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文明尋脈·大連掌故作者名: 韓悅行本章字數: 737字更新時間: 2021-02-07 18:51:25
“油坊之都”
190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大連后,為了發展本國的農業,采用豆餅做肥料和飼料,于是大連便成了大豆制品的加工地。為了開發油坊業,日本殖民當局實施“先款后貨”和三年不納稅的優惠政策,因此外地的資本家云集大連,開設油坊,一時間大連的油坊如同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大連油坊業從無到有,發展到46家,日產豆餅4萬多片,成為大連第一大工業,東北油坊業的集中地——大連也因此被稱為“油坊之都”。其中日本人的三泰油坊和日清制油株式會社大連支店最為有名,財力最為雄厚。

大連碼頭工人搬運豆餅
大連油坊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到1923年達到頂峰,油坊戶總數從1915年的56家增至89家,日產豆餅30萬片,總產量占東北的58%。這時期是大連油坊業的黃金時代。
從1928年開始,大連油坊業轉入逐年衰退階段,原因是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日本工廠半數倒閉,農業不振,豆餅需求量劇減。1929年出口日本的豆餅比1926年減少42.4%。1930年出口量比1926年減少41.9%。由于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各國普遍實行關稅壁壘政策,以圖自救,因而也影響大連豆制品的出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據東北,日商三井、三菱等財團在東北各地設立糧谷收購站,東北大豆全被他們所控制,華商只得從日商手中轉買大豆,于是成本提高,利潤減少。后來偽滿頒布《重要物資檢查法》,大豆來源更加困難。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大連油坊只剩下45家,年產豆餅598761噸。
“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大連油坊業遭到空前的浩劫。日本關東軍頒布《關東州重要產業統制令》,對油坊業加以百般限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殖民當局規定,油坊業直接為關東軍生產加工,納入戰爭的軌道,組成了大東、協和兩個集團。到了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大連的油坊業已到了油枯燈滅的絕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