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九州水災修建祭臺
- 新伯益的傳說
- 喚春歸
- 2567字
- 2020-12-30 09:18:41
萊蕪之地,在伯益的治理之下,不光是養殖業很發達,農業也是九州最好的地方。基本上是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但,天有不測風云。先是東州的其他地方,陰雨連連,接下來就是帝都開始鬧水災。
最后就是九州之內,莫不是水災嚴重。但,奇怪的很,萊蕪之地,下雨雖然稍多些,還沒有水災的跡象。伯益聽到傳聞,說是舜帝失政,得罪了天上的神仙。也有說神仙下凡查看民情,被舜帝羞辱,神仙大怒。
神仙回到天上后,就懲罰舜帝,降下三年的水災。萊蕪之地,雖然好一些,但也是人心惶惶。萊蕪三賢找到了伯益,姬松說道;“大王,萊蕪之地,雖然好一些,我覺得還是做好準備”。
“怎么個準備”娰柏說道:“我建議大王修建一個“祭天臺”,大王可以祈禱上天,老保佑萊蕪的百姓”。對于祭天的說法,伯益是深信不疑的。自從堯帝開始,朝廷就很重視祭天。
就算是太平年間,朝廷也是每年要祭天的。一般說來,掌管祭天的官,都是天帝的親信。自古以來,做天帝的都說自己是受命于天,因此,掌管祭司的官叫做大祭司。上一次,舜帝要賜封伯益為大祭司,就遭到了大禹的反對。
因此,祭司的官職不大,但可以替天說話,說出的話就是上天的意思,這個權利就大到天邊了。伯益見萊蕪三賢,來勸自己修建祭天臺,心中卻是有另外的打算。對于祭天的作用,伯益不是很相信,但對于觀測天象,伯益是知道的。
在編修《山海經》的時候,里面記載了許多天象之事。伯益經過校隊編修,對于天象之事知道的不少。伯益隨即說道:“修祭天臺的事情,沒有問題,就由你們三個監督修建,如何?”
三個人領命下去,伯益就讓少伯去安排。伯益的王府不差錢,又是伯益的命令,這一聲令下,就開始了修建。姬松很快的做出了祭天臺的方案,位置就在嬴王城的正南面,跟伯益的勤政大殿是一根中軸線。
只是距離的遠了些,因為嬴王城外面,還有民居。在整個嬴城的正南面,有360丈的額地方,正好是一片空地。姬松的設計,祭天臺是正方形,邊長是12張,高是12丈。按照一尺一個臺階,共有3600個臺階。
姬松幾個,動用了一萬多人,耗費了伯益黃金近萬兩。姬松不花自己的錢,是不心疼,伯益卻是覺得太浪費了。不過,伯益只是心里想想而已,這是全天下百姓的民俗,怎么能亂說?
祭天臺建成之后,伯益沐浴齋戒,帶領自己的屬下,召集了附近的數萬百姓一同祭天,伯益登上了祭天臺。祭天臺上供奉了天地之位,又擺上了三牲禮物,瓜果桃李。伯益親自點燃香火,按照朝廷的禮儀幾天。
不一會,天上祥云片片,彩霞滿天。不說老百姓都歡呼雀躍,就是伯益也大吃一驚。“難道真有天地之神?”自黃帝以來,都是供奉天地之位,人們也不知道天上都有什么神仙。祭天,實際上就是看天象。
自從三皇五帝,具有天象之眼的,都是天子。伯益也深諳此道,只不過,伯益只是三等王,不能亂說。但天象之說,是十分的準確的。伯益站起之后,注視著冥冥蒼穹。白天雖然看不到星象,但伯益心中似乎在期待著什么。
許久,天空中傳來一陣聲音,伯益仔細傾聽,終于明白了一切。在一旁的姬松幾個,見伯益不住的點頭,很是奇怪。姬松終于忍不住,問道:“大王,您聽到了什么?”伯益微微一笑,說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咱們萊蕪無虞也”。
姬松是文人,卻是深信天道,聽伯益如此說,心下十分的欣喜。這個祭天臺就是自己倡議修建了,自然是沾沾自喜。祭天結束之后,伯益回到自己的宮殿,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一日,帝都的使者來了,是一個叫做宮問的近侍。宮問宣讀圣旨,原來是舜帝知道伯益修建祭天臺,特地來嘉獎的。伯益聽完圣旨,盛情款待宮問。宮問說道:“大益王,這次我來貴地,還有一個事情”。
伯益說道:“使者請講”,宮問說道:“舜帝陛下,讓我問問,你對九州鬧水災有什么看法?”伯益一聽,十分的驚奇:“使者大人,此話怎講?舜帝身邊有的是大臣,何出此言?”
宮問笑道:“大益王莫慌,九州水災,舜帝著急,姒鯀請求治水,舜帝很是猶豫,特意要我問問大益王”。伯益一聽,此事太大,要是自己說不行,必然得罪姒鯀。姒鯀的兒子大禹更不好惹,伯益有些為難。
要是說姒鯀治水能行,萬一姒鯀治水不成功,豈不是落了話柄?伯益一想便有了主意。笑道:“使者有所不知,我這祭天臺,是拜祭萊蕪之天,不是九州之天;伯益才疏學淺,豈敢覬覦上天之道?”
使者聽了,便明白了伯益的意思。說道:“大益王,舜帝還有一個意思,愿意不愿意協助姒鯀治水?”伯益推脫到:“使者有所不知,最近家母有疾,實在是脫不開身”。使者一聽,這個理由很合適,百善孝為先。
“既然這樣,大益王,那我就如實的稟告舜帝陛下就是”,伯益很明白,趕緊給使者備了厚禮,使者高高興興的走了,后面的事情,就不用說了。后宮總管在一邊伺候,很是不解。
“大王,既然姒鯀請求治水,舜帝的意思,試想重新啟用大王,大王何必借機出山?”伯益呵呵一笑:“此次水災,波及九州,即便是我,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姒鯀那個人,眼高手低,未必能治水成功,到時候,會殃及池魚”。
少伯一聽,雖然不甚明白。但少伯跟隨伯益久了,知道伯益懂的太多。既然伯益說不去,那就有道理。
伯益來到自己的后花園里,見妻子姚蘭和兒子大廉在玩耍。伯益便對大廉說道:“兒子,我教給你的三卷古書,你看了多少了?”大廉頑皮的說道:“爹,如今是亂世天下,男子漢大丈夫,讀書有什么用,不如騎馬射箭”。
伯益笑道:“男子漢大丈夫,既能騎馬射箭,又能文筆安邦,豈不是更好?”大廉不以為然,說道:“自從堯帝開始,雖然統一了九州,但各個番邦一直就不平靜,只有武將才能安天下”。
姚蘭一聽,為自己的兒子自豪。說道:“大王,您看咱們的兒子如何?”伯益冷冷的說道:“小孩子家懂什么?不好好讀書,就愛貪玩,還說的這么好聽?哼”。姚蘭一聽伯益不喜歡,也就不再說話了。
姚蘭拿起一個鐵鍬,就去鏟地里的土。這塊地是伯益最愛護的,里面是種植的生姜。一個不小心,姚蘭就“哎吆”一聲,似乎是閃腰了。伯益趕緊扶住,嗔怪的說道:“夫人,你有身孕,就不要亂動了,要好好保養身體”。
聽見伯益關心自己,姚蘭心中一陣的熱乎。覺得自己沒有白白的跟隨伯益,雖然伯益有時候呵斥自己,心里還是有自己的。伯益扶著姚蘭進屋里,姚蘭趁機勸導:“大王,大廉不愿意讀書,我看也不要強求,人各有志”。
伯益知道妻子溺愛兒子,也不好說什么。心里是有主意的,說道:“夫人,我看,還是給大廉找個師傅,這件事就有他的師傅去管,如何?”姚蘭一聽,這個辦法也不錯,省的伯益天天訓斥兒子,于是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