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卜爻辭開啟古代散文之端
- 燦爛散文
- 羅潔編著
- 2791字
- 2021-05-28 10:19:15
強勁發軔 先秦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端,可以追溯至殷商時代。在商朝的甲骨卜辭中,已經出現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常刻有長達三五百字的銘文。這些句子和銘文就是我國最早的散文。
先秦時期中的春秋戰國時期,是先秦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當時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歷史方面的論說文和記敘文,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歷史散文,一種是諸子散文。
從總體上看,先秦散文是我國古代散文的發軔,在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散文開創了一個極好的開局。先秦散文在史學和文學方面,樹立了榜樣,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殷商的時候,人們的生產能力還十分落后,對世界的認識還處于萌芽階段,他們很迷信,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通常令他們很害怕,認為風雨雷電是天上的神仙在大發脾氣。為了事先能知道天上的神仙的旨意,他們學會了占卜。
在占卜之前,殷人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鉆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禱告并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
占卜者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兇、成敗。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這就是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被當做重要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
甲骨卜辭長短不一,短的只有幾個字,長的可有百余字,記事簡略,敘事樸素。甲骨卜辭的內容博雜廣泛,包括戰爭、狩獵、祭祀、生產、氣候、疾病等,均記載在上面,可以說無所不記。
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
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這是關于風雨的占卜,是卜問今日是否降雨以及降雨將來自何方。
今夕奏舞,有從雨。
這是記錄晚間在舞蹈時,遭遇了雨水。
甲骨卜辭簡單、樸素,有韻有散,文字簡樸,句意明確,形式規范,敘述完整周到,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一種十分簡單的敘事散文。
占卜 古代人們借助龜殼、銅錢、竹簽等物品來推斷未來吉兇禍福的一種手法。由于古代原始民族對于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來指示行動。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見,必須以人為的方式加以考驗,占卜的方法便隨之產生了。
商周時期帝王、貴族將文字鏤刻在青銅器上,內容多是記述奴隸主貴族的祭典訓誥、征伐功績、賞賜策命、盟誓契約等,這就是銅器銘文。由于文字是鏤刻在青銅器上,因此,銅器銘文也稱金文、鐘鼎文。
銅器銘文要比甲骨卜辭記載的事情要繁雜的多,但是字句簡短,早期一般僅用一至五六個字記作器者之名、所紀念的先人廟號等。商代晚期出現了較長的銘文,但最長的銘文也只是四五十字,內容多數是因接受賞賜而作紀念以示榮寵的記錄。
進入周代,銅器銘文有了進一步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周代銘文在殷商銘文的基礎上,篇幅逐漸加長,兩三百字的頗為多見。
敘事詩 一種詩歌體裁,是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通常,敘事詩情節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濃厚的詩意,又有簡練的敘事。
《馓匪》銘文157字,是一篇內容完整的西周法律判決書;《史墻盤》銘文284字,是一首關于家史的敘事詩;《散氏盤》銘文357字,是一篇關于外交的和約文件;《毛公鼎》497字,是一篇關于廟堂典章的記載。
周代銘文十分豐富,同時也十分復雜。記載的內容包括重大歷史事件、社會經濟、法律制度、戰事事跡等,還記載了冊命,詳載器主進見周王,受封官職,并得到賞賜的經過,方方面面,記載得十分廣泛和詳細。
周代銘文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能夠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敘述社會內容,許多銘文善用韻語,且喜歡用整齊的4字句;有的銘文還具有比較濃厚的文學氣息。《曶鼎》以記事為主,敘事有一定的規模;《毛公鼎》側重記言。
銅器銘文的風格多莊重典雅、樸素簡約,多為散體,少有韻文。記事記言,或者簡單,或者復雜些,但同甲骨卜辭一樣古奧難懂。
廟號 古代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始于西漢,止于清代。在隋代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還有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到了唐代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周易》是一部闡釋自然規律及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著作,相傳是周人所作。《周易》有《經》和《傳》兩部分。《經》是《周易》的經文部分,又稱《易經》,集中反映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現象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形成在殷商之際,大體定型于西周。
《經》內容涉及的范圍很廣,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以及社會生活中的戰爭、祭祀、生產、商旅、風俗等都包括在內。《經》比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表達了某種生活經驗和哲理。
《傳》又稱《易傳》,是用來闡發義理的哲學典籍,是對《經》最嚴密的注釋、說明和發揮。它大致形成于戰國時期,內容由10篇組成,又稱“十翼”,是匯集多人的寫作而成。全書以散文為主,夾雜部分韻文,有些地方運用了文學描寫和表現手法,有時還引用和模仿了民歌。
《周易》的卦爻辭是用一種散文形式寫成的,它呈現出一種散文新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即在具體的形象或意象中直接體現出抽象的普遍哲理。它不同于甲骨卜辭對某一次龜卜的過程、內容、結果的實錄,而是對筮卜所得的卦象、爻象作出象征性的說明。
《周易》的卦爻辭多從一些感性、直接的物象、事象、意象中讓人感悟、體驗、抽象出具有普遍意義的關于事物發展變化的可能性,創造出一種從感性直觀的具體形象中,直接抽象升華出普遍哲理的思維和表達方式。
《周易》的卦爻辭是用凝練含蓄的語言對特定人物的動態、神態作生動傳神的描繪,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較豐富的表現力。另外,卦爻辭的語言散韻相間,有時還運用對偶句,句式簡短,變化靈活。
《周易·井》記載:
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縮井。贏其瓶。兇。
這個記載語言平實,內涵深刻,能夠讓人深省,富有寓言特色。這個記載是周易卦爻辭中富有雋永的寓言特色的突出文字,可謂開了寓言文學的先河。
《周易》的卦爻辭多數語言簡短零碎,但要比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完整,表達的意思也更明確,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是一種富于形象、富于哲理而又散韻相間的散文形態。
閱讀鏈接
春秋時期,銅器銘文雖然仍受重視,但是其重要性已經比不上西周時期。當時仍有很長的銘文。例如宋代發現的齊靈公大臣叔弓所作的一件大镈,鑄有器主夸耀自己的出身和功績,并記載齊靈公對他的誥命的長銘,銘文共493字。
叔弓的編鐘上也鑄有內容基本相同的銘文,全文由7個編鐘合成,長達501字。
戰國中期開始,銅器銘文越來越少了,“物勒工名”式的新式銘文則大量出現。這種銘文字數一般不多,所記的主要是作器年份、主管作器的官吏和作器工人的名字以及使用器物的地點等。
秦漢時代的銅器銘文,除了常見的秦代開國之君秦始皇和他的兒子秦二世的詔書以外,絕大多數是“物勒工名”式的或標明器物主人的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