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舊體詩》:《別諸弟》
- 詩人魯迅:魯迅詩全考
- 顧農
- 980字
- 2021-01-12 16:18:25
魯迅庚子年(1900)二月有《別諸弟》三首,詩云:
謀生無奈日奔馳,有弟偏教各別離。
最是令人凄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都化斷腸花。
從來一別又經年,萬里長風送客船。
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1981年版《魯迅全集》中《集外集拾遺補編》錄入這一組詩,題作《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注釋說:“本篇錄自周作人日記,題下署‘豫才未是草’。一九〇〇年一月二十六日,魯迅由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回家度歲,二月十九日返校后寫了這三首惜別的詩。”(第八卷,第469頁)檢周作人日記庚子年一月二十日(1900年2月19日)載:“下午大哥收拾行李。傍晚送慶公、地叔、大哥下舟往寧,執手言別,中心黯然。”[1]又三月十五日(1900年4月14日)日記載:“下午……接金陵十八日函,并洋四元、詩三首。系托同學帶歸也。作復函。詩列于左……”[2]由此可知這三首詩作于庚子二月十八日(1900年3月18日)前不久,詩題作《別諸弟》。
2005年版《魯迅全集》中《集外集拾遺補編》錄入這一組詩,即題為《別諸弟》,由此頗能見出校勘的精細。校勘應當包括標題在內。出處既然是《周作人日記》,那么就應當完全忠實于這一出處。1981年版《魯迅全集》雖說依據周作人日記,其實出于周作人在回憶文章中根據舊時日記提供的文本,與原件不盡相同。
詩中開頭的“謀生”二字大可注意。用歷史的長鏡頭來看,魯迅到南京進洋務學堂讀書,是為了趕上歷史發展的潮流,追求新的發展道路;而就近言之,卻只是解決生計問題,他已經成年,不能呆在日趨衰落的老家坐吃山空,而必須先謀自立,再設法養家。父親英年早逝,作為家里的長子,他要對母親和三個弟弟負責,對這個家庭負責。那時的正途是讀書應科舉,走先輩的道路,魯迅為此作過若干準備,操練過八股文和試帖詩,后來也進過一次考場——被拉去參加童生的縣考;但他知道這條老路已經不行了,于是到南京去進水師學堂——這里不收學費,而且免費供應食宿,發零用錢,盡管被人看不起,但“謀生”問題總算有了著落,以后的事情再走著看。這在他總是有些“無奈”,同幾位弟弟的離別也是造成他痛苦的具體原因之一。
偉人日后的標準形象同他早年的經歷之間往往有令人驚異的差距。
魯迅極其重視家庭、倫理,他是典型的中國人。后來魯迅的思想有很大的發展變化,但重視家庭、篤于親情、很負責任,這些基本點始終沒有變化。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