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是一段歲月的長度;30年,是一段歷史的厚度。從1993年揮師入滇到2023年,云南森林消防總隊已在云嶺高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走過了30個春秋。30年來,云南森林消防總隊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淬火成鋼,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護生態安全、服務人民群眾作出了巨大貢獻。
2020年12月,剛完成學業步入社會的懵懂少年張玉超作為隊伍改革轉制后第三批面向社會招錄的新消防員加入到了云南森林消防總隊。還記得剛入隊時,時任新訓一中隊的政治指導員趙國清問他:“你是咱們中隊新消防員當中年齡最小的,年紀輕輕為什么會想來森林消防?”他說:“為了一個英雄夢……”2014年5月,YN省YX市紅塔區大營街平壩發生森林火災,張玉超那年12歲,那是他第一次見到森林被熊熊大火吞噬,山火燒了將近1個星期,每天上學路上他都能看到濃煙遮云蔽日,路上來來往往的救援車輛趕往火場,眼看大火距離他家越來越近,更加讓他感到不安。直至山火撲滅,他看到那群為了守護家園徹夜奮戰、鏖戰火魔的森警官兵,每個人臉上、身上都是黑漆漆的,但卻又讓自己感到溫暖,感到神圣而偉大。從那一刻起,一顆“英雄”的種子便開始在張玉超的心里生根發芽。
2021年7月,轉制后第三批招錄新消防員下隊實習,張玉超被分配到離家較近的昆明支隊。支隊有個傳統一直在傳承和堅持著,每一批剛入隊的新消防員第一件事就是參觀史館。走進昆明支隊史館就像走進了一部輝煌的歷史畫卷:從建隊初期的“兵之初”,到如今的“滇中鐵軍”,從最初的“武裝護林隊”到如今的“機動救援力量”,從曾經“一人一馬一桿槍”到如今的“應急救援主力軍國家隊”。一個個故事,一場場戰斗,一座座豐碑,都鐫刻著革命前輩浴血奮戰、建功立業的無上榮耀,訴說著云南森林消防總隊歷代指戰員百戰沙場、戰無不勝的戎馬征程,書寫著歷史進程中奮勇當先,氣壯山河的血性擔當。
2021年11月15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4名調查員前往哀牢山調查森林地質資源時失聯,張玉超所在的昆明支隊承擔了搜救任務。“極其險要復雜的地形前所未遇,極其惡劣多變的天候前所未遇,極其茂盛郁閉的植被前所未遇。山高無路,溝壑縱橫,24名砍刀手輪流開路,連續51小時晝夜橫穿哀牢山原始林區……”在張玉超的回憶中,“冷酷、兇惡、無情、黑暗”是他給予哀牢山最現實的評價。在環境極度惡劣的情況下,全體參戰隊員憑借著頑強的戰斗意志,翻越了34座高山,經受住了身體與心理的雙重考驗,順利完成4名失聯人員遺體搜救轉運任務,創造了原始林區救援的奇跡。而這次任務也被載入史冊,在史館留下了影像資料。作為執行哀牢山救援任務指戰員當中的一員,張玉超有著深刻感觸:“回顧云南森林消防總隊30年來,隊伍從過去單一的森林防火滅火任務,拓展為‘全災種、大應急’的地震、山岳、水域綜合救援任務,隊伍機動救援特點更為凸顯。”
“2023年5月16日上午,云南某地發生7.6級強震,人員困于廢墟、殘車、孤島、絕壁、山嶺、隧道、涵洞……”這是今年“應急使命·2023”演習中的一幕。張玉超作為新聞報道員全程參與并記錄了此次演習,鏡頭中各類應急力量聞令而動,空中地面水下立體配合、空地協同營救滅火、多種力量挺進孤島,高原型大載荷無人機、電磁遠程滅火炮等先進裝備輪番登場……這是森林消防隊伍首次在全國性演習中展現森林火災科目,沉浸式展現爆燃火、飛火、急進地表火、立體燃燒綜合火等特情處置。水域救援從空中、水面到水下“三位一體”和“直升機+特戰隊員”遂行綜合救援的新模式得到充分展現。張玉超介紹:“參觀史館時我注意到,以前森林部隊的裝備品種比較單一,數量遠沒有現在的多,裝備性能也沒有現在的好。現如今,每年都有新特裝備配發到隊,依靠這些新裝備,在遂行任務時我感到安全系數更高,戰術戰法更靈活,戰斗力更強。”
多年來,云南森林消防總隊不斷從實戰中革新裝備、改進訓法、創新戰法,先后聯合研發了儲壓式點火器、車載中型水泵遠程啟動器、輕型廂式運輸車等裝備,探索總結出了空地聯合偵查、直升機+摩托車+消防員高效機動、泵艇結合快速滅火等多種救援手段,在完成亞洲象搜尋監測、哀牢山失聯人員搜救、漾濞地震救援、增援重慶滅火作戰、撲救玉溪江川山火等300余起任務中得到了充分檢驗。
30年前,是誰以青春之名,奔赴祖國的西南邊陲,守護著這片森林;30年后,又是誰在這里守護著人民群眾的萬家燈火,默默奉獻著青春。入滇30年來,云南森林消防總隊邊改革、邊創新、邊應急、邊建設,隊伍規模不斷壯大、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組織架構不斷完善、隊伍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歇。隨著國家消防救援機動隊伍掀開新篇章,踏上新征程,云南森林消防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作為消防救援隊伍的新生力量,張玉超將同全體消防救援人員一起繼續忠誠履職,為守護云嶺大地的萬家燈火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