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一部古羅馬史
- (英)瑪麗·比爾德
- 2205字
- 2021-01-08 09:52:09
我們的喀提林?
西塞羅和喀提林的沖突為此后的政治沖突提供了模板。馬卡里以11月8日事件和其他羅馬歷史場景為題的繪畫都是受托為夫人宮(Palazzo Madama)的一個房間創作的,那里當時剛剛成為現代意大利參議院的所在地,這不太可能是個巧合,很可能是希望以此給現代的意大利參議員上一課。多個世紀以來,“陰謀”中的是非曲直、喀提林和西塞羅各自的缺陷和優點、國土安全和公民自由之間的沖突一直受到人們的熱烈討論,而且不僅僅限于歷史學家的范圍。
有時,這個故事會被大幅改寫。在托斯卡納的一則中世紀傳說中,喀提林在與羅馬軍團的戰斗中幸免于難,后來作為當地英雄與一位名叫貝利賽婭(Belisea)的女子有過復雜的浪漫糾葛。在另一個版本中,他有了一個名叫烏貝托(Uberto)的兒子,這使他成了佛羅倫薩烏貝蒂家族的祖先。更富有想象力的是,在18世紀中葉首演的普羅斯佩·德·克雷比永(Prosper de Crébillon)的《喀提林》(Catilina)一劇中,喀提林和西塞羅的女兒圖利婭(Tullia)有了一段情事,劇中還虛構了一些羅馬神廟中的風流幽會情節。
圖6 2012年,反對青民盟修憲企圖的匈牙利人把西塞羅的拉丁語名言作為標語。但它不僅僅在政治語境下被人們重新使用。在一場鬧得沸沸揚揚的學術爭端中,卡米耶·帕里亞(Camille Paglia)用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名字替代了喀提林的:“福柯啊,要等到什么時候……?”
當這場陰謀進入小說和走上舞臺時,它會根據作者的政治傾向和當時的政治氣候而被加以改編。亨里克·易卜生(Henrik Ibsen)的第一部劇作以公元前63年的事件為主題。作品在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革命余波中寫成,革命者喀提林在劇中反抗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腐敗,而西塞羅幾乎從事件中消失了(這對他來說大概是最糟糕的情況了),他從未登臺,而且很少被提及。相反,在本·瓊生(Ben Jonson)創作于“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⑨后不久的作品中,喀提林是個施虐狂大反派,他的受害者如此之多,以至于在瓊生的生動想象中,需要一整支海軍才能把亡靈擺渡過冥河,送入冥府。他筆下的西塞羅也不是特別討人喜歡,而是一個嘮叨的無趣之人;這個角色如此無趣,以至于在1611年的首演中,許多觀眾在他對喀提林發表無休無止的譴責時憤而離場。
瓊生沒有公平對待西塞羅勸誡式演說的力量,至少從后者的話還在不斷被人們引用或策略性地加以改編來看是這樣的。他的《反喀提林第一演說》,特別是著名的第一行(“喀提林啊,你要考驗我們的耐心到什么時候?”),仍然潛伏在21世紀的政治修辭中,它被貼在現代政治橫幅上,也能方便地被寫進一條140字的推特里。你要做的只是把你的當下具體目標的名字插進去。事實上,在我寫作本書期間發布的一大批推特和其他標題把“喀提林”的名字替換成了美國的、法國的和敘利亞的總統的名字,米蘭市長的名字和以色列國,等等:Quo usque tandem abutere, Fran?ois Hollande, patientia nostra(“弗朗索瓦·奧朗德,你要考驗我們的耐心到什么時候?”)。我們無從知道,現在使用這條標語的人中還有多少能夠準確說出它來自哪里,或者西塞羅和喀提林因為什么起了沖突。其中一些人可能是有政治訴求的古典學家,但這些反對者和抗議者不可能全是這樣的古典學家。這句話的使用指向了某種與專業古典知識完全不同的東西,而且很可能是更加重要的東西。這種用法強烈地暗示了,就在西方政治的表面之下,我們自己的政治斗爭和爭論仍然在以西塞羅和喀提林之間那只是被依稀記得的沖突為模板。西塞羅的雄辯(即使人們對它只有一知半解)仍然在給現代政治的語言注入活力。
西塞羅應該會感到開心。當他給友人盧克伊烏斯寫信,請求那位歷史學家撰文紀念自己執政官任內的成就時,他希望得到永恒的榮譽。他以矯揉造作的謙卑筆調寫道:“想到能被后人談及,我有了某種獲得不朽的希望。”就像我們看到的,盧克伊烏斯沒有答應。他可能被西塞羅露骨的請求嚇退了,后者讓他“忽視歷史規則”,不是以準確為原則記錄事件,而是要過分地恭維。但最終,由于西塞羅在公元前63年取得的成就,他還是獲得了比盧克伊烏斯所能給予的更多的不朽,直到2000年后仍被一再引用。
在隨后的各章中,我們將發現更多這樣的政治沖突和爭議性解讀,有時還會遇到我們自己時代令人不適的回響。但現在是離開相對可靠的公元前1世紀,回到羅馬歷史最深處的時候了。西塞羅和他的同時代人如何重建自己城市的早年風貌?為什么他們的起源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羅馬始于何方”的問題意味著什么?我們(或他們)對最早期的羅馬能有多少真正的了解?
①1916年7月1日,英法聯軍在法國北部的索姆河地區與德軍開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英軍在第一天就傷亡57470人。
②指血統純潔高貴。這種說法可能來自西班牙語的sangre azul,那里的王室和大貴族標榜自己是西哥特人的后裔,沒有異族血統。藍血可能指貴族皮膚白皙,可以看到藍色的靜脈,不像皮膚黝黑的摩爾人。牛津英語詞典記載的最早用法出現在1811年,表示巴倫西亞的貴族分為藍血、紅血和黃血,只有獲封大公(grandee)的家族才稱得上藍血。
③想要參選執政官,羅馬官員必須先擔任財務官、營造官和大法官,此即所謂的官職階梯(cursus honorum)。
④《論他的執政官任期》(De consulatu suo)。
⑤昆體良《演說術原理》11.1.24,引述《論他的執政官任期》:朱庇特召他參加諸神會議,密涅瓦傳授他各種技藝(Iovem illum a quo in concilium deorum advocatur, et Minervam quae artes eum edocuit)。
⑥昆體良《演說術原理》11.1.24:但愿他在詩歌中能克制些(In carminibus utinam pepercisset)。
⑦《埃涅阿斯紀》8.668-669。
⑧塞爾維烏斯·蘇爾皮基烏斯·加爾巴(Servius Sulpicius Galba)。
⑨1605年,羅伯特·卡茨比(Robert Catesby)率領的一伙英國天主教徒試圖炸毀議會大廈,刺殺國王詹姆士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