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面創新:創新的可計算學說
- 周宏橋
- 7125字
- 2020-12-17 15:51:06
第5章 “運算器”之算法抽象:四大計算原語與四大架構原語
這個“起承轉合”就是詩歌“產品”的創新創造的架構與體系設計方法。中國是最愛詩的國度,中華民族是最愛詩的民族,千年詩史沉淀為集體無意識。我將“起承轉合”賦以計算思維與哲學內涵,并推至一切創新創造,將其從民族無意識的自然態,升華為創新自覺態。
第一步是原子操作建構格局。半面算法的原子構件集合定義為四大計算原語:起、承、轉、合,于是這四大原語就“建構”出一個自我封閉的“格局”,如圖5-1所示。

圖5-1 半面創新的四大計算原語
“起”是原創。它是指從無意識的自然態轉為有意識的自覺態,如“起承轉合”的廣義化與哲學化;但更多的是無中生有,產生于想象力和直覺力,詳見第6章。
“承”是量變。它是對現有技術或產品的持續改進,依照現在的提法就是工匠精神或微創新。
量變可能引發質變。如IT行業的摩爾定律——每18-24個月芯片集成度會增加一倍,大約累計到兩個數量級的躍遷(即15年左右)會引爆質變,分別是1980年的PC革命、1995年的互聯網革命、2010年的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革命。
“轉”即轉變。任意角度上的改變,均可在系統、子系統與要素三個層面上發生;而在所有的“轉”變中,180度的“反”轉給人的創新感最大,故老子曰“反者道之動”。
“合”是綜合。或曰集成創新,可整合各自的優勢,可優劣搭配,甚至任意擬合,當然需要試錯;而在所有的綜合中,“對立面統一”給人的創新感最大,曰“相反相成”。
例如宏觀視角。人類自原始社會以來歷經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原始社會“起”于人類的茹毛飲血。農業文明“承”于馴化了植物與動物,開始了男耕女織,“牛郎織女們”你挑水來我織布。以“織女”的服裝產品為例,其所織出的衣服是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產品,但生產周期長,生產成本高。工業文明之“轉”則是流水線生產衣服,生產周期短,生產成本低,卻是同質化產品,亦即工業文明的“轉”正好對應農業文明的“反”。信息文明求“合”,通過互聯網定制,兼具農業文明的個性化優勢及工業文明的低成本、高效率優勢,所以大規模、低成本的定制化和個性化是信息文明時代價值創造的主導范式。
其實生物進化亦然,生命創生“起”后,或是基因漸變,對應為“承”;或是基因突變,對應為“轉”或“反”(癌變);或是基因重組,對應為“合”。
又如微觀視角。不妨看今日頭條,這是自BAT(百度、阿里、騰訊)“稱霸”后這十多年來唯一脫穎而出的純互聯網“霸主”。為什么?2018年10月我與其合伙人、長江商學院EMBA第27期學員張利東當面交流時,他特別提到2012年他仍任職《京華時報》時看到的時代之變,報紙的廣告收入從每月三四十萬元急降至三萬元左右。
仍用半面算法推導,圖5-2展示了網絡新聞產品的演進。瀛海威的“起”暫且略過;“承”以新浪為代表,采取推送模式,即編輯推薦什么,消費者就閱讀什么;百度求“反”,實行拉動模式,即消費者主動搜索所需要的信息,但需預先知道相關信息;下一代在“合”的部位一定成功,即根據消費者的拉動,生產者再推送,這就是基于算法與大數據的模式或曰AI驅動的模式,也就是“今日頭條”的模式。

圖5-2 網絡新聞產品演進的“起承轉合”
IT是我的專業,在課堂上我常會對其各子行業及其產品的演進用半面算法做推導預測。
總之,“合”(C態)與正(A態)和反(B態)的關系是既A又B,非A非B。繼續推演,二次遞歸,是將騰訊、陌陌、脈脈視為一個整體,提煉出它們的共性,如都是B2C(Business to Consumer),再對其反者道之動,故B2B(Business to Business)是一個成功位置,如釘釘(見圖5-3),則按照算法,B2C與B2B的“合”態是一個成功位置;或者對這兩者的某一維度的共性進行三次遞歸求反,將又是一個成功位置。

圖5-3 計算原語的二次遞歸推演示例
第二步是針對已知“格局”的復雜操作。一旦通過起、承、轉、合“建構”出一個格局,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如何破局。半面算法的復雜操作定義為四大架構原語:建構、跨構、否構與重構。如圖5-4所示,我以C/C++語言的“struct”結構體構詞,建構、跨構、否構、重構分別對應construct、crossconstruct、deconstruct和reconstruct,這樣使得形式與內容相統一。

圖5-4 半面組合操作的四大架構原語
個人格局、系統格局不好下科學定義,我將之描述為一種熱力學平衡態,即在不受外界環境的作用下,個人或系統的宏觀性質不隨時間而變化的狀態。根據熱力學原理,只有在系統內物理性質極不均勻的非平衡態下,系統才能走向有序,而在系統各處性質均勻的平衡態以及離平衡態不遠的線性區的近平衡態,都不可能從一種有序走向更為高級的有序。
最后,將四大計算原語與四大架構原語整合為一體,如圖5-5所示,用詩的語言合稱為“起承轉合跨否重”,在圖中也標注了七大操作的序號。

圖5-5 半面創新完備算法:起承轉合跨否重
算法操作辨析:算法操作中會有不易辨識的部分甚至重疊部分,如格局內“求反”與格局外“否構”,或格局內“合”與格局外“跨構”,或“跨構”與“重構”等。有的只是視角之別,如下面案例中通用汽車對福特汽車之“反”,說是“否構”也無甚大礙。有的則是概念不同,如印度文明成為中華文明內核“儒道釋”的一部分,這個操作不是格局內的“合”,而是格局外的子系統“跨構”。我在第1章中提及,實現一個系統的“基本操作”與“復雜操作”的組合不一定唯一,效率也可能有別。
下面以案例論述四大復雜操作。
“建構”。它是四大原子構件“起、承、轉、合”所創構出來的格局。注意:這四個操作是嵌套的、遞歸的,即可以二次或任意次地進行“起、承、轉、合”的調用,而且也不必按照“起、承、轉、合”的順序進行。
“否構”。它是對已建構格局的解構,可以針對要素、子系統與系統三個層面。圖5-6以工業文明的第一行業——汽車業為例,標注了各創新的層面與算法,如對細節有興趣者可參閱拙作《創經:人類文明主脈與結構之演進邏輯》。

圖5-6 汽車業:要素、子系統與系統三個層面的“求反”或“否構”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否定之否定或自否定。這是同一個東西的自我否定,因為這個東西本身具有能動性,其自我運動導致了自否定。青原惟信禪師載于《五燈會元》卷十七,“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
第一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因為我們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即我們以自我視角看世界,但眼見未必為實,如地球自轉就是看不出的。第二段經過“親見知識”的體驗修悟,方知萬物皆空,例如是非成敗、名利善惡無非是社會的約定俗成,皆是名相,于是求反,“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段否定之否定,“休歇處”就是擺脫“我執”之后的返璞歸真,因為執著于“空”也是“我執”,事物仍在那里,不妨讓事物通過自身顯現出來,而非通過自己主觀預設的視角去看待它們。
又如企業創新。如騰訊在PC互聯網時代憑借QQ軟件一馬當先,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從PC版移至手機端的QQ差強人意,而基于移動思維全新設計的微信產品完成了對手機端QQ的否定,即對騰訊而言,微信是對QQ的自否定。未料手機端QQ知恥而后勇,二度創新又成功地完成了自否定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再創輝煌,對QQ而言則是否定之否定。
“跨構”。它就是常說的跨界,指吸取格局之外的要素、子系統甚至系統,打破現有格局的邊界,如人們耳熟能詳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人工智能等,這種跨構甚至可以借助金融手段而實現產品層面的創新,如新浪微博與阿里巴巴的跨構。
不妨用道家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描述兩類跨構。一類如上述案例,是圖5-5中“#5.1五行中”的在場跨構,即被跨的幾個東西都是現實存在的,是有限跨構;另一類也是更偉大的跨構是“#5.2三界外”的不在場跨構,或在場與不在場同時跨,即被跨方至少有一個是想象的產物,如此方可由有限而上升至無限。
“重構”。重構可在要素或子系統層面,即通過對現有要素或子系統重組,或引入新要素或新的子系統,從而引發系統的創新與變革,如“德先生”與“賽先生”兩個要素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被引入中華文明。又如經濟學中關于增長的邏輯,依次是土地、勞動、資本、技術、信息等各要素。產品層面則如引入工業設計而導致整個產品的重構,或引入金融而導致企業或產業的重構。
又如商業的基本結構是基于分工之后的合作,即企業各自分工+產業鏈協同。隨著平臺經濟的崛起,“大平臺+小前端”成為一種新型的結構重構,這個小前端可以是外部企業,如此則是子系統重構,如小米的生態鏈企業;甚至是個體自由職業者,這是要素重構,如云集(詳見本書第24章);甚至是這兩種“粒度”的“正反合”,如目前騰訊、阿里巴巴的中臺系統,是基于部門間的共享。
從宇宙人生本質的熱力學定律視角來看,封閉系統總是趨于混亂無序從而熵增,熵增是廣義退化,表示系統越來越無序,而熵減反之,如圖5-7所示。而開放系統的熵增量是由系統與外界的熵交換以及系統內部的熵兩部分組成。外界給系統注入的熵可正、可負或為零,只要這個負熵流足夠強,就能在抵消掉系統內部的熵后還能使系統熵減,由此系統進入更高的有序,這就是復雜操作跨構、否構、重構的原理。
所以,企業經營的本質就是通過開放系統減熵,用負熵的持續增加(有序化)來對抗系統自發的熵增(無序化)。這樣,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系統狀態會發生突變,由原來的無序變為有序,或由低級有序變為一種在時空上或功能上的高級有序。

圖5-7 企業經營的本質是減熵
換言之,一個建構的格局復雜到一定程度說明存在過度擬合,需破局來耗散能量以降熵,這時需引入系統外的要素、格局外的力量來攪動或重構整個系統。例如企業始終與環境進行著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我們仍將歷史事件與企業經營相類比,漢高祖劉邦于沛縣起兵“創業”的元老有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初步“建構”為一個格局,待“業務擴張”后引入了外部要素如“職業經理人”張良、韓信等“重構”格局,又與彭越、英布等“跨構”組成戰略聯盟,最后經過“狡兔死,走狗烹”的大清洗“否構”格局,所以系統演化既非初創定格的“草臺班子”,也非“割韭菜”式的“大換血”,而是“起承轉合跨否重”的演化。
個體作為一個系統亦然,認知這個世界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行為習慣等與舊世界、舊環境擬合為一個格局,如果時代向前發展就會出現過度擬合的問題,此時需要重構觀念,打破現有秩序,才有可能從格局內的資源配置與使用,轉換為格局外的獲取新資源。
半面創新算法之于學術創造。此處僅從假說的適用范疇視角,概括西方文明的學術思想產品之創新創造之演進邏輯,如圖5-8與表5-1所示,其討論散落各章。中華文明的主流學術思想“產品”——儒墨道法,其創立關系與演進邏輯獨立成章,詳見本書第29章。

圖5-8 “軸心時代”西方文明的學術思想產品之創新創造的演進邏輯
表5-1 人類思想演進及關系略表

半面創新算法之于藝術創造。中華民族的第一藝術為詩歌,詳見第30章。此處以繪畫為例,取始于20世紀初中西文明交匯期間的中國百年繪畫藝術創新創造之歷程,從空間切入視角如圖5-9所示。

圖5-9 中國百年繪畫藝術之創新創造
“起”為古典;f1態“承”傳統國畫的筆墨造型;f2態“轉”借西方繪畫,致力于融通東西、移步換形、手法自由,突破了傳統筆墨的限制,題材面貌趨于多樣;f3態“反”則大膽創新、全面改革,觀念、題材與風格技巧多取自西方,作品完全不同于傳統國畫。
第三步,四段論“起承轉合”對學術和藝術而言不能簡化,對企業則可簡化為三段論“正反合”。四段論對學術與藝術創造而言是唯一的選擇,其關鍵在于“起”的原創。對企業創新而言,更簡潔的“正反合”應是現實選擇。“起”的首創固然有巨大的成就感,具有諸如技術領先、稀缺資源的優先獲取、消費者鎖定、報酬遞增及品牌定位等優勢,但也有諸如需求不確定、技術不成熟、研發支出無效、供應商和分銷渠道尚未開發、互補品缺乏等劣勢。不妨以一圖概之(如圖5-10所示),并賦詩為證:
《半面創新簡譜》

圖5-10 半面創新簡譜
道家“三生萬物”。《道德經》中萬物創生歷程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創新視角來詮釋:“道”是“無”,“一”“二”“三”“萬物”是“有”,故“道生一”是無中生有的原創,即“起”。“一”出現后,對其持續改進,即“承”。從“一”變到“二”是“反者道之動”,即“二”是“一”的對立面。最后,“一”加“二”生“三”,“三”是對立的“一”與“二”的統一,相反相成。
儒家“不及—中庸—過”三態。《禮記·中庸》最初即有“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古文尚書·(偽)大禹謨》的“人心唯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成為宋儒的十六字心傳。朱子釋四書、建道統,而“允執厥中”將“執兩”與“用中”對立統一,再對“中”提出“過猶不及”。“不及”是未達中態,“過”是超越中態,前者保守,后者激進,所以“執兩用中”與“過猶不及”成為中庸之道的原則,仍是三態。
西方文明。亞里士多德的演繹法可視為基于空間維度的三段論。維科在其《新科學》中提出了關于興發盛衰的時間三段論(神、英雄與人三個時期;分別對應氏族公社、貴族政體和君主獨裁政體等)。黑格爾以三段論“正反合”將歷史作為絕對精神邏輯推演的經驗實現。絕對精神是其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是在主客二分框架內達成對立統一之后的純思維的無限,是概念的無限或曰在場的形而上(仍在五行中),而未包含想象的無限(跳出三界外)。
補注。日本漢學大家宮崎市定在“四段辯證法”中認為,“中國人將時間的推移分解了若干個周期,一個周期往往又分成四段。首先,自然界的時間以一年為周期,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一天……中國一般劃為朝、晝、夕、夜四個部分。而在文學上,詩的絕句中也出現了起、承、轉、結。這種將時間推移分為四段的方法,越到后世就越發達普遍,其起源據說可以一直追溯到周代的音樂韻律之中”[1]。
宮崎市定繼續說,“相比今天辯證法通常認為的正反合三個階段……在中國人的思考方式中,‘正’之后不立刻是‘反’,而是某種時間的延長,要在經歷‘承’的期間之后,才會產生對立的‘反’,最后將其統合,產生出新的‘正’。作為說明歷史發展階段的形式,我認為比起正、反、合三階段來,起、承、轉、結四階段要更加恰當”[1]。
《七律二首夔府孤城尋杜遺》其一:《悵望杜魂千載問》
2019年10月28日
本章參考文獻
[1]〔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解讀《史記》[M].馬云超,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