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被置換的明月

中國,地貌特殊的地方,往往會有一座道觀,里面供奉著能穿山走壁,日行千里的高人。在文字記錄里,中國的得道高人不少出在晉朝,他們都有陶淵明的心性,喜歡辟谷修行,與世無爭,當他們決定遁世時,就和我們決定登高一樣,悄然而悲,肅然而起,他們是古代記載里外物的主人。

中國的仙道,從前都是凡人,他們在山洞里修行,然后成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山洞神秘,里面冬暖夏涼,四季溫差不大,修行人便有了不懼寒暑的神力,他們的身息因為體能與大自然的強烈感應,導致風起,導致水涌,他們通常坐著成仙,成仙前日行可達七百多里。“七”在中國數字里,并不特定是數字本身,也就是說,那些得道的仙人,他們一天可以行走很遠一段距離,這大概也跟他們在幽秘的山洞中修行有關。道宮所在的地區,往往有成群的溶洞,晉朝的修行者可以說是中國最初的探險家,他們以陶淵明發現桃花源的方式找到巨大的溶洞,踞虎豹,登虬龍,儼然是得道之士施用的神術。

香港也是個地貌特殊的地方,那里最著名的道宮是黃大仙廟,港人信仰,拜黃大仙安家發財,事業、學業無不順暢。黃大仙祖籍浙江金華,兩地地貌,說起來有些相像,都是山地連綿,有道家喜歡登臨和隱逸的場所。

晉朝有個叫葛洪的文人,寫過一本《神仙傳》,里面記載了黃大仙成仙的始末:“晉,皇(黃)初平,蘭溪人,牧羊遇道士,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兄初起尋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見。問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東。初起視之,但見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絕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還鄉,其族盡亡,乃復去。初平別號赤松子云。”蘭溪即金華,它安然臥于金衢盆地東段,那里山丘連綿,溶洞成群。黃初平在金華修行,葛洪說黃初平的兄弟在四十年后找到他的時候,第一句話,問的不是“別來無恙”或者“這么多年你何以為生”,而是“羊安在”,這樣的描寫,是不近人情的,像是一部小說有了刪節,使得黃初平從凡人到仙人的過程有點荒謬,于是葛洪又添一筆說:黃初平成仙,是吃了類似松柏、茯苓的東西。我忽然憶起《老子》的言語,他說:“樂而餌,過客止。”黃大仙顯然忽略了酒食和朋友的陪伴,獨自進入山區,回到奔流變動的時間中,和現在稱為“茶”,過去稱為“松柏”、“茯苓”的東西相依為命。

松柏、茯苓是黃初平成仙的關鍵,服用后甚至可以絕粒。晉朝著名醫家陶弘景說,茯苓是“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煉魄的仙藥”。“通神而致靈”,自然不是凡物,宜乎產生神仙的聯想。中國古代醫學,跟現代科學相比,總有一套聽起來怪力亂神似的道理。《神農本草經》里說,三黃五帝時代,有個叫神農氏的家伙,居然長著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皮,吃下去的東西,人們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他也是個探險家,為了眾人的疾病,終年跋山涉水,拿自己的肚子當實驗室,亂吃一氣,以至于一天要中毒七十來次。他大難不死的原因,據說是服用了一種后人稱做“茶”的植物葉片。但是,神農氏最后還是死了,因為某次中毒后他沒有及時服藥。


茶飲在遠古的人群中,

已經有了文人的影子。


黃大仙沒有死,他吃下了的松柏、茯苓,似乎是種能使人長生不老的東西。晉朝還有一個叫單道開的人,跟黃大仙有一樣的人生經歷,修行辟谷七年,日行可達七百余里,冬能自暖,夏能自涼,晝夜可以不睡覺。他的事跡被唐朝陸羽記錄在《茶經·七之事》中的《藝術傳》里,陸說單道開修行時“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單道開本可以孿生的姿態從道家的意識潛流中羽衣翩躚地浮現,但是他與黃大仙的結局大不同,在一百多歲時,單道開仙逝。葛洪與陸羽,黃大仙與單道開,他們就像文人夢中的道士,一個虛擬的境界,不乏人為的建構和想象。在這層意義上,茶飲在遠古的人群中,已經有了文人的影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金秀| 富顺县| 永丰县| 西吉县| 阿瓦提县| 额尔古纳市| 渭源县| 台东市| 桃园市| 客服| 台中县| 合山市| 宿松县| 晋江市| 沈阳市| 永清县| 红原县| 长泰县| 淳化县| 武宁县| 崇礼县| 台山市| 门头沟区| 株洲市| 淳安县| 丹寨县| 宁波市| 贞丰县| 昔阳县| 通江县| 阿荣旗| 平舆县| 辰溪县| 光山县| 大宁县| 县级市| 宜阳县| 称多县| 通渭县|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