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尋脈·大連掌故
- 韓悅行
- 1153字
- 2021-02-07 18:51:14
望海堝抗倭大捷
明朝初年,日本正處于南北朝分裂混戰時期,戰敗的封建主組織武士、浪人和商人武裝結伙騷擾我國沿海地區。遼東沿海物產豐富,常遭倭寇入侵。洪武二十年(1387)前后,倭寇四次侵擾金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當地百姓造成重大損失。明廷對此極為重視。
永樂九年(1411)為加強海防、抵御倭患,明廷任命劉江為遼東總兵,鎮守遼東。
劉江是宿遷人,本名劉榮,因替父劉江參軍,人們也叫他劉江。劉江威武多謀,受明成祖朱棣器重,曾隨成祖轉戰山東、河北。
劉江到任后,親赴金州東南沿海視察防務。他在倭寇經常出沒的地方發現望海堝(今亮甲店金頂山)高地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險地。該地高曠,前面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和大海,后邊有小黑山做依托。于是他決定在這里修筑城堡,屯兵把守,準備迎擊來犯的倭寇。
關于這次抗倭大捷,清代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有所記述,抄錄如下:
(永樂)十七年(1419)夏六月,遼東總兵、都督劉江大破倭寇于望海堝。
先是,江巡視各島,至金州衛金線島西北望海堝上。其地特高廣,可駐兵千余。詢諸土人,云:“洪武初,都督耿忠亦嘗于此筑堡備倭,離金州城七十余里。凡寇至,必先經此,實濱海咽喉之地。”上疏請用石壘堡,置煙墩瞭望。上從之。一日,瞭者言:“東南夜舉火有光。”江計寇將至,亟遣馬、步官軍赴堝上堡備之。翌日,倭寇二千余乘海直逼堝下,登岸魚貫行。一賊貌丑惡,揮兵率眾,勢銳甚。江令犒師秣馬,略不為意。以都指揮徐剛伏兵于山下,百戶江隆帥壯士潛燒賊船,截其歸路。乃與之約曰:“旗舉伏起,鳴炮奮擊,不用命者,以軍法從事。”既而賊至堝下,江披發舉旗鳴炮,伏盡起。繼以兩翼并進。賊眾大敗,死者橫仆草莽,余眾奔櫻桃園空堡。官軍追圍之,將士奮勇,請入堡剿殺。江不許,特開西壁以待其奔,分兩翼夾擊之。生擒數百,斬首千余。間有脫走者,又為隆等所縛,無一人逸者。凱還,將士請曰:“將軍見敵,意思安閑,惟飽士馬。及臨陣,作真武披發狀。迨賊入堡,不殺而縱之,何也?”江曰:“窮寇遠來,必勞且饑。我以逸飽待饑勞,固治敵之道。賊始魚貫而來為蛇陣,故披發作此狀以鎮服之。所以愚士卒之耳目,作士卒之銳氣。賊既入堡,有死而已。我師攻之,彼必致死,未必無傷。寇出,縱其生路,即‘圍師必缺’之意。此固兵法,顧諸君未察耳。”事聞,上賜敕褒進,封江廣寧伯,子孫世襲,將士賞賚有差……至是,為江所挫,斂跡不敢大為寇。
據歷史記載,這次抗倭大捷明軍斬首倭寇742人,生擒倭寇857人,倭寇無一逃脫。這次戰役史稱“望海堝抗倭大捷”。
這次大捷劉江立了大功,被封為廣寧伯,將士們也都得了賞賜。從此倭寇再不敢入侵遼東,使得遼東海域出現了百年的安寧局面。當地百姓為紀念劉江,在望海堝的金頂山上修建了真武廟,并將其抗倭偉績鐫刻在石碑上。
今天,這里已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劉江的抗倭功績將永遠激勵后人保家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