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一部古羅馬史
- (英)瑪麗·比爾德
- 2487字
- 2021-01-08 09:52:04
1. 在馬卡里描繪的公元前63年11月8日的西塞羅演說場景中,元老院的奢華程度有違事實。畫面強調(diào)了喀提林(右側(cè)底部)被孤立,其他元老都小心地與他保持距離。當(dāng)晚,他逃離羅馬,加入了支持者的軍隊。
2. 西塞羅與喀提林的沖突是現(xiàn)代幽默作品的素材。早在馬卡里向西塞羅致敬之前30年,有人就同樣以《西塞羅譴責(zé)喀提林》為題滑稽地描繪了該場景。西塞羅被戲謔為19世紀的憤慨政客,喀提林成了暴徒——有幾位元老已經(jīng)睡著。
3. 在尼古拉·普桑的《劫奪薩賓婦女》(1637—1638年)中,畫面左側(cè)的羅慕路斯站在高處指揮著下方的行動。但在普桑筆下,恐懼和掙扎著的女人們被拖走的場景幾近一場暴力的戰(zhàn)斗。巴勃羅·畢加索(1962年)增強了故事的恐怖感。女人們的身體近乎四分五裂,與超過真人大小的羅馬武士和他們揚蹄踐踏的坐騎形成了強烈反差。
4. 提香版本的《塔克文和盧克萊提婭》(1571年)直面而非掩蓋了強暴的殘忍。盧克萊提婭被描繪成嬌柔弱質(zhì),目中含淚;塔克文是個兇暴的侵犯者(他頂起膝蓋,匕首閃著寒光)。從背景中的布簾后探出了那名年輕奴隸的手,塔克文威脅說要把他和盧克萊提婭一起殺死,讓他們看起來好像犯下了可恥的通奸。
5. 對公元前4世紀羅馬世紀的一瞥——這是該時期高質(zhì)量藝術(shù)品制作的罕見例證。圖中塑像為費克洛尼匣子(Ficoroni Cista)的把手,這個精美的青銅匣子得名于其在18世紀時的收藏者。器物上的銘文記錄說,匣子由諾維俄斯·普勞提俄斯(Novios Plautios)在羅馬制作,是一位名叫丁迪婭·馬科爾尼婭(Dindia Macolnia)的婦人送給女兒的禮物。
6. 這幅來自公元前3世紀的羅馬墓室壁畫提供了同時代人描繪的薩莫奈戰(zhàn)爭場景。畫面底部的戰(zhàn)斗者中有一人戴著飾有羽毛的巨大頭盔。畫面上方似乎是城垛外的“投降”場景,有時也有不同解讀。它是否可能描繪了右側(cè)身著托加袍的“法比烏斯”正把某種勛章交給左側(cè)的羅馬士兵(而非薩莫奈人)呢?
7. 伍爾奇弗朗索瓦墓的戰(zhàn)斗場景(公元前4世紀中期)暗示了埃特魯里亞人對羅馬歷史上某些人物的看法。標(biāo)注的名字顯示,最左側(cè)的人物是Macstrna或Mastarna,根據(jù)克勞迪烏斯皇帝的說法,此人就是塞維烏斯·圖利烏斯。最右側(cè)的Aule Vipenas或Aulus Vivena(可能是一位失蹤的羅馬國王)正在殺死敵人。
8. 從西西里沿岸海底打撈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的遺物:圖中是撈起的戰(zhàn)艦船喙之一。其中幾枚青銅船喙上刻著文字。我們從羅馬人的船喙上可以讀到官職體系的痕跡:“蓋烏斯之子,財務(wù)官盧基烏斯·昆克提烏斯批準(zhǔn)這枚船喙。”在現(xiàn)存的一枚帶銘文的迦太基船喙上,我們讀到:“我們向巴爾祈禱,讓這枚船喙刺入敵艦,戳一個大洞。”這體現(xiàn)了民族“風(fēng)格”的鮮明差異。
9. 對羅馬凱旋式游行最著名的現(xiàn)代再現(xiàn)來自安德里亞·曼泰尼亞(Andrea Mantegna),15世紀末,他為曼托瓦的貢扎加(Gonzaga)家族繪制了一系列《愷撒的凱旋式》。這幅畫面描繪了愷撒坐在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的凱旋馬車上。站在他身后的奴隸負責(zé)在凱旋將軍的耳邊輕輕提醒說,盡管取得了如此榮耀,他還是一個凡人。
10. 馬可·奧勒留的紀念柱,與更著名的圖拉真紀念柱遙遙相望,各領(lǐng)風(fēng)騷。柱高將近40米,仍然矗立于羅馬城的中心。柱身上環(huán)繞著皇帝在多瑙河邊作戰(zhàn)的場景,這些戰(zhàn)事占據(jù)了他統(tǒng)治的大部分時間(公元161—180年)。柱子的底部描繪了留須的皇帝獻祭的場景。第三層(見上圖)描繪了一座日耳曼小屋周圍的戰(zhàn)斗。
11. 卡拉卡拉皇帝一家。在這幅木版畫上,父親塞維魯皇帝和母親尤利婭·多姆娜站在他身后。畫面前方右側(cè)是年幼的卡拉卡拉,左側(cè)原本是他被害的弟弟蓋塔,面容已被抹去。
12. 第一位奧古斯都之妻里維婭的典型形象,用閃亮而昂貴的埃及黑色玄武巖雕成。她的發(fā)型非常傳統(tǒng),前面卷起,后面梳成圓髻,代表了舊式的羅馬德性。
13. 帝國宮廷奢侈生活的生動遺跡之一是公元37到41年之間蓋烏斯皇帝在阿爾班山(Alban Hills)內(nèi)米湖(Lake Nemi)上建造的游舫的殘骸。雖然在二戰(zhàn)中遭到嚴重破壞,但一些奢華的設(shè)施和內(nèi)飾留存至今——比如這個蛇發(fā)女妖美杜莎的青銅頭像,原本安裝在木梁一頭。
14. 羅馬宴會場景。來自龐貝城的這幅壁畫描繪了羅馬宴會上的等級(注意畫面底部左側(cè)的一個小個子奴隸正在給客人脫鞋)和對縱欲的想象(畫面右側(cè),一位客人已經(jīng)惡心欲嘔)。雖然這個特殊場景中的聚會看起來只有男性參加,但這不是羅馬的慣常景象。
15. 奧斯蒂亞的“七賢酒肆”。圖中,偉大的思想家“雅典人……梭倫”(名字用希臘文寫在他的兩側(cè))從廁所望向店內(nèi),頭頂寫有他的排便建議:“為了排便順暢(ut bene cacaret),梭倫拍著肚子。”
16. 羅馬奴隸的項圈。吊牌上的文字寫的是懸賞抓捕逃亡奴隸:“我逃跑了,抓住我。把我?guī)Щ刂魅俗裟崤股磉叄銜玫姜勝p。”此類項圈中有的可能是給動物而非人戴的。但我們現(xiàn)在無法確定兩者的區(qū)別,這個事實意味深長。
17. 在龐貝城附近找到的一副金鐲,上面刻著“主人給他的女奴”(Dominus suae ancillae)。這可能是男子愛慕之情的動人象征,暗示了兩人關(guān)系親密。但我們只能揣測女奴對禮物(和送禮人)是何態(tài)度。
18. 來自龐貝城一家洗衣坊的三個場景。上方畫面中,工人們正在踩踏布匹。中間畫面中,一名男子正刷著布匹,另一名男子扛著木架,頂部有只貓頭鷹(洗衣業(yè)的吉祥物),而在角落里,一名帶著侍女的顧客正在等待。下方畫面中,左側(cè)的女人正在收取衣物,其他衣服掛在頭頂?shù)睦K索上。
19. 一枚光玉髓印石,用于紀念公元前31年的亞克興之捷。畫面中,屋大維被描繪成海神尼普頓的樣子,他手持三叉戟,站在海中馬車上。制印者或所有者的名字Popil(ius) Alban(us)用希臘文刻在頂部。
20. 這件“法蘭西大寶石浮雕”制作于提比略統(tǒng)治時期,代表了帝國的世界秩序。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神明的奧古斯都在天上斜倚著身體。在中間部分,提比略坐在寶座上,身旁是他的母親里維婭。畫面底部是被征服的蠻族的位置。它從13世紀開始就傳到法國(因此得名),曾被誤以為描繪了《圣經(jīng)》中約瑟在埃及法老宮廷的場景。
21. 《波伊庭格地圖》(‘Peutinger Table’,得名于其19世紀的擁有者)是13世紀繪制的羅馬帝國地圖的版本之一,但很可能最終基于公元前1世紀由奧古斯都和阿格里帕展示的地圖。在我們看來,這更多地是道路示意圖而非地圖。地圖長近7米,顯示了羅馬帝國的道路、河流和城鎮(zhèn)。圖中這塊顯示了尼羅河三角洲,左側(cè)是克里特島的一部分,上方是小亞細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