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悲情天子

隋煬帝,一個中國歷史上備受唾罵的皇帝。在市井傳說中,他弒父殺兄,奸母淫妹,兇殘暴虐。在正史記載中,他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一個“煬”的謚號,永遠把他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千百年來,他已經固化成為人們心目中昏君與暴君的典型。

君不見,大運河溝通南北,通波千載;洛陽城威震東方,千萬名城。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惡,但一罪也不能廢百功。歷史上的隋煬帝,真的一無是處嗎?他這個人,到底有幾分是魔鬼,又有幾分是英雄?

一、英雄天子

隋煬帝是何許人也?很多人想都不用想,就會說:昏君,暴君。要不怎么會那么快就搞垮了大隋朝?要不怎么會留下那么多荒淫無恥的傳說故事?要不怎么會謚號為“煬”?按照《逸周書·謚法解》,“逆天虐民曰煬”。一個皇帝,又好色,又違禮,又虐民,又逆天,這不是昏君、不是暴君是什么?

沒錯,隋煬帝作為昏君、暴君的罵名從隋末農民起義時就傳開了,而且一直被罵到今天,罵了一千多年。但是,現在總結隋煬帝,我倒想給他幾個新評價。

第一,理想高。

第二,精力好。

第三,功業大。

第四,才情美。

先看第一點,理想高。隋煬帝的理想是什么?一句話,就是要建立“轥轢軒、唐,奄吞周、漢”的偉大業績,當一個“子孫萬代,人莫能窺”的千古一帝。所謂“轥轢軒、唐,奄吞周、漢”,就是要超過軒轅,超過唐堯,超過西周,也超過兩漢。軒轅黃帝和唐堯都是古代傳說中的圣王,西周和兩漢則以統治時間長著稱。這四個時代,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盛世,隋煬帝若是超過他們,那確實算得上前無古人了。再加上“子孫萬代,人莫能窺”,那就是后無來者。一個皇帝想要讓自己的功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當然稱得上是理想高了。

這句話說得很豪邁,問題是,它是從哪里來的呢?這兩句話出自《隋書·楊玄感傳》,是唐朝建立之后,魏徵等人修《隋書》時對隋煬帝的總結。換言之,這是他評價而不是自評價,不能完全采信。要全面評價隋煬帝的理想,還得看看他自己怎么說。

隋煬帝自己倒是沒怎么公然談論過理想,但是,他的年號透露了他的心思。隋煬帝的年號叫大業。所謂大業,就是千秋萬代的偉業,用這樣一個年號,足以顯示出統治者的雄心壯志。

事實上,當時議論這個年號的時候,有人提過反對意見,說大業的“業”字(繁體字作“業”),可以拆成一個“苦”字和一個“末”字。所以,“大業(業)”就是“大苦末”,苦而且末,很不吉利,讓隋煬帝換一個。可是,隋煬帝不信邪,堅決不換。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成就一番大業,在隋煬帝心里有多重的分量。一個皇帝有這樣的人生理想,難道還不叫理想高嗎?

再看第二點,精力好。再高的理想,也要靠人去實現。因此,理想越高,人要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大。對于這一點,隋煬帝非常清楚。他可不是一個懶惰的皇帝。他說:“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此何理也?”南朝的皇帝為什么不行?因為太宅,太娘娘腔了,整天涂脂抹粉坐在深宮里,對外界一點都不了解,對老百姓的事情一點都不知道,這怎么行呢?

隋煬帝瞧不起端坐深宮的皇帝,他下定決心,要充分接觸社會。所以,從上臺開始,隋煬帝就不停地四出巡游。在位十四年間,他三下江都,四巡塞北,還有一次西巡張掖。大規模、遠距離的出巡就有八次之多,在西京大興城和東都洛陽之間往來更成了家常便飯。

唐史學家岑仲勉先生曾經做了一次統計,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中,待在大興城的時間累計只有一年多,在東都洛陽的時間累計不超過四年,其余時間都在各地巡游,他的人生就是在路上。這得多充沛的精力才能做到啊!

再看第三點,功業大。隋煬帝有如此高遠的理想,再有如此充沛的精力,當然要建立一番不世出的功業。

隋煬帝有什么功勞?他的所有功績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兩項大工程,一個是營建東都洛陽,另一個是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為什么要營建東都洛陽?那是要把隋朝的東、西連在一起。他為什么要開鑿大運河?那是要把隋朝的南、北連在一起。要知道,隋朝本來是由原來西邊的北周、東邊的北齊還有南邊的陳朝三部分組成的。隋文帝時候,雖然用軍事力量把這三部分捆綁成一個統一體,但是,這個統一體內部的裂痕還相當明顯。怎樣才能讓這三部分真正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呢?隋煬帝給出的答案就是營建洛陽城和開鑿大運河。

隨著洛陽城的修建,隋朝在東部有了一個穩定的據點,從此,兩京密切往來,對東方的整合就容易了不少。而隨著大運河的開通,隋朝的南、北兩部分終于有了一條連在一起的大動脈。從此,貿易流通、人員往來的洪流勢不可當,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才形成了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系,再也不能截然分開。這樣一來,隋朝的統治就穩固下來了。

要評價一件事業是不是足夠偉大,除了看它的當前價值之外,更要關注它的長遠價值。在這一點上,東都洛陽和大運河都無懈可擊。這兩項工程不僅對隋朝有用,對繼之而起的唐朝也有用,而且可以說是更有用。唐朝跟隋朝一樣實行東、西兩京制,武則天時期干脆定都洛陽,把洛陽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而大運河也繼續發揮著溝通南、北的功能。

到唐朝,南方經濟和文化飛速崛起,當時的人力和物力,就是通過大運河這條大動脈,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方。特別是安史之亂后,唐朝東北部地區的土地、財富都被割據的藩鎮把持,不再上供給中央了,這讓唐朝損失了最大的財源。但是,就靠著運河輸送過來的東南財富,遠在西北地區的李唐朝廷硬是又生存了一百五十年,這就是大運河的偉大作用!所以,唐朝后期的人提起大運河,都不由得流露出感恩之心。其中,皮日休的《汴河懷古》流傳最廣:“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把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溝通江南經濟中心和北方政治中心的功勞與大禹治水相提并論,這也算得上對隋煬帝的最高贊美了!

再看第四點,才情美。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評價古代君主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確實,人無完人,中國歷史上,有為的君主,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往往在才情上稍遜一籌,顯得無趣。而有才情的君主,比如李后主、宋徽宗,又往往在政治上糊涂荒唐,顯得無能。能夠把功業和才情集于一身的皇帝,在歷史上非常難得,唐玄宗算是一個代表,如果要再找一個代表,那就應該是隋煬帝了。

唐玄宗最突出的特長是音樂,而隋煬帝最突出的特長則是賦詩。要知道,隋煬帝生活的時代,還是宮體詩大行其道的時代,所謂宮體詩,就是在內容上偏重寫宮廷生活和男女愛情,在形式上追求辭藻華麗,在格調上則比較輕佻甚至下流。這是當時詩壇的主流。但是,隋煬帝一出手,馬上境界就不一樣了。

即便在西巡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隋煬帝也照樣詩興大發。其中有一首《飲馬長城窟行》流傳至今,堪稱代表:“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豈合小子智,先圣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這首詩還是寫宮廷生活,男歡女愛嗎?不是的,它是寫大漠風光,英雄豪情。它還是堆砌辭藻,無病呻吟嗎?也不是,它質樸凝重,大氣磅礴。這首詩一掃宮體詩的淫靡之氣,讓人一下子想起了魏武帝曹操的慷慨悲歌。按照當時人的說法,“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大意是說,隋煬帝在非常華麗的狀態之中,追求一種素雅的境界,就好比在萬花叢中開出了一朵清新的芙蓉,他一洗南朝以來頹唐的詩風,而追求一種詩的本真的境界。他讓詩超越了宮體詩纖靡的風格,而且直接接上了大氣磅礴的漢魏雄風。

如果在隋朝只講一個代表性詩人,那應該就是隋煬帝,他是當時寫詩質量最高的人。而如果要講一個最高產的詩人,那仍然應該是隋煬帝。因為隋煬帝現今留下來的詩一共是四十余首,在所有隋朝詩人里也是排名第一。

一個有為的皇帝,能夠同時成為當時最偉大的詩人,這還不意味著絕世的才情嗎?事實上,就是一代圣君唐太宗李世民,對隋煬帝的詩才也非常佩服,佩服到什么程度?別看他整天跟大臣探討隋煬帝為什么亡國,但是私下里,他又把隋朝的樂工請回來,讓他們把隋煬帝的詩譜成曲子,在宮里演唱。這說明唐太宗雖然在政治上是隋煬帝的對頭,但在詩才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粉絲呢!

二、獨夫民賊

如此志存高遠、才華橫溢、精力過人而又功勛卓著的皇帝,怎么會成為亡國之君?而且,只統治了十四年,還留下了那么多的罵名。這個矛盾怎么解決?

我覺得,正是因為隋煬帝太能干了,因此也太急躁、太驕傲,把好事辦壞了。

先看太急躁。隋煬帝不是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遠大理想嗎?他需要把這理想變成現實。理想是奮斗出來的,那就全國人民總動員,大干快上吧。隋煬帝一上臺,那些彪炳史冊的大工程就連續上馬,老百姓都被分派到各個工地勞動去了。

就拿隋煬帝時期最著名的三項工程來說,大業元年(605)修東都洛陽,總計用十個月的時間,每月用工兩百萬;大業三年(607)修長城,發丁百余萬;大業元年到大業六年(610)修大運河,累計用工三百萬以上。

把這些林林總總的工役加起來,大業年間老百姓的負擔到底有多重?唐史學者胡如雷先生曾經做過一項估算。他說,從仁壽四年(604)隋煬帝即位,到大業八年(612)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八年之間,隋煬帝一共興修了二十二項大的公共工程,總共動用的人力達到三千零一十二萬人次。要知道,隋煬帝時期全國人口才四千六百萬,八年時間就動用了三千多萬人次的勞力,每年平均征用四百萬左右的勞動力,占到了總人口的將近十分之一幾乎就是全國成年男丁的總數了,這不是濫用民力嗎?

隋煬帝為什么如此瘋狂?一言以蔽之,太急于求成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恨不得一天就跑步進入太平盛世,完全不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誰受得了呢?

人的心情如果急躁,脾氣就容易暴躁,不體諒人情。隋煬帝是一個精力極端充沛的人,是個超人。但是,全國人民大多數并不是超人,而是普通人。無論是智力、體力還是精力都不如他。但是,隋煬帝可不體諒這一點。他覺得,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換言之,只要他想得到,老百姓就必須做得到。如果誰做不到,那就是不努力,就是游手好閑,就要加強管教。這樣一來,老百姓慘了,每天都要超負荷勞動,稍微一松懈,監工的皮鞭就下來了。

隋煬帝這樣蠻橫的結果是什么?是勞動人民的大批死亡。按照史書記載,營建東都洛陽,“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修長城,“死者十五六”;挖大運河,“死尸滿野”,河挖到哪里,運送尸體的車子就跟到哪里。隋煬帝的理想不是要建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太平盛世嗎?可是,現實居然是男丁尸橫遍野,婦孺哀哀無告。理想如此豐滿,現實如此骨感,真是莫大的諷刺。

隋煬帝的理想和現實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距?說到底,不是他的理想錯了,而是他實現理想的節奏錯了,操之過急。

隋煬帝實行這樣的急政相當危險,難道沒有人提醒他嗎?確實,隋煬帝手下不乏清醒的大臣,這些大臣也曾經提醒過隋煬帝,但是,隋煬帝聽不進去。為什么呢?

這就涉及他的第二個毛病——太驕傲了。舉兩個例子。如前所述,隋煬帝是隋朝第一詩人,他對自己的詩才非常自負,曾經說:“天下皆謂朕承藉緒余而有四海,設今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天下人都以為我是接我爸爸的班才當的皇帝,其實不然,就算讓我跟你們這些士大夫一起比試,我也照樣得第一名,當皇帝。

“與士大夫高選”,和天下人打擂臺,這是何等自負!一個能干的人,有一點驕傲本來無可厚非。但隋煬帝絕非一點驕傲,而是驕傲過頭了。驕傲過頭的表現,就是眼里沒有別人,不能容忍任何人比自己強。

《隋唐嘉話》記載了一個著名的“艷詩斷頭”的故事。隋煬帝擅長寫詩,也喜歡跟其他詩人比較。通常別人寫的詩都沒有他好,這令他非常得意。問題是其他人也有頭角崢嶸的時候。當時有一個著名的文人叫薛道衡,也很擅長寫詩。他最有名的一首詩叫《昔昔鹽》,寫一個丈夫出征、獨守空閨的女子,其中有兩句非常有名:“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蛛絲兒結上了窗框,燕泥也落滿了雕梁。女主人為什么不收拾一下呢?因為她丈夫久久不歸,她沒這份心情。一聯詩句通過刻畫一個因為缺少人氣而空蕩蕩的屋子,讓人體會到女主人那空虛寂寞的心情,非常傳神。

這首詩讓隋煬帝佩服得五體投地。幾次模仿,但都寫不出薛道衡這樣精妙的句子。怎么辦?隋煬帝惱羞成怒,干脆找了個由頭,把薛道衡殺了。殺頭之前,隋煬帝還得意揚揚地問了一句:“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我叫你人頭落地,看你還能不能再寫“空梁落燕泥”!如此不能容人,不就成了嫉賢妒能嗎?

在詩文上,驕傲到不許別人超過自己;在政治上,隋煬帝同樣是師心自用,覺得自己比天下人都強,所以,決不允許任何人勸諫。隋煬帝有一句名言,非常經典。他說:“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者,彌所不耐。至于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我生性最討厭別人進諫,如果你已經當了大官,居然還想靠進諫這種方式來求得美名,我尤其容不得你,當場就要殺了你。如果你是一個卑微之士,想要靠給我提意見來吸睛上位,我可能稍微寬待你幾天。但是你放心,我決不會長久地讓你站在這個地面之上,我終究要殺掉你!

這幾句話一出口,既壓住了官員們的建言獻策之志,也冷卻了官員們的拳拳報國之心。有一句話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不得不承認,隋煬帝有著精準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但是,再準的眼光,也有看不到的地方,再高的智慧,也有慮不到的事情。所以,民間才有“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說法,《增廣賢文》也講“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這本來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可是,聰明如隋煬帝,偏偏就被驕傲蒙蔽了雙眼,只知道剛愎自用,文過飾非。

老臣高颎勸他不要太奢侈腐化,以免重蹈北周天元皇帝的覆轍,他聽不進去,把高颎殺了;幫助他軟禁隋文帝、奪取皇位的張衡勸他不要濫用民力,他聽不進去,把張衡也殺了。甚至到最后,天下義軍蜂起,隋煬帝困守江都宮,衛士們紛紛謀劃著要造反,一個宮女好心提醒他注意防范,他還是聽不進去,又把宮女殺了。這樣殺來殺去,再也沒有人敢提不同意見了,他的錯誤也就無法得到及時糾正,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根據史書記載,隋煬帝準備第三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征求滿朝文武的意見,一連好幾天,竟然沒有一個人說話。一個皇帝孤家寡人到這個程度,夠凄涼了吧?

更凄涼的是,大業十四年(618),江都之變前夕,有一個宮女分明聽到了將士謀反的計劃,稟告蕭皇后,蕭皇后想了想說,事已至此,無藥可救。告訴陛下,也只能讓他心情更加煩亂,索性不用管了吧。一代皇帝,就這樣糊里糊涂地走向了窮途末路。連至親的妻子都不能跟他講真話,這叫什么?在隋煬帝自己看來,也許叫作英雄的孤獨;而我們從千載之后回頭看去,卻只能感慨他失道寡助。一個皇帝一旦落到失道寡助的境地,又怎么可能不敗呢?

就這樣,因為隋煬帝的急功近利和傲慢自大,他身上那些原本閃閃發光的優點也都走向了反面。

他有理想,可是,他的理想卻成為懸在全國人民頭上的索命咒,讓他們累死在工地,戰死在沙場,或是餓死在荒蕪的田野上。

他有精力,可是,他的精力卻成了他挑選游戲伙伴的試金石。你跟得上我的節奏,我們一起往前沖;你跟不上我的節奏,對不起,你出局了,根本不配生活在我統治的時代。

他有才情,可是,這才情卻成了他自高自大、蔑視一切不同意見的借口。到最后,當全國只剩下他一個腦袋在思考的時候,他思考出來的成果就已經不再是高明的政治決策,而是瘋子的胡言亂語了。

他有功業,可是,這些利在千秋的功業卻沒能夠造福當時的百姓,反而讓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又怎么可能受到百姓的擁護?

到底是什么讓隋朝雖然強盛但卻短命,隋煬帝雖是英雄但卻被人唾罵?根本原因在于隋煬帝沒有擺正英雄和人民的關系。本來,英雄的業績應該建立在引導人民、造福人民的基礎上,但是,隋煬帝這個英雄卻只知道一味地蔑視人民、壓榨人民。自己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面,又怎么可能不被人民拋棄?

有一個說法叫“可愛非君,可畏非民”;還有一個說法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道理,隋煬帝至死也沒有想明白。所以,他雖然創造了千秋功業,但是卻只能以一個獨夫民賊的身份,死在舉國皆反的浪潮中,死在自己親信和衛兵的手下。這難道不是一個悲劇嗎?

更悲慘的是,當年,陳朝的末代皇帝陳叔寶去世,隋煬帝大筆一揮,給他謚號為“煬”。在隋煬帝心目中,陳后主沉湎女色、任用小人、破國亡家,是一個多差勁的皇帝!

可是,隋煬帝萬萬沒有想到,多年之后,唐朝皇帝給他的謚號居然也是“煬”。和自己最蔑視的人物并肩而立,分享同樣的歷史評價,對于隋煬帝這樣一位有著濃厚的英雄情結、渴望成就千秋大業的人而言,該是怎樣的悲情!

那么,一千多年之后,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評價隋煬帝這位功過并存、毀譽交織的皇帝?他到底算是英雄天子還是獨夫民賊?他的那些故事,到底有幾分是真、幾分是假?他的悲劇人生,對于當時,對于繼之而起的唐朝,乃至對于今天,又會引起怎樣的思索和啟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沙| 阳春市| 恩平市| 阜宁县| 额济纳旗| 西平县| 安国市| 旬邑县| 普兰店市| 来凤县| 滦南县| 东兰县| 乌拉特后旗| 法库县| 彩票| 海盐县| 林周县| 开原市| 青冈县| 泰顺县| 闵行区| 宜兰县| 盐池县| 乃东县| 塔城市| 万年县| 济宁市| 新闻| 波密县| 樟树市| 邵阳市| 惠安县| 固始县| 泰和县| 济宁市| 甘孜| 桃园县| 库尔勒市| 鄢陵县| 含山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