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這一章,仍然要從神話開始。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帝嚳,《史記》等秦漢古書中說他有四位妃子,長妃姜嫄,次妃簡狄,三妃慶都,四妃常儀。

上一章說過,有一天簡狄出門,回來說她在河里洗澡,天上飛過一只燕子,落下一顆蛋,她把蛋吃了,就懷了孕,后來生了一個男孩,帝嚳很高興。這就是商朝的始祖契。

后來,慶都出門,也去河邊游玩,回來說有一條赤龍從天上飛下來,纏在她的身上,然后她就懷了孕,后來生了一個男孩,帝嚳很高興。這就是著名的堯[18]。

又后來,姜嫄出門,回來說她在野外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因為好奇,就上去踩了一腳,誰知就覺得一股暖流布滿全身,于是也懷孕了,后來也生了一個男孩。

然而這次劇情不一樣了,不知道是不是帝嚳明白了什么,反正這孩子被拎出去扔了!

這個孩子因為一出生就被扔掉,所以名字叫“棄”,后來他成了周族的始祖。

有了上一章的經驗,你應該知道,帝嚳幾次三番地被“綠”,全都是司馬遷這樣的老先生的功勞。他又把兩套故事捏到一起了!

帝嚳的幾個妃子分別生下了偉大的人物,這是父權影響下的邏輯;因鳥卵、赤龍、巨人腳印而生娃,這是母系社會的邏輯。這兩套故事分別開來流行沒有任何問題,但沒法組合到一起。強捏的話,就會發現這些事架不住琢磨,更架不住連起來想。

所以,姜嫄踩了巨人(或天帝)的腳印生了孩子,和吞燕卵生契、交赤龍生堯一樣,都是“感生神話”,這里面沒有帝嚳半點事。

我們不知道棄的父親是誰,也無須知道。在這種神話的邏輯里,孩子的父親就是“上天”。在母系社會里,孩子的生父是誰是不重要的(“上天”和隨機產生的“路人甲”是同義語)。只是到了后來,父權取代了母權,史家們覺得這些偉大人物沒有個父親不像話,才拼命地給他們找爸爸。這個爸爸當然是越高貴越好。于是,堯、棄、契的爸爸,就找到了帝嚳身上。

當然,上一章說過,帝嚳是由天神“帝俊”變來的。如果堯、棄、契的父親是“上天”的話,由帝嚳來當這個父親自然是最合適的。

而且,契和棄分別是商族和周族傳說中的始祖,他倆之間本來沒什么關系。在上古時代,中國大地上分布著許許多多的部族(后來就形成了各個諸侯國),他們各自崇拜各自的祖先,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始祖[19],更不能說他們的始祖都是兄弟關系。但是戰國、秦漢之后,大一統的思想逐漸興盛,從最西邊的秦到最東邊的齊,從最北邊的燕到最南邊的楚,對此都產生了一致的文化認同。所以就出現了一批學者,他們試圖把不同部族的始祖編排到同一個家譜里去,說他們都是某個上古帝王的后代。

不必覺得這件事很無聊,這在文化史上可以稱得上是一件極偉大的事業,因為它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心理基礎。從此之后,中國雖然還是經歷了無數分分合合,但幾乎所有的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心愿都是國家“統一”,因為我們認同的是中華民族這個整體。

等等,你不是說還有一位四妃常儀嗎?

是的,帝嚳和常儀老老實實地生了兒子摯,還把帝位傳給了他。但是這位摯實在太不爭氣,“為政不善”[20],九年后就被趕下了臺,他的兄弟堯即位,做了天子。

所以,都說外來的孩子聰明嘛。

被丟掉的男孩棄的故事,并沒有到此結束。

他一開始被扔在一條小巷子里,誰知道牛馬經過他身邊,都躲著走,小心翼翼地不去踩他。后來他又要被扔到樹林里,正好趕上一群人來砍樹,扔不出去。后來又被扔到河里,當時是冬天,河水結冰,就飛來了一群鳥,有的用翅膀墊在他身下,有的展開翅膀蓋在他身上,他竟然沒被凍死。

姜嫄大吃一驚,覺得這孩子真是天神下凡了,就把他抱回來養大。因為出生之后被拋棄,所以取名“棄”。棄長大后,擅長種植五谷,選擇耕地,引水澆田,成為有邰氏的首領(《史記》中說堯任命他為農師,把姜嫄的邰封給了他)。后來,棄因勤于農事,不幸在山里遇難[21],被后人奉為農神,號為“后稷”。

這又是一個遍及全世界各民族神話中的故事,叫作“棄子”的故事。某個特殊的孩子,因為某種原因不能留下,要把他拋棄掉,扔到水里或者郊外,但他經歷了一番奇遇后居然活了下來,最后建功立業,成了偉大的人物。這種故事在全世界都有。

《圣經》里著名的先知摩西就是一個例子。摩西是猶太人,但是出生在埃及。埃及法老下令殺死所有的猶太男嬰,摩西的媽媽就把他藏起來。后來藏不住了,就把他裝在一個蒲草箱里,在外面抹上石漆和石油,放到水里漂走。最后,摩西被一位公主所救。他長大后,帶領族人離開埃及,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澳ξ鳌钡淖置嬉馑季褪恰皬乃锢蟻怼薄?/p>

在中國東北,還流傳著扶余國王東明的故事。橐離國王有一個丫鬟突然懷了孕,國王懷疑她和人私通,就要殺她。丫鬟說:“沒有私通。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團氣,掉在我身上,就懷孕了?!焙髞恚诀呱艘粋€男孩,國王把他扔到豬圈里,豬用嘴對著他吹哈氣,暖他的身體,他沒有死。國王又把他扔到馬廄里,想讓馬把他踩死。誰知道馬也朝他吹哈氣,他也沒死。國王覺得十分神奇,就把他養了起來,取名東明,叫他放牧牛馬。

東明從小善于射箭,國王怕他搶奪王位,就要殺他。東明聞訊逃跑,國王派兵緊追。誰知遇到一條大河,東明就用弓擊打水面,水里的魚鱉立即浮了上來,給他搭成一座浮橋,渡他到了對岸。東明在對岸建立了一個國家,這就是扶余國。

這個故事還曾發生在高句麗國始祖朱蒙的身上,大概意思差不多,就不講了。

甚至唐僧的故事也與此類似。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在赴任途中被水賊劉洪殺死,母親殷小姐被劉洪霸占。殷小姐因為身懷有孕,只好屈從,后來生下了一個男孩。殷小姐怕劉洪害他,就把男孩捆在一塊木板上,順江漂走了。這就是后來的唐僧。因為他是從江上漂來的,所以又叫“江流兒”。這個名字和摩西、棄的命名方式是一樣的。

后稷的出生故事里還有一件神奇的事:他生下來時是個肉球,把肉球剖開,他才得以誕生[22]。這個故事我們太熟悉了!因為在《封神演義》里,哪吒生下來就是一團肉球。

其實這個肉球故事本來不是某個人的專利,在更早期的殷郊的故事里(不是在《封神演義》中),也有肉球誕生的說法。

帥者,紂王之子也,母皇后姜氏。一日,后游宮園,見地巨人足跡。后以足踐之而孕,降生帥也。肉球包裹,其時生下,被王寵愛妃名妲己冒奏王曰:“正宮產怪?!蓖趺鼦壷M巷,牛馬見而不敢踐其體。王又命投之于郊,烏鴉蔽日,白鹿供乳。適金鼎化身申真人經過,但見祥云靄靄,紫氣騰騰,毫光四起,真人近而視之,乃一肉球,曰:“此仙胎也。”將劍剖球,得一嬰兒,即抱歸水簾洞,求乳母賀仙姑哺而育之,法名金叮呶,正名唫哪吒,又緣其棄郊之故,而乳名殷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這段故事和后稷的出生過程也十分相似。他名叫“郊”是因為被扔到郊外,也和后稷名叫“棄”是同樣的道理。

甚至好多歷史人物也有這樣的傳說?!段宕菲皆挕分械狞S巢、《兩漢開國中興傳志》里的漢文帝劉恒,都是從肉球里出生的。凡是從肉球里出生的人,一定會在故事里經歷許多磨難,最后成為英雄。

神話歸神話,我們還是回到真實歷史上周部族的來歷上來。

關于周人的起源說法很多,到現在也沒有爭論出一個公認的答案來。根據錢穆、楊寬等人的看法,早期的周族大概生活在今天的山西南部。今天的山西運城有一個稷山縣,縣里還有一座“稷王山”,據說就是后稷播種百谷之處。稷山縣至今仍有祭祀后稷的民俗。遠古的部族是經常遷徙的,后來周族渡過黃河西遷,來到了今天的陜西涇河、渭河流域。

當然還有別的說法。例如有人說,周族起源于陜西武功或甘肅慶陽。還有人說,周族是從中亞甚至更遙遠的西方來的。理由呢,是因為《山海經》說后稷墓在“都廣之野”,這座墓“去中國三萬里也”[23]。這可太神奇了,難道后稷不是中國人?

其實這也不奇怪,至少可以這樣說,就算周族不是從境外來的,他們也是世世代代住在中國西部,肯定和西方民族有過交流,保留了一些來自遙遠西方的故事和記憶。至少,周族和西方羌族的關系,就非同一般。

“羌”是善于牧羊的部族,所以這個字是一個人頭頂一個羊頭?!扒肌边€有一個寫法是“姜”,是一個女子頭頂一個羊頭,其實意思都一樣。周族和姜族是世代通婚的,建立了穩固的婚姻關系,史稱“姬姜聯盟”。

姬姜聯盟最早當然可以追溯到后稷的母親姜嫄(或姜原),這個名字應該來自后代的追封,因為“原”是開始的意思。姜嫄雖然是姜族女子,但在周族的地位極其崇高,地位和始祖后稷相同,相當于創造這個民族的女神。

而且,姜嫄是有邰氏之女,后稷又被大舜封在了邰,這說明并不是姜嫄嫁到了姬族后生了后稷,而是后稷一直在他姥姥家生活。這似乎是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交替時的情況。

姬、姜兩族一直在同一地域生活,相互通婚長達一千多年。后來周族經過多次遷徙,姜族也開枝散葉,遍布東西,但這個聯盟一直沒有破裂。直到古公亶父的妻子、文王的奶奶太姜,仍然是姜族之女[24]。

《封神演義》的一號人物,輔佐文王、武王成就帝業的姜子牙也是姜族人物。今天流傳的姜子牙故事,無論是在正史還是在《封神演義》中,都給人一種逆襲的感覺——前期百般不順,然后釣魚碰上周文王,這才發跡。怎么想都感覺這劇情太像好萊塢大片了。

其實,要是從姬姜聯盟的角度來看,姜子牙與周人很可能早就互相熟悉,文王對姜子牙也早有耳聞。他聘任姜子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看中了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應該是因為對姜族人物知根知底。否則,以文王的聰明,怎么可能碰上一個陌生老頭,隨便聊兩句,就敢“同載而歸”,官封要職?

姜子牙和周王族的關系并不止于此。姜子牙有個女兒名叫邑姜[25],長大后嫁了一個男人。這個人后來率領大軍,在牧野一戰滅掉了大商……

所以,姜子牙是文王的親家公、武王的老丈人。姜子牙輔佐武王,未必是我們想象的忠臣佐明主模式,而是親家公死了之后,老丈人幫姑爺創業。人家打天下,不是為老板打的,而是為閨女打的,那能不賣力嗎?

順便說一句,太姜的娘家逢國所在之地在今天的山東,后來又封給了姜子牙[26]。

姬姜聯盟一直延續到了西周。西周十一代十二王,每隔一代就有一位姓姜的王后。

姜子牙的事后面還要講,現在仍然回到后稷。

后稷的兒子叫不窋。史書說不窋“在戎狄間”,說明這時的周族和戎、狄雜居在一起。不窋的兒子叫鞠,鞠的兒子叫公劉。公劉做的最有名的事,就是帶著周族遷徙到豳?!对娊洝防镉幸黄豆珓ⅰ?,就是專門講這件事的。

公劉率領族人,把糧食裝好,帶著武器,來到了一片肥沃的平原。這片平原草木茂盛,十分適合耕種,于是被定為國都,精心設計,大興土木,建成之后,人民安居樂業。

公劉定居的這個豳,一般認為就在今天的陜西彬州。“彬”原來寫成“豳”,后來改成“邠”。但這兩個字都很難認,所以新中國成立后改成了“彬”。這里至今還有公劉的陵墓。

《詩經·公劉》說公劉在這里“于京斯依”,也就是依靠“京”建立了都城。“京”是個象形字,樣子是一座高丘上面的高大建筑。這種高地上一般會駐扎軍隊,軍隊叫“師”,所以“京師”連起來,就指一國的首都,這個詞是從公劉這兒來的。

公劉還為我們貢獻了一個成語——“人才濟濟”?!对娊洝す珓ⅰ氛f他定居之后,來朝拜的人才越來越多,“蹌蹌濟濟”,意思是他身邊的人威嚴整齊,濟濟一堂。

公劉的兒子叫慶節,慶節的兒子叫皇仆,皇仆的兒子叫差弗,差弗的兒子叫毀隃,毀隃的兒子叫公非,公非的兒子叫高圉,高圉的兒子叫亞圉,亞圉的兒子叫公叔祖類,公叔祖類的兒子……

有了上一章的經驗,是不是覺得離周文王還早呢?

這回還真不是,公叔祖類的兒子就是文王的爺爺,叫古公亶父。

咦,這就怪了:商朝那邊,從始祖契到末代商王紂,中間有四十多個首領或君王。怎么周朝這邊,從始祖開始數到十幾個,就到了文王、武王這兩輩?難道周族的人普遍活得更久嗎?

不錯,這還真是個問題。關于這一點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這十幾個周王是沒問題的,但不窋的父親后稷并不是那個出生后被扔掉的后稷棄。因為后稷已經成了周族首領的稱號,同時也成了周族崇拜的神,所以只要是周族的首領,就可以叫后稷。不窋的父親是最后一任后稷。他生活的年代,大概已經是商代中期了。

另一種說法是,從后稷到公劉,中間并非隔了三輩人,而是有許多輩。只是周族是個小族,祖上沒有人家商族闊氣,甚至連文字都沒有,所以沒有保存下來足夠的史料。在古公亶父的時代,周族還是相當落后的,《詩經·綿》說:“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碧諒吞昭ň褪翘投囱ň拥囊馑?,在地面上挖的洞叫“穴”,然后在地穴上加一個頂子,叫“復”[27],這就是周族先民的住宅。

總之,直到古公亶父的時代,周對商都是仰望和羨慕的。在商代出土的甲骨文里,有許多關于“璞周”的記錄。璞在這里的意思類似于“撲”,也就是攻打、討伐、狂虐。而周國主要為商王進貢巫師、美女[28]。周人自稱“小邦周”,而稱商都為“大邑商”。

甚至“周”這個名字,可能都是商王賜予的[29]。甲骨文里有“命周侯”和“冊周方伯”這樣的文字[30]。周人祭祀時,還要供奉商王的列祖列宗。不管是真情實感,還是虛應故事,已故的商王都是被周人當作神靈崇拜的。

古公亶父(或“公亶父”)又稱“大王”。大王就是太王,是文王稱王后追封的。當時北方的犬戎不停地侵擾周族,古公亶父只好帶領周族又一次遷徙,從豳遷徙到了渭水邊的岐山。

岐山這個名字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今天陜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南的建筑遺址,一般被認為是周王的宮殿所在地,同時也是《封神演義》里西岐城的原型。

這次遷徙還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偉大著作的書名。因為《詩經·綿》說“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意思是古公亶父駕著馬兒,沿著渭河的水邊,來到了岐山之下?!皾G”就是水邊的意思,這里的“水”當然是指渭河。

兩千多年后,據說又有一批人在山東梁山泊的水邊聚義。于是有個叫施耐庵的人動筆寫下了這些人的故事,并且借這句詩給自己的書起了名字,這就是《水滸傳》。

犬戎的入侵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因為這時候商王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控制這么遠的地方,古公亶父完全可以借助和犬戎的斗爭,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

古公亶父望著遙遠的東方,想道:“難道我們周族,就不能占領那片繁華富饒的土地嗎?”

不知他身邊哪位有心的侍衛記錄下了這個想法。于是,在《詩經·魯頌·宮》中,我們看到了這么一句:

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

翦,就是斬斷、除去的意思。古公亶父帶領大家還在土里掏洞,心里想的卻是翦商的壯志。不得不說,這就是帝王氣象。

當然,這個宏圖偉略的實現足足用了三代人的時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都县| 镇雄县| 千阳县| 荆门市| 云阳县| 洛宁县| 福建省| 荆州市| 伊川县| 灌南县| 阿坝| 定安县| 通化市| 清涧县| 锡林郭勒盟| SHOW| 临桂县| 文化| 德阳市| 武宁县| 高青县| 阳原县| 达尔| 蓬安县| 侯马市| 宝坻区| 开江县| 余干县| 新营市| 山东省| 固原市| 若尔盖县| 墨玉县| 浑源县| 志丹县| 牡丹江市| 阳江市| 民县| 中宁县| 疏附县|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