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開發旅順港
1874年,日本突然侵犯臺灣,這對清政府震動很大。李鴻章上奏主張加強海防軍務,清廷根據他的奏議,決定籌建北洋、東洋、南洋三支海軍,并命他督辦北洋海軍事務。后來南洋海軍督辦去世,他便總攬了籌建海軍大權,在天津設立水師營務處,經理海軍專務。
李鴻章想在北洋海域內筑港建塢,但大沽口和營口皆不適宜,于是便派遣北洋水師總教習、英國副將葛雷森、哥加等人到大連灣進行實地考察。他們認為那里口門太寬,難于布防,不宜筑港。于是李鴻章便改變初衷,決定在旅順口設北洋海軍基地。1881年冬,在旅順口約5公里外的龍眼泉(即龍引泉)水源地將水引入旅順口,作為建設軍港用水,這是中國最早的自來水管道。在旅順口建港的消息傳出后,清廷某些官員反對,但李鴻章力排眾議,奏請朝廷,獲得批準。1880年秋,李鴻章委派縣令陸爾發和德國炮臺專家漢納根及英國海軍上校柯克,前往旅順口實地勘察修筑炮臺和船塢的具體地址。根據漢納根的報告,這一年的農歷十月,決定先修建黃金山炮臺,以保護軍港。1881年農歷三月,李鴻章又派北洋水師營務處道員馬建忠親赴旅順口考察港口的山海形勢、炮臺和船塢的布局,以及攻防戰略的問題,并讓他做了詳細匯報。
同年農歷十月三日,李鴻章乘驗收從英國買來的“超勇”“揚威”二快艦之便,偕同海關道員周馥、營務處道員馬建忠等官員來到旅順口,這是李鴻章首次視察旅順口。第二天,他親率官員登上黃金山和白玉山,察看地勢、海域,認為旅順口是北洋要隘、京畿門戶,為奉、直兩省海防之關鍵和咽喉要地。回京后,他將旅順口筑港建塢的決策和開發旅順口的計劃上奏朝廷,獲準,于是組建旅順口工程局,負責建港工程事宜。至此,旅順口建港工程正式啟動。

李鴻章

日俄戰爭前的旅順口
李鴻章對旅順口港塢工程極為重視,從工程推進、資金劃撥、器材進口、官員選派到外國顧問的聘用等,都親自過問審批。他先后三次調換指揮工程建設的負責官員,前兩次派去的官員都因工作不力被撤回,最終選定袁保齡,可見他對工程重視的程度。旅順口港塢工程建設費時10年(1880—1890),耗銀300余萬兩,建成大石塢、攔潮大石壩、廠房、碼頭、倉庫、電報局、醫院、水師提督官署等,設備上乘,功能齊全,是遠東第一流的近代海軍基地。
李鴻章先后8次前來旅順口巡視。1883年農歷六月,他由上海乘船赴天津,繞道旅順口考察海防建設工程進展的情況,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是在1884年農歷閏五月,會同張之洞、張佩綸等巡閱北洋海軍,查看旅順口海岸炮臺修建情況。次年農歷十月,李鴻章率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天津海關道員周馥來旅順口驗收從德國買來的“定遠”“濟遠”“鎮遠”三艦,同時查驗已經竣工的海岸東西9座炮臺,這是第四次。第五次是在1886年農歷四月,陪同醇親王來旅順口檢閱海、陸軍,查看船塢建設的情況。第六次是在1888年農歷三月下旬來旅順口檢閱駐防海、陸軍并查看船塢建設。由這一年開始,他每三年檢閱一次旅順口海防駐軍。1891年農歷四月和1894年農歷四月,他例行檢閱旅順口駐防海、陸軍,后三次亦赴大連灣查看炮臺。
在北洋艦隊的創立、旅順口軍港和大連灣炮臺群的開發與近代化建設過程中,李鴻章作為決策者和組織領導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清政府的無能和指揮不當,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終被日本聯合艦隊所消滅,旅順口軍港和大連灣海防炮臺群也相繼淪陷于日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