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最大公約數
- 歷史深處的民國2:共和
- 江城
- 3476字
- 2020-12-09 17:25:22
救世主
其實,在大清局勢還未徹底糜爛,朝廷還未四面楚歌的時候,載灃就已在琢磨解決辦法,他是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清帝國就此玩完的。
確切地說,早在清軍主力于湖北前線磨磨蹭蹭、出工不出力的時候,載灃就已開始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軍隊指揮不動,各地欲效法湖北,怎么辦?!怎么辦?!
就在載灃急得團團轉的時候,袁世凱的老關系戶奕劻同志及時出現了。
奕劻給載灃提了一個很犀利的建議:“現在問題的關鍵就是北洋軍。前線需要北洋軍去滅火,中央也需要北洋軍的忠心護衛——北洋系遍控關隘,如北京、直隸、山海關、濟南、錦州等地都有北洋軍駐防。只要解決了軍隊的問題,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要不咱們還是請老袁出山吧,他調教出來的部隊他自己還指揮不動嗎?”
載灃聽完之后,臉上閃過一抹難堪的紅色,畢竟袁世凱是他辭退的,現在要他請袁世凱回來,這不是打他的臉嗎?從個人感情上講,他十分討厭袁世凱,但目前就要失控的局勢又不容他錯失這最后的一根稻草。
載灃進退兩難。
自己拿主意拿慣了的載灃,這時候突然靈光一閃,他想起來還有一尊菩薩可以替自己分擔火力。于是他找到嫂子隆裕太后,請她拿個主意。
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大好人隆裕太后自己也是六神無主,哪里能給載灃什么好建議。結果隆裕只好召來“高級顧問”皇族內閣協理大臣(內閣副總理)徐世昌。
接下來,是徐世昌的表演時間。
隆裕太后的聲音一如既往的輕柔:“徐愛卿,你說現在該怎么辦是好?”
徐世昌當然早有主意,但因為演戲要按套路出招,所以太后問起來,徐世昌先是一句“臣不敢說”。再問,又是一句“臣不忍說”。最后再問,就是“臣不得不說”。
那說什么?
徐世昌先生擺出一副忠君愛國的表情,以萬分誠懇的語氣對隆裕說道:“咱們應該引虎自衛,請袁世凱出山。而且,朝廷必須給予袁世凱全權,方能處理當前局勢?!?
隆裕太后被忽悠得不住地點頭稱是。
1911年10月14日,朝廷正式向袁世凱伸出橄欖枝,載灃讓袁世凱的老部下阮忠樞給其帶去一封詔書: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處理剿撫事宜,湖北軍隊及各路援軍歸袁世凱調遣,配合蔭昌、薩鎮冰作戰。
但是,袁世凱愿意接手這個爛攤子嗎?
……
有那么一種人,當他在你身邊時,你不覺得他特別,但當你需要他時,他卻已不在你身邊,這時你才知道他的重要性。
很不幸的是,對載灃來說,袁世凱就是這種人。
1909年到1911年,在袁世凱被退休的近三年里,他的聲望居然比在位的時候還要高。武昌起義發生后,所有人,包括朝廷和革命黨都覺得袁世凱是挽救局勢的最佳人選。
是不是很神奇?
其實沒必要大驚小怪,因為袁世凱身上有八個別人沒有的好條件。
條件一:漢人。革命黨主張驅除韃虜,他“被退休”被看作滿人打壓漢人的證據。
條件二:當下最精銳的軍隊——北洋軍的精神領袖,這是穩定局勢的保障。
條件三:官僚隊伍中的改革旗手,渴望改革的立憲派喜歡他。
條件四:和朝廷的關系還算可以,朝廷還指望著他力挽狂瀾。
條件五:跟列強的關系不錯,屬于列強最佳代言人,能保護列強的在華利益。
條件六:業務熟練,過去的榮譽和工作經驗都是有力的證明。
條件七:老百姓希望有一個強勢的人物出來擺平一切。辛亥革命后,他們天天擔心南北戰爭。不動家伙,過和平的日子,這對老百姓來說是硬道理。
條件八: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不極端,不保守,各方都能接受,屬于最大公約數。
這么看來,在當前局勢下,袁世凱的確最有希望成為那個挽救局勢的“救世主”,因為他的地位和作用無人可以替代。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條件
武昌起義沒幾天,阮忠樞乘坐火車來到安陽,給老領導袁世凱捎來了老對頭載灃的詔書以及老戰友奕劻的親筆信:勿介意于舊事,迅速出山拯救和平。
面對經久未見的老部下阮忠樞,袁世凱沒有講諸如今天天氣很好啊、你好像長胖了之類的寒暄話,一點也不玩虛的,他淡然地告訴對方:“現在還不是出山的時候?!?
他在裝嗎?也是,也不是。
袁世凱輕輕嘆了一口氣:“現在時機還未到?。 倍嗄甑幕潞8〕?,讓他懂得了火候這東西,時機很關鍵,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隨后,袁世凱讓阮忠樞盡快回京,辦好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代表他向長期以來積極關懷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老同志奕劻表達衷心的感謝,并告訴對方不是自己不想出山,而是實力不足——軍權不大,錢糧不夠,沒法鎮壓亂黨,讓對方幫忙想想辦法。
第二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代表他答復朝廷:感謝朝廷信任,但自己渾身是病,不僅老腿病未好,左胳膊也壞了,氣喘發燒高血壓一并都來了。不過,一旦身體能夠帶病工作,我就立馬出山上班。(……臣舊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牽及左臂,時作劇痛……近自交秋驟寒,又發痰喘作燒舊癥,蓋以頭眩心悸,思慮恍惚……一俟稍可支持,即當力疾就道。——袁世凱奏折)
接下來,袁世凱和幕僚團隊以及重要顧問徐世昌、楊度等人就當前的局勢和朝廷的態度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深入的溝通,并迅速在出山條件上達成一致意見。
通過隨后幾天之中袁世凱發給朝廷的奏折以及新聞媒體的報道,我們可以認為袁世凱開出了如下出山條件:
一、明年召開國會;
二、組織責任內閣;
三、寬容參與此事件諸人,釋放在押政治犯;
四、解除黨禁;
五、須委任袁世凱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于軍隊編制的全權;
六、須予袁世凱十分充足的軍費。
前面四個條件都是用來爭取人心,與相關人士建立統一戰線。袁世凱在當時算是左派人士,因此團結左派(立憲派)和極左派(革命黨),最大限度地孤立極右派(朝廷),便成了他建立統一戰線的一大法寶。
開國會和組織責任內閣,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是為勢力越來越大的立憲派說話。
寬容參與此事件諸人,釋放在押政治犯,解除黨禁,則是為革命黨說好話。
不過這個要求實在是大膽,國人都知道,庇護“叛亂”等拆臺行為就是打朝廷的臉,而朝廷是最要面子的,誰要敢打它的臉,它就要誰的命!很多政治家都知道這個是老虎屁股,都不敢去摸,所以這一項目一直以來都是空白。袁世凱的這幾個條件,算是徹底地填補了這一空白。
客觀地說,雖然前四個條件有很強的目的性,不過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政治家為促進國家進步而開出的條件。
最后兩個條件尤其重要,軍事大權和錢一定要拿到手。誰都知道談權和錢最易傷感情,但是沒有權和錢是萬萬不行的。
袁世凱和他的團隊很有信心,載灃一定會答應所有的條件。
出山
載灃很快就看到了袁世凱的條件,憤怒指數當即成功地攀升到歷史新高:“袁世凱,我要把你大卸八塊以泄心頭之憤!”
正在載灃暴走之際,湖南、陜西獨立了。
無比的驚愕遏制住了載灃心中的暴怒。他慢慢冷靜了下來。冷靜下來后,他決定滿足袁世凱的后兩個條件。
1911年10月27日,朝廷下詔召回蔭昌,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授袁世凱全權指揮所有平叛軍隊,并特別說明,陸軍部、軍咨府(參謀總部)不能對袁世凱指手畫腳。
六個條件缺一不可的袁世凱仍然沒有答應。
袁世凱和載灃就這么僵持了下來。
屋漏偏逢連夜雨,破鼓總有萬人捶。
兩天后的10月29日,發生了兩件大事,打破了局勢的平衡。
第一件事情,閻錫山造反了,山西光復。
第二件事情,北京附近發生了一起兵變,史稱“灤州兵諫”。
之前提過的“北洋士官三杰”張紹曾、藍天蔚、吳祿貞在河北灤州(今唐山)發動兵變,截留朝廷軍火,威脅朝廷立憲。這三人向朝廷提了十二條要求,核心內容跟袁世凱提過的前四條條件相似。末了,還威脅載灃,如果敢道半個不字,他們馬上殺奔北京,絕無討價還價之余地!
這三人可不是鬧著玩的。他們手握新軍,麾下還有馮玉祥那樣生猛的營長、韓復榘那樣牛烘烘的兵,距京師也近,一不小心就能打到北京。
北方心腹之地連續發生兩起事變,朝廷中央高層再也沒法保持淡定。隆裕太后打算帶著溥儀跑路,當然她自己對外宣稱是去熱河打獵(北狩)。
太后和皇帝都要跑路了,載灃自然是坐不住的,必須得把袁世凱這根稻草抓住。
載灃通知袁世凱,我答應你的所有條件。
載灃沒有忽悠袁世凱,他一改之前磨磨蹭蹭的辦事作風,在接下來的短短幾天中,把袁世凱提出的幾個要求都解決得十分妥帖。
首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由他全權組織內閣領導班子。還臨時抱佛腳,迅速起草了一份憲法草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
然后,6歲的娃娃皇帝溥儀頒布罪己詔。
溥儀說,國家搞成這樣,都賴我用人無方,施治寡術……我用皇帝的名義保證,一定立即實行君主立憲。
隨即,溥儀連下旨意,承諾親貴不得充任國務大臣,承諾赦免“戊戌變法”以來的所有政治犯。
載灃答應了袁世凱的所有條件,袁世凱自然得趕緊兌現承諾,站出來力挽狂瀾。畢竟袁世凱還是朝廷的臣子,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袁世凱從來都不是一個絕情之人。
他即刻致電朝廷,說自己的腳已恢復得差不多,身體條件可以上班了,并且熱情挽留太后與皇帝,請他們安心留在京城,自己馬上就出發,去往前線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