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尋脈·大連掌故
- 韓悅行
- 890字
- 2021-02-07 18:51:24
大連港
1899年9月,沙俄正式啟動大連的建港工程,至1902年年底,一期工程基本結束,大連港初具規模。

大連港客運站舊照
1905年,日本戰勝沙俄,攫取了大連港的全部權益。1907年,滿鐵成立大連筑港事務所,主營建港業務。首先建設防波堤,4座防波堤總長3978.3米,于1918年完成,防波堤內港區水域面積為296萬平方米。
其次是碼頭建設工程。當初沙俄建的碼頭岸壁為臺階式,不便于船舶靠離和貨物裝卸,后改建為直立式岸壁。同時對一碼頭、甲碼頭、二碼頭進行改建、擴建,又增建乙碼頭和三碼頭、丙碼頭和四碼頭及長門町碼頭,上述工程最后完成于1939年。這時大連港已形成一個完整的港區,港內鐵路、倉庫俱全,具備了各種貨物裝卸、聯運的能力。
為了油品儲運的安全,筑港事務所在寺兒溝先后建成第一棧橋和第二棧橋;為適應煤炭出口量急劇增加的需要,1930年在甘井子建成煤炭專用碼頭,至1931年3月,最高日裝船量1.37萬噸,年出口煤300萬噸;為滿足客運的需要,1924年大連港建成船客待合所,候船廳面積3768平方米,可容納旅客千余人,同時又建成港橋一座和碼頭辦公大樓。20世紀30年代陸續完成了滿洲化學株式會社、滿洲石油株式會社工業碼頭,黑嘴子碼頭的建設;1942年,建成香爐礁碼頭。
大連港總體建設至20世紀30年代大體完成。1925年,碼頭可同時停泊2000噸至萬噸級船舶31艘,噸位18.3萬噸。至1942年,貨物年通過能力達1330萬噸,已成為當時一座名港。
大連港的建成,加速了日本對東北物資的掠奪,1936年以前每年出口貨物平均為709.5萬噸,大豆及其制品和煤炭出口物資占總數的79%。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和《戰時貿易統制令》的實施,使商港變成了軍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海軍潛艇經常出沒在黃海,封鎖了日本海上的航線,海運受阻,客貨吞吐量急劇下降,大連港已近乎癱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連港務局對老港區進行了改造和擴建,港區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陸續建成鲇魚灣油港、和尚島碼頭、大窯灣新港等,大連港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
2000年,大連市委、市政府決定對大連港實施搬遷改造,老港區功能向大連灣、鲇魚灣、大孤山半島轉移?,F今,新建的東港商務區與人民路商務區相接,為大連城市功能的拓展和經濟騰飛創造了更多的機遇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