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對“義”和“利”這一時代命題的普遍關注,促使當時的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注重權衡和擺正兩者的關系,其中的很多人大義高標,為當時社會樹立了高義在胸的形象。晏子就是其中之一。
晏子,春秋時齊國人,曾任齊景公的相邦,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尚義節儉,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晏子倡導“利不可強,思義為愈”的欲望和義利觀。他認為,對待人的欲望與對財富的追求,要倡導“德義,利之本”的道德規范,對財富的追求不能貪得無厭。在義利關系上,他要求對利加以限制。
晏子的義利思想,在他自己的實踐和生活中得到了非常鮮明的體現。
有一天,晏子正在家里吃飯,齊景公派使臣來找他商量國事。晏子聽說使臣還沒吃飯,就把自己的飯分一半給他吃,結果使者沒有吃飽,晏子也沒有吃飽。
齊景公(約前561年~前490年),春秋后期齊國國君。他的大臣中有相國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邱據等人。齊景公既有治國的抱負,又貪圖享樂。他善于用人,身邊既有治國之臣,也有樂身之臣。
使者回去之后就把這事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吃驚地說:“沒想到晏子的家,竟是這樣的貧窮,寡人不知道,這實在是寡人的過錯呀!”
齊景公知道齊國的復興是晏子的謀劃,就打算多多地獎勵晏子。于是就派專人送去了1000金,并從國庫撥一部分商業稅,作為晏子招待賓客的專用費。
晏子堅決不要,齊景公派人送去了3次,晏子最終還是沒要。他對齊景公說:“我的家里不貧。以您的惠愛,可以澤潤我的三族,旁及友好,還能施與百姓,君王您對我的賞賜已經很厚了,我的家里一點也不貧窮。”
管仲(前723年或前716年~前645年),名夷吾,史稱管子。生于春秋時期的潁上,即今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周穆王之后代,謚號“敬仲”,故又稱管敬仲。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憑借自己的才能,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譽。
晏子還勸諫齊景公說:“我聽說,把君王所給的厚賞再賞給百姓,這是臣下取代國君討好于民的行為,忠臣不會這樣去做。如果把君王所給的厚賞不施與百姓,那就成了一個人的筐篋之藏,仁者也不會那樣去做。
“進從國君那里索取,退而得罪天下之士,身死則財產歸于他人,那不過是個主管藏東西的人,智者也不會那樣去做。對一個人來說,有一塊粗布為衣,有一罐糧食可吃,也就可以滿足了。”
這時候,齊景公又對晏子說:“我聽說先君齊桓公曾經把500個書社封給管仲,管仲沒有推辭就接受了。可你為什么要推辭呢?”
關市 古代邊關的交易場所。關市原意是關與市的合稱。但后來關市也指關下所設的市。漢代文獻中的關市多指后者。這是一種設在邊境關口從事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及外國的貿易的市場。
晏子回答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那這大概就是管仲的一失,而我的一得吧?所以我再次表示感謝,但我不能接受。”晏子本是齊國的國相,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他卻寧愿過那樣的儉樸生活,齊景公給他賞賜也堅辭不受,這種品格的確是值得稱道的。其實,晏子也深知富貴享樂的好處。但是晏子之所以尚儉,是因為他時時想到齊國的百姓和人民這個“大義”。他不愿意在人民還不富裕的情況下自己獨自享受,更不愿意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百姓的苦難之上。
有一次,齊景公要把平陰和橐邑這兩個地方賞給晏子,作為他收取俸祿之地。
晏子又推辭說:“現在您好修治宮室,民力已經疲弊了;您好游獵、玩賞、財貨,百姓的財力已經枯竭了;您好興師,老百姓對您已生怨恨。我不能因為個人享受,增加百姓對您的怨恨,所以不敢接受您的賞賜。”
齊景公說:“你說得對。但是你不想富貴嗎?”
晏子說:“我聽說做人臣的,先考慮君主,然后再考慮自身;國定然后家定,尊君然后身安,為什么我不想富貴呢?只是現在我們的國家還沒有這樣的條件。”
齊景公說:“話雖然是如此,但是我用什么做你的俸祿呢?我總要給你俸祿吧?”
晏子說:“君王的商業漁鹽,在關市上只管稽查而不征用;耕者只收十分之一的稅;減輕刑罰,該死罪的去服刑,該服刑的處罰,該處罰的則免去。您如果做到了這三點,就等于給了我俸祿,也會使君王獲利了。”
齊景公說:“這三件事不太容易了嗎?我就按照你的話去做!”
齊景公果然做到了這三點,就派人到大國去詢問。大國的國君說:“齊國這下安定了。”派人到小國去問,小國的國君說:“齊國再也不欺負我們了。”
晏子所住的房屋卻又矮又舊。齊景公心里覺得有些不安,想給他建造一所寬敞的房屋。
一天,齊景公對晏子說:“相國,你的房子又矮又破舊,而且離鬧市太近,整日不得安靜,這樣長此下去怎么行呢?還是給你建個寬敞高大些的住宅吧!”
晏子感激地說:“感謝國君的關心,我住在那兒很好。我現在住的房子雖然破舊些,卻是我祖輩一直居住的地方。我對國家亦無大功,住著先人留下來的房子心里還覺得不配呢,怎么還能換更好的房子呢?”
齊景公再三勸說,晏子始終不肯搬遷。齊景公為此很傷腦筋。
有位大臣對齊景公說:“有倒有個辦法,國君不妨試試。”
齊景公迫不及待地問:“你有什么妙計,請快快講來!”
大臣說:“相國為人十分剛直,靠勸說讓他搬遷是不可能的。國君要想了卻此愿,只有等他不在家的時候,派人把他的舊房舍拆掉,然后再為他蓋好新的房子,待相國回來,那時,生米已做成熟飯,他再反對也沒有辦法了。”
齊景公聽罷,非常高興,連聲說:“好!好!好!”
不久,晏子出使晉國。齊景公照計行事,立即派人給晏子蓋了一座華麗寬敞的新住宅。
晏子出使歸來,剛到城里,就有人告訴他說,國君為他修建了新宅,原來的舊房子拆掉了,還拆了鄰居的房子。
聽到這一消息,晏子深感不安,沉思良久,對身邊的隨從官員說:“煩你去宮中稟告國君,感謝他的一番好意。但為了我能住上好房子,把左鄰右舍都攆走了,我于心實在不忍。讓我住在這樣的宅院里,我一天也難安寧。請國君恩準重新恢復原來的住宅,讓鄰居回來居住,否則,我哪再有臉面回家呀!”
隨從把晏子的這番話轉告了齊景公。齊景公十分生氣,怒沖沖地嚷道:“寡人盡心盡力為著他好,他卻如此不識抬舉!”
朝中大臣們也七嘴八舌地嚷開了:“相國的做法,也著實有些不近人情。”“真是好人做不得啊!”“其實相國也有難處啊,他是百官之首,宮里宮外,上上下下,大小官員都看著他,他若身不正,影子就跟著歪了。”
齊景公聽了大家的議論,考慮再三,對那隨從官揮了揮手:“好啦,隨他去吧!”
晏子回到家中,立即叫人將新宅拆掉,重新恢復了原來的住宅,又將遷走的鄰居全部一一請了回來。鄰居們對他的行為都十分感動。
晏子的尚儉品格,集中反映了他的義利思想,豐富了我國古代義利觀的內涵,對以后歷代社會人們的立身處世、人生價值觀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閱讀鏈接
晏子在規勸國君時很講究策略。有一次,一個叫燭鄒的人把齊景公喜歡的鳥弄飛了,齊景公要殺他。晏子請求宣布燭鄒的罪狀,讓他死得明白。
晏子板著臉對燭鄒說:“你的罪狀有3條:第一,大王叫你養鳥,你不留心讓鳥飛了;第二,使國君為一只鳥殺人;第三,天下人知道了這件事,這是給君王臉上抹黑。”說完讓齊景公動手。
聽了晏子的這一番話后,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最后放了燭鄒,然后拱手對晏子說:“若不是您開導,我險些犯了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