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象征喜慶吉祥的喜鵲
- 吉祥如意:吉祥物品與文化內涵(中華精神家園書系)
- 陳書媛編著
- 3075字
- 2021-05-25 09:46:16
傳說喜鵲原是天宮的仙鳥,叫鵲兒。有一年,玉帝派金牛星下凡,給人間撒了些草籽,大地處處綠茵,只是缺少花木,人間還不是很美。這話被鵲兒們聽到,就把這件事轉告了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聽了鵲兒的請求,心想,玉帝派金牛星給人間撒草籽,落了個好名聲,我何不讓百花仙子給人間送些花籽,借此名垂千古呢?可王母舍不得冬梅,再三叮囑百花仙子:百花齊撒,獨留梅花!從那時起,人間大地從春到秋,百花盛開,唯獨冬天沒有花。
鵲兒們議論后,偷了一株梅樹苗,又派一只鵲兒銜到人間。從此大地上就有了梅花。因時值臘月花開,所以人們稱它“冬梅”或“蠟梅”。
王母發現此事,下令綁了送梅的鵲兒的雙腿,并把它關進籠里。從此,鵲兒也就練成了蹦蹦跳跳的本領。
后來,專管天宮鳥類的三足鳥得知此事,很同情這只鵲兒,冒風險打開籠子放了它。鵲兒飛到人間,看到梅花吐艷,就在梅枝之間跳來蹦去,還“喳喳喳”叫個不停。
這株梅花樹栽在一個富人的花園里,這家小姐恰逢出嫁日,按當地風俗,姑娘正在繡樓上按照習俗“哭嫁”。忽然,鵲兒的陣陣叫聲從窗口飛了進來。
姑娘聽了不知是何聲音,走到窗口向花園望去。她看到梅枝上有只從未見過的鳥兒,羽毛美麗,叫聲悅耳,舞步輕盈。姑娘一時高興,取來剪刀和紅紙,照著鵲兒和梅花的樣子,很快便剪成了一幅窗花。
三足鳥 也叫金烏或赤烏,是古代傳說中一只居住在太陽里的金黃色三足烏鴉。古人把“金烏”作為太陽的別名。根據《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述,三足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它們既有人和神的特征,又是長有三足會飛翔的踆烏。
這時,家人來催姑娘快上花轎。姑娘拿著剛剪好的窗花,自言自語道:“這是什么鳥呢?”
快嘴的丫環忙說:“今日大喜,姑娘逢喜事,就叫它喜鵲吧!”姑娘上了轎,到了婆婆家,她剪的窗花也隨同嫁妝抬了過來。
男家開染坊,家主見媳婦的這幅“喜鵲登梅”的窗花剪得很好,就照著畫了,又加了只喜鵲,寓意成雙成對,雙喜臨門。從此以后,喜鵲就成了預兆喜事之鳥的象征。
“喜鵲叫,客人到”,這是通行古今的俗諺。喜鵲在漢代叫干鵲,《本草綱目》說喜鵲“性最惡濕,故謂之干”,這是說喜鵲喜歡天晴。
由于遠道的客人雨天一般不會上路,天晴時來的可能性大,而喜鵲又喜歡在天晴時歡暢而鳴,這種巧合可能就是俗語“喜鵲叫,客人到”產生的原因。
古代時交通不便,傳遞信件費時又麻煩,也沒有其他通訊方式,因此對于古人來說,遠路客人突然到來常使人喜出望外,喜鵲報喜便彌足珍貴。
喜鵲被更多的人喜愛,其實和另一個傳說有關。在很久很久以前,南陽城西的牛家莊有一個叫牛郎的孤兒,自幼跟隨哥哥嫂子生活。牛郎的哥嫂對牛郎并不好,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條老牛,叫牛郎自立門戶。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后,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
牛郎并不知道,那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對牛郎說:“牛郎,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
牛郎找到老牛說的地方,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天上的織女。
織女的工作,是用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云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織女常常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云錦,是王母娘娘最喜愛的仙女之一。
此時,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伙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個時候,牛郎走上前來,對織女說,要織女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含羞答應了他。
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他們結婚以后,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以為能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后,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說:“牛大哥去世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后,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
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它怎么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已經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也都欣喜地張開雙臂,大聲呼喊著織女“媽媽”。
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云趕來了,她拔下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就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于心不忍。
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就讓他們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相會。但是,隔著那樣一條長長的銀河,他們又怎能一家團聚呢?
這時,又是熱心的喜鵲們想出了辦法。每到七月七日,就會有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
因此,每到七月七日的時候,人們都是到處看不見喜鵲的蹤影,因為它們都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了。
喜鵲不僅能預報喜事,成就美好姻緣,還十分懂得知足報恩,是種有情有義的吉祥動物。唐代小說家張鷟在唐代筆記小說集《朝野僉載》的卷四中,寫下了這么一個“鵲噪獄樓”的傳說:
貞觀末年,有個叫黎景逸的人,家門前的樹上有個鵲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鵲兒,天長日久,喜鵲和他之間有了感情。后來,黎景逸被人誣陷為盜賊,冤枉入獄,令他倍感痛苦。
突然有一天,黎景逸看見自己總喂食的那只喜鵲停在獄窗前歡叫不停,像是在興奮地講著什么喜事。黎景逸暗自想,大約有好消息要來了。果然,3天后他被無罪釋放。后來,黎景逸才知道是因為那只喜鵲變成人后假傳圣旨,才把他救出來的。
這是我國很傳統的鳥獸報恩故事類型。一只喜鵲因為老吃“鄰居”喂飼的飯食,對人起了感激之心。當主人落難的時候,不但親自到獄樓上去傳好消息,還化身為人,假傳圣旨,幫助恩人脫難。“玄衣素衿”,正是喜鵲的服裝形象。
古代儒家認為喜鵲的地位非常尊貴,將喜鵲奉為“圣賢鳥”。喜鵲一年到頭,不管是鳴還是唱,是喜是悲,也不管是在地上還是在枝頭,年幼還是衰朽,臨死還是新生,發出的聲音始終都是一個調,一種音。儒家眼中的圣賢、君子,就是要表現得像喜鵲那樣恒常、穩定、明確、堅毅、始終如一。
因此,儒家經常要求人們向喜鵲學習,把喜鵲當成圣賢的某種楷模。再加上喜鵲的叫聲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所以喜鵲在我國民間是吉祥的象征。
閱讀鏈接
七夕前后,喜鵲的腦門總是光禿禿的沒有毛,傳說這是因為喜鵲們總是要趕在七夕的時候去為牛郎和織女搭橋,被他們踩得連頭頂都禿了。
喜鵲們很苦惱自己的樣子,又不忍心扔下牛郎和織女不管,左右為難。織女發現了它們的心事之后十分感激,想要報答它們,卻又苦于沒法治愈它們的羽毛,就把自己編織東西的心得和技巧告訴了喜鵲。因此,喜鵲是鳥類當中最會筑巢的,不但善于編織,還善于抹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