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土葬之外,尸體火化也相當常見,尤其是在北歐青銅器時代。火化習俗約略溯至公元前2000年,到了公元前400年才消失。我們從字源學可以發現,身體(生命,Leib,Leben)有“持存者”的意思,而古日耳曼語的“軀體”(lik-hamo)則只是指“外殼”,對“持存者”的存在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生命和身體的對立告訴我們靈魂不朽的信仰一直維持不變,不管“外殼”是否腐爛或被燒毀。隨著火化習俗而來的,則是墳墓的形態轉變:在青銅器時代晚期,墳墓愈來愈小,最終變成剛好裝得下焚化后的骨灰的方形容器;骨灰也可能裝在陶罐里。后來骨灰也會裝在木盒子里,或是沒有任何容器就直接埋在地下。因此,墳墓不再布置成房子的樣子,因為人們既不這么想也不會這么蓋了;而墳墓里再也看不到工具和器具。人們不再相信自己的身體仍然會持存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比較崇高的想象,認為人死后只有靈魂繼續存在著。隨著身體的火化,死者心愛的財物也被火舌吞噬,靈魂再也不會被拘禁在人世間:人們固然關心不再到處游蕩的死者,卻也更關心靈魂再也見不到的那些活著的人。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堅持歷史悠久的習俗,雖然以酒食供奉死者已經沒什么意義了:以前是正式的死者習俗,現在則只是懷念和愛的象征。把陪葬品一起火化,跟著他到那更美好的死后世界,在那里供他使用,這個想象代表信仰的另一個階段。陪葬品的處置習俗直到北歐異教時代結束之前都存在:在英靈神殿,每個人都擁有擺在火葬的柴堆上的東西。(Yngl. S. P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