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宏杰“簡讀中國史”系列(共2冊)
- 張宏杰
- 3499字
- 2020-12-11 17:07:39
自序
為什么寫“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
一
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
有多重要?
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記憶。
我們都知道,記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顛三倒四,他的人生顯然會受到很大影響。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善于梳理分析自己的歷史,它在現實當中就會總犯錯誤,甚至會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因此有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
但是,“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并不是說一個人只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明智起來,沒那么簡單。讀史關鍵在于方法,要善于總結和分析。記住一堆年號并不能使人明智。
然而,分析歷史的規律是件很難的事情,面臨著很多困難。
第一個是歷史資料方面的困難。
有些國家歷史分析的困難在于歷史太短,資料太少,沒啥可總結的。而中國歷史分析的困難在于太長,資料太多,總結不過來。
確實,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從商代開始我們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資料最多的國家,可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別的不說,一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萬字,讀起來非常困難。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個人說他通讀過二十四史,你最好別信。
為什么呢,因為二十四史是古文,里面有今天讀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不熟悉的典章制度,讀起來很費力。因此,假設你一天讀3000字原文,不論過年過節、刮風下雨,一天也不間斷,那么讀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長時間?我算了一下,大約是36年。因此,除了少數的專業史學家(比如張舜徽[1]),極少有人能真正通讀二十四史。
那么除了二十四史,我們還有《資治通鑒》《史通》《通典》……都是大部頭的。如果你都想通讀一遍,再去總結,一輩子也讀不完。
所以這是第一個困難,資料方面的困難。
第二個困難,是總結和梳理的困難。
你掌握了史料,讀了大量的史書,也不見得能從歷史當中獲得益處,相反,還可能被歷史給坑了。
為什么呢?因為同樣的一段歷史,不同的人可能會總結出完全不同的規律。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然而,并不是記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為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不是同義詞。
很多人記性很好,但是思維的邏輯性很差。比如我的一位舅媽,她的記憶力并不錯,說起多年前的什么事來都講得連枝帶葉,非常生動。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醫院,而是去找村里的算命先生。她堅決認為人生病都是因為“沖撞”了什么“不潔的魂靈”所致,按照算命先生的指導,朝某個方向焚化紙錢就能夠治好。曾經有兩次巧合,燒完紙后不久,她的病真好了,她的那套理論因此更加強化,還嘲笑我關于病毒和細菌的說法是異端邪說。直到50多歲因為急性腎炎拖延治療而去世前,她都認為我是讀書把腦子讀壞了。
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中國擁有最龐大的史料庫,然而并不見得因此就能產生最偉大的歷史學。事實上,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歷史學家們基本上是按照“善惡忠奸”這個簡單的思路,對復雜的歷史記憶進行整合。幾千年來,中國的讀書人總是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治理好,就是因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聽孔子的話。如果大家都老老實實貫徹孔孟之說,那么堯舜之治很快會再現。而普通老百姓聽了歷代的評書、演義,得出的結論更是簡單:一切成功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忠臣的話,一切失敗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奸臣的話。所以只要“親賢臣、遠小人”,天下自然太平。這種歷史總結能力,是中國從秦朝到清朝,一直在“鬼打墻”式的治亂循環中繞圈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讀史需要悟性。“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并不絕對正確。學歷史不見得都能獲得智慧,有的時候獲得的是更深的愚昧。
一般來說,我們普通讀者的頭腦中,其實充斥著大量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歷史常識,比如:
“歐洲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
“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中國古代的皇帝一樣也是世襲的。”
“漢武帝獨尊儒術,尊的是孔子、孟子的學說。”
“以推翻王朝為目的的農民起義是全世界歷史共有的現象。”
“中國歷史上腐敗很嚴重,是因為皇帝們不能下狠心反腐。”
“歷史是直線發展的,越到后面肯定越先進。”
…………
這些都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常識。
二
基于讀史的困難,我決定寫一本簡單明了的“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
它的作用,是幫助普通讀者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迅速了解中國歷史的大脈絡,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對中國史的一個整體概念。
有人問,為什么不寫一部《中國通史》?
第一個原因,是通史的體例不利于讀者簡明地了解中國歷史大脈絡。通史字數往往比較多,比如著名的白壽彝的《中國通史》,共12卷22冊,約1400萬字。另外一個,通史的寫法通常比較刻板,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順序,一朝一朝地講下去。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一塊一塊地碼豆腐一樣地碼上去。往往看到后面,就把前面的忘掉了。特別是現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重史實而輕史識,只注意羅列知識點,并沒有把這些知識點背后的邏輯線打通,也就是說,沒有下功夫梳理歷史背后的規律。
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順序,提煉中國歷史的大脈絡。跳出具體朝代、具體人物、具體事件,聚焦歷史背后大的規律。
所以這本書不會津津樂道于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權謀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君臣爭斗過程,還有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興起和崩潰,因為這些過程雖然每次都花樣翻新,但本質上無非是一些規律性的重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這些過程背后的游戲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是怎么形成的。
所以打個比方,通史像是一個人的年譜,每一年都要寫到。而我的“簡讀”,更像是一些對這個人的點評或者考察結論,只談幾個重點,但是希望談深、談透。
三
第二個原因是,通史很難進行中外比較,或者說難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國史。
有的時候,歷史需要“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地去看,才能發現一些整體性的規律。比如只有升上太空,你才會看清地球是圓的。或者說,只有跳出廬山之外,你才能發現廬山的真面目。
“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特質。”[2]不讀世界史,你無法準確地判斷中國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獨特之處。
所以這本《簡讀中國史》要做的,是把中國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觀察。
一般來講,中國人寫中國史,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局限于中國自身,不注意影響中國的世界因素。然而事實上,在中國史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時候起了關鍵作用。比如兩河流域文明的一些要素,對中國早期王朝的出現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當然,這些外來因素并沒有削弱,反而強化了中國的文化個性。
所以這本書還有一個重點,是分析中國與世界的相同與差異。事實上,中國歷史有很多與歐洲歷史相似的階段。比如周代封建制下的貴族社會,與西方的“封建時代”(也就是中世紀),有著非常相似的貴族精神和游戲規則。中國的秦漢帝國,更是與歐洲的羅馬帝國也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漢帝國崩潰后的“蠻族入侵”(或者說所謂的“五胡亂華”),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當時一個世界性的現象,羅馬帝國也是在同一波“蠻族入侵”中崩潰的。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歷史也有“神同步”的階段,比如晚清中國面對外來侵略的反應,與東南亞的鄰國緬甸幾乎一模一樣。[3]
當然,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歷史更多的是本質上的不同。比如羅馬帝國雖稱帝國,卻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也沒有做到書同文、車同軌。正是這種不同的歷史本質,導致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分別崩潰后,中國和歐洲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因此我會在這本書中對比在地理因素影響下的先秦和希臘文明,對比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對比清代中國與工業革命前后英國的財政能力,對比中國、日本和緬甸在西方殖民主義入侵時的反應,這樣才能凸顯出中國歷史的獨特規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讀史也都會總結出不同的經驗和教訓。這本書的性質是普及讀物,并非對歷史知識的均衡敘述。更為重要的是,我自始至終是一個“歷史愛好者”,而非“歷史學家”。因此我的這本書是典型的一家之言,肯定有很多偏頗之處。但是如果這本小書能刺激你更主動、更積極地思考歷史,或者說,你能把這本書當成我手繪的中國歷史導游圖,拿著它去漫游,探索更深入、更廣闊的歷史,那么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1]張舜徽(1911—1992)曾任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他說:“年齡稍大,又發愿通讀‘二十四史’,不畏艱難,不避寒暑,堅持不懈地認真去讀。從《史記》到《隋書》,都用朱筆圈點,讀得很仔細;從新舊《唐書》到《明史》,也點閱了一遍。整整花了十年時間,終于讀完了這部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大書。”(《自強不息,壯心未已——略談我在長期治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2]借用并改寫西南聯大皮名舉教授的話。原話是“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落后”。
[3]同樣是因為面子外交、禮儀之爭(中國是叩頭問題,緬甸是鞋子問題),而導致國勢進一步淪亡。詳見本書第四十六、四十七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