎,贏得國際設計界的廣泛認可,實現了由“臺灣制造”向“臺灣設計”轉型的成功探索。例如,竹制鳥籠包設計《“遛”》是對傳統文人生活形態的當代詮釋。將古代文人的遛鳥雅趣轉化為社交名媛的派對行頭。精巧的竹編手藝勾勒出籠中鳥形體,既延續表現古今社交生活的聯結,又強調兩種時代精神的對比。鳥籠包配件,采用帶有傳統色彩的礦石珠寶,金屬的鳥籠把手鉤掛在手腕,烘托出東方意象中的特殊女性。再如,“竹光”手電筒設計,在接續臺灣早期居民制作竹火把夜間照明的行為的基礎上,運用竹材制作手電筒,實現材料的歷史延續。此外還有諸多工藝作品皆為工藝師與設計師合力制作,凝聚著獨到的東方意趣與現代感。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在“Yii品牌”產品研創、計劃運營與推廣方面亦發揮了有效的組織作用。該中心通過組織“Yii品牌”參加國內外展覽競賽,一方面使國際精英消費者重新認識到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價值,提升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國際地位;另一方面,通過精英人士的認可帶動形成崇尚中國傳統工藝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