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香識好茶(套裝共4冊)(“聞香識好茶”系列)
- 慢生活工坊
- 1858字
- 2021-01-29 18:03:46
茶藝的分類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飲茶的歷史悠久,各地的茶風、茶俗、茶藝繁花似錦。對于茶藝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一般可采取以人為主體分類、以茶為主體分類或以表現形式的不同來分類。
根據習茶法分類
煮茶茶藝
煎茶茶藝
點茶茶藝
泡茶茶藝
煮茶茶藝
煮茶茶藝是指將茶煮來喝的一門藝術,在唐宋時期尤為興盛。唐代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闡述了煮茶的詳細過程,在總結前人飲茶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煮茶理論,大大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唐代盛行的煮茶,主要是將茶葉碾成茶末,制成茶團,飲用時將其搗碎,加入姜、鹽等調料一同煮飲。
煎茶茶藝
煎茶在陸羽《茶經》中始有記載,但具體起源于何時無從得知。在《茶經》之后又有張又新《煎茶水記》、溫庭筠《采茶錄》和皎然、盧仝作茶歌,說明中國煎茶茶藝日益成熟。
煎茶茶藝主要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和習茶五大環節。煎茶茶藝消亡于南宋中期。
點茶茶藝
宋代的點茶是在唐代煎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點茶即將少量茶末置于茶盞中,注入少量水調勻,再根據所放茶末的多少來加開水,一般邊注入開水,邊用茶筅擊拂,趁熱飲用。由于所用茶葉的品質和制作工藝會有不同,加之不同的點茶者操作也會有不同的效果,技巧性很強,所以當時盛行“斗茶”之風。
泡茶茶藝
從清代到現代,泡茶為民間所廣泛使用,我們現在所說的茶藝多為泡茶茶藝。
泡茶茶藝對泡茶水溫、時間、次數、茶葉用量、所用茶具要求較為嚴格,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茶飲藝術。
根據飲用方法分類
清飲泡茶茶藝
清飲法是指在泡茶的過程中不調加任何佐料。清飲泡茶茶藝即清飲泡茶的藝術,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習茶藝術。
調飲泡茶茶藝
調飲法是指在泡茶的過程中調加佐料。調飲泡茶茶藝主要存在于少數民族茶俗和國外茶藝當中,包括調飲煮茶茶藝和調飲泡茶茶藝。調飲泡茶茶藝的命名主要根據所選用佐料而定,比如牛奶紅茶茶藝、果汁紅茶茶藝等。
檸檬紅茶調飲
根據主泡茶具分類
壺泡茶藝
壺泡茶藝是指用茶壺泡茶,泡好后分斟入茶盅或茶杯中的沖泡方法。根據泡茶器皿的不同,壺泡茶藝又可分為壺盅雙杯茶藝、壺盅單杯茶藝、碗盅單杯茶藝、碗盅雙杯茶藝等。
撮泡茶藝
撮泡茶藝是指用茶杯、蓋碗沖泡茶葉后直接飲用的沖泡方法。目前主要有玻璃杯泡茶藝、蓋碗泡茶藝。
玻璃杯泡茶藝
壺泡茶藝
蓋碗泡茶藝
根據茶藝表現形式分類
舞臺表演型茶藝
舞臺表演型茶藝是指由一個或幾個茶藝師在舞臺上表演茶藝,臺下觀眾欣賞。這種茶藝形式適合大型的茶室聚會,在普及茶文化、推廣和提高泡茶技藝方面均有很大的幫助。
舞臺表演型茶藝
企業營銷型茶藝
企業營銷型茶藝是指通過茶藝師泡茶來向顧客介紹茶葉、茶具的過程,深受茶莊、茶館、茶葉專賣店的歡迎。
這種茶藝形式要求茶藝師具有一定的消費心理學和市場營銷學知識,在茶藝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能充分展示茶產品的內質,還要講解沖泡用茶的商品魅力,激發顧客的購買欲望。
個人修身養性型茶藝
隨著人們對于茶藝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健康的要求日益強烈,個人修身養性型茶藝被越來越多的茶人選用。
這種形式的茶藝符合陸羽關于“茶性儉”的論述,并不用于表演或營銷。
生活待客型茶藝
生活待客型茶藝是指一個主泡同客人圍桌而坐,由主泡講解,客人一同參與賞茶、擇水、聞香和品茗的過程,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充分領略茶的色、香、味以及泡茶過程所帶來的美的享受。
生活待客型茶藝適用于一般的家庭活動和朋友聚會,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小型聚會也可選用這一茶藝形式。
根據所飲茶葉分類
根據所飲茶葉進行分類,可分為綠茶茶藝、紅茶茶藝、青茶茶藝等。根據上述所用主泡茶具分出壺泡茶藝、蓋碗泡茶藝和玻璃杯泡茶藝,又可分為綠茶壺泡茶藝、綠茶蓋碗泡茶藝、綠茶玻璃杯泡茶藝、紅茶壺泡茶藝、紅茶蓋碗泡茶藝等。
根據茶事活動分類
宮廷茶藝
宮廷茶藝是指古代帝王為敬神、祭祖或宴請群臣而進行的茶藝活動。如唐代的清明茶宴、唐德宗皇帝的東亭茶宴、宋代皇帝的游觀賜茶等,大多場面恢宏、氣氛莊嚴,帶有很濃的政治色彩。
宗教茶藝
宗教茶藝主要流行于寺廟茶事當中,流傳較廣的有禪茶茶藝、佛茶茶藝、太極茶藝等。這種茶藝的參與者多為僧侶和信徒。
民俗茶藝
千里不同茶風,百里不同茶俗,我國各個民族各有不同的飲茶習俗。各民族在長期的茶事實踐中創造出了風格獨特的民俗茶藝,如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畬族的寶塔茶、土家族的擂茶、維吾爾族的香茶等,表現形式各有不同,清飲和調飲均有。
文人雅士茶藝
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喜好品茗斗茶,于是形成了特有的茶藝,如唐代呂溫筆下的三月三茶宴、白居易筆下的湖州茶山境會等。文人雅士在品茗斗茶的過程中吟詩、作畫、撫琴、賞花等,怡情悅心、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