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詩人魯迅:魯迅詩全考
- 顧農
- 1071字
- 2021-01-12 16:18:25
魯迅的作品以小說和雜文最為著名,同時他也是一位詩人,其散文詩集《野草》具有極高的價值,也較受重視;此外新舊體詩也都有很高的水平,只是由于數量較少,其光芒不免為小說和雜文所掩。一個作家的最強項往往會讓他的其他所長不甚為人所知,至少不容易得到足夠的估價。一個典型的先例是近現代的名家林紓林琴南,詩文書畫皆佳,而最為世人所知者是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其詩文遂較少被談起;而他本人最為重視的是自己的古文,曾自詡為歸有光之后的第一人云。
魯迅具有十足的詩人氣質;其二弟周作人雖然也寫詩,新詩方面且有《小河》等名篇,后來又大寫舊體詩,存世的數量很不少,而他其實是一個散文型的人,寫詩非其所長。他早年翻譯《紅星佚史》時,其中的詩篇特別請乃兄操刀,那時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魯迅的小說,如一些評論家所說,有著杜甫的詩情。他的舊體詩也是走唐詩的路子,盡管在他的青年時代,詩壇上流行的是宋詩。魯迅曾經極而言之地說,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寫完(詳見1934年12月20日致楊霽云的信)。這話雖然當不得真,但確有意味。
魯迅新詩數量甚少,五四時期寫過六首。那時新派人物要向舊文學示威,大寫其新詩,同它對著干。這與其說是搞創作,不如說是干革命。后來魯迅就洗手不干了,只是到三十年代初,才又寫過四首歌謠調子的新詩,內容是政治諷刺,形式上則是對白話新詩的一種探索。總起來看魯迅對五四以后的新詩評價甚低,又曾指出寫新詩不能完全丟掉中國詩歌的傳統。
當魯迅應友人以及慕名者之請給他們寫字(條幅、扇面、斗方之類)時,就自己新寫一點舊體詩。因寫字而作詩,現在看去不大容易理解,卻是那個新舊交替時期的常態。中國古人賦詩原有社交應酬的功能。孔子講詩有四大功能:興觀群怨,“可以群”(《論語·陽貨》)這一條里正包括社交、應酬。魯迅為人寫字有時也寫古人的作品,其取材有時會考慮對方的情況,有時則借以發抒自己的感慨,而也有順手寫下新近在讀或想到的作品,沒有太多的微言大義,不必求之過深。詩歌的詮釋空間非常廣闊,所以在文字獄猖獗的時候,詩最容易成為陷詩人于罪的把柄;而出于同樣的原因,詩歌作品也最容易被拔高——此即所謂反正一樣。
我讀魯迅的作品以及做一點研究,為時甚久,無非是粉絲兼票友的性質。其中只有對《野草》比較集中地下過一點功夫,為其中每一篇都寫了釋證,大抵發表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到近幾年作過很大的改訂,有些幾乎是重新寫過的。關于魯迅舊體詩的文章,只是在有了想法時才寫一點,前后拖了很長時間,頗覺慚愧,但這里不大有人云亦云的套話,或尚可供讀者參考,如蒙不棄,則幸甚矣。希望得到讀者不客氣的指正。
顧農 戊戌驚蟄重訂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