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晉楚爭霸產生最早兵書

  • 兵家韜略
  • 馮化志編著
  • 3774字
  • 2021-05-28 10:19:16

運籌帷幄兵法韜略

西周末期,周宣王連年征戰,國力消耗得很厲害,社會矛盾加深。公元前771年,西周最終滅亡了。在東周時期,周天子的勢力不斷減弱,而各諸侯的勢力卻不斷增強,動搖了周朝宗主國的地位。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地盤,擴充勢力,征戰不已,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時候,軍事家和兵法家及統兵將領,熱衷總結戰爭經驗,探討戰法與陣法的變化,研究兵法理論,并著書立說,兵法理論及思想因此有了重大發展。先秦兵法理論所取得的成就對后代兵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基礎,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西周晚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失去了以往的權威,諸侯之間彼此兼并,爭奪土地和人民,因此連年征戰,一時之間,華夏大地硝煙四起,斗爭此起彼伏,經久不息。與此相適應,兵學思想也有了重大發展。一些軍事理論著作應運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兵學著作是《軍志》和《軍政》。

周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城濮地區進行了一次你死我活的大決戰。

晉軍先后攻占楚國的盟國衛國的都城楚丘和曹國的國都陶丘,并俘虜了曹國國君曹共公。與楚盟軍激戰的同時,晉軍又聯合齊、秦兩國與楚國及其他盟軍相抗衡。

一戰失利,楚國國君楚成王被迫率部分楚軍從宋國國都商丘撤退到申,并令大將尹子玉放棄圍宋,避免與晉軍決戰。尹子玉不聽,獨自率領部下向北進發與晉軍決戰。

中原 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古代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古時,常也將這一地區稱為“中國”、“中土”、“中州”等。

晉、楚兩軍還沒有接觸,晉文公就下令晉軍后撤九十里,這個做法履行了他當年流亡楚國時自己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又誘使楚軍深入,使其陷入被動地位。

四月初一,晉、齊、秦、宋聯軍退至城濮附近區域,按上軍在右、下軍在左、中軍居中的次序布陣。楚聯軍尾追而來,并分左、右、中三軍,擇地布陣。

楚莊王(?~前1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謚號“莊”。他在位期間,整頓內政,重用賢能,發展軍力。在賢臣良將的輔佐下,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二日,決戰開始。晉軍先以下軍一部兵力擊潰楚聯軍中薄弱的陳、蔡兩軍,又以上軍主將狐毛在車上豎起兩面大旗,佯示主將后退;下軍主將欒枝在陣后用車輛拖拽樹枝揚起塵土,偽裝晉軍后退。

楚國大將尹子玉不知是計,下令全軍追擊,致使左軍孤軍突出,側翼暴露。晉軍趁機將楚軍左軍殲滅。尹子玉見勢不妙,急忙指揮楚軍撤軍,晉軍則乘勝追擊。

尹子玉率領敗殘兵敗將狼狽逃回楚地,不久,被迫自殺以謝罪楚國上下。晉楚城濮之戰以晉國完勝和楚國的完敗而告終。

令尹 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長官,其身處上位,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亦有少數外姓之人為令尹,但不多見。《軍志》中記載了這次戰役,并總結了晉國之所以取勝而楚國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在總結原因的基礎上,揭示了戰爭的規律,曰:

允當則歸、知難而退、有德不可敵。

大意是說:“軍事行動要適可而止,要知難而退,有德的國家不可抗拒。”這里的“德”指的是政治,政治上處于優勢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

《軍志》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是當時軍事家的戰略思維,是難能可貴的。

《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意思是說:“先發制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志。”這句話是在講述公元前597年,晉、楚兩國為再次爭奪中原霸權,在“郊”這塊地方展開了一次主力決戰。

周定王十年,即公元前597年6月,楚莊王與令尹孫叔敖率大軍攻打鄭國。晉中軍元帥荀林父率領晉軍前去援救鄭國,到了河水時,荀林父聽到消息稱鄭國已經投降了楚國。

荀林父覺得再去援救鄭國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于是他下令晉軍停止前進,準備返回晉地。楚莊王認為晉軍這個舉動是十分不明智的,屬于號令不遵,他馬上命令楚將孫叔敖率楚軍北上消滅這支晉軍。

兩軍見面后,孫叔敖假裝和晉軍求和,等麻痹了晉軍后,孫叔敖指揮楚軍先發制人,向晉軍猛沖過去。來勢兇猛的楚軍迫近時,晉主將荀林父驚惶失措,來不及預防,晉軍全線潰退,最后,部分晉軍渡河逃遁。楚軍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

中軍 古代軍隊編制的稱謂。古軍制分上軍、中軍、下軍,以中軍為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上軍為大部隊探路;中軍就是主力大部隊。下軍,負責糧草等輜重,并為大部隊提供后衛。另外還有左軍和右軍,它們保護大部隊的兩翼,并策應大部隊的行動。

類似討論用兵之道的內容,《軍志》中有很多,如:“先人有奪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意思是說:“先發制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志;后發制人,要等待敵人士氣的衰竭。”再看:

“止則為營,行則為陣。”意思是說:軍隊在夜晚停止行進時要扎營,行進時要隨時能轉換為戰陣。再看:“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大意是:戰場上雖然旌旗紛紛,人馬紜紜,但是統兵的將領卻要把紊亂無序的部隊,部署得井井有條,混沌相連,看不出疏漏和空隙,布列得圓滿而無疏缺。

《太平御覽》宋代一部著名的類書,為北宋李昉、徐鉉等學者奉敕編撰,編撰于977年3月,成書于983年10月。《太平御覽》初名為《太平總類》。書成之后,宋太宗閱讀后,又更名為《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

后來宋代的類書《太平御覽·兵部四·將帥》引《軍志》一段話:

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要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群心結,攻敵疾則詐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以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也。

這段話將戰爭與軍事行動有關的“三要”即保密、團結、速戰速決等重大問題,論述得清晰透徹,言簡而意賅。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后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原為隋將,后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后謚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但多亡佚。

“將謀欲密”指的是統兵將帥要有極強的保密觀念,在制訂作戰計劃,進行軍事部署時要嚴格保密,不可泄露軍機。

做到這一點,就能將內奸和外來間諜的耳目閉塞。如果將帥的謀劃泄露,則軍隊就會失去戰斗力。倘若一方的間諜窺探了另一方的內情,就不可避免造成禍患。如果敵人用財物的賄賂成功,就會有內奸匯集,作戰就會必然失敗。

“士眾欲一”指的是統兵將帥要采取各種舉措,使部隊上下團結一心,一致對敵,這樣就能令行禁止,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否則作戰就必然失敗。

“攻敵要疾”指的是統兵將帥在指揮部隊作戰時,軍令要威嚴如山,行動要疾雷不及掩耳,這樣就能使敵人主帥的奸計詭詐來不及實施,敵軍的作戰行動無法展開,否則作戰就必然失敗。

《軍志》的精辟理論,影響深遠,多數被后世的統兵將帥所吸納,如公元621年,唐將李靖就以“攻敵欲疾”之策降服了蕭銑。

《軍政》中也有這樣的精辟之論,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又曰:“強而避之。”大意是說:“見到條件可以就進攻敵人,知道條件困難就退卻。”又說:“敵人強大就避開他。”

所謂“見可而進”,指的是統兵將領在指揮軍隊進行作戰時,經過對敵我雙方軍事諸條件的分析對比后,能夠得出我優敵劣或我強敵弱的結論,就可以果斷地做出對敵發起進攻的決定,借以奪取戰爭的勝利。

“知難而退”和“強而避之”,是同一個含義的不同說法,指的是統兵將帥在指揮軍隊進行作戰時,經過對敵我雙方軍事諸條件的分析對比后,得出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或敵優我劣的結論,就要明智地做出“知難而退”、“強而避之”的決定。

《軍志》和《軍政》已脫出對戰爭和軍事活動的簡單記述,是對戰爭和其他軍事活動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戰爭和軍事活動中的某些規律,反映了對戰爭與軍事其他諸方面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已具有兵學研究的特點,并被《孫子兵法》等兵書及其他典籍所征引。

《軍志》和《軍政》的某些內容在《左傳》、《孫子兵法》以及《太平御覽》、杜佑的《通典》等書中都有記載,這些記載證明了《軍志》和《軍政》的存在及其價值所在。它們為春秋戰國時期兵書著述,即軍事文化的第一次發展高潮奠定了基礎。

閱讀鏈接

晉楚爭霸,晉文公下令晉軍“退避三舍”是有原因的。晉文公在沒有成為晉國國君前,名叫重耳,是晉獻公的一個兒子。晉獻公欲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將原來的太子申生給殺了。重耳逃難到了楚國。

楚成王以國君之禮迎接重耳,待他如上賓。重耳也對楚成王十分尊敬。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那我一定努力跟貴國交好,讓咱們兩國的百姓過上太平日子。但是萬一兩國發生戰爭,那么在兩軍相遇時,為了報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古時候行軍,每三十里叫作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讓九十里的意思。日后,晉楚兩國發生了戰爭,晉文公踐行了自己的諾言,退讓楚軍“三舍”之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江市| 平和县| 江陵县| 哈巴河县| 库车县| 岑巩县| 柳河县| 壤塘县| 柳林县| 荥经县| 神木县| 介休市| 崇明县| 衡山县| 东辽县| 西乌珠穆沁旗| 柳林县| 盐亭县| 永定县| 济宁市| 廊坊市| 西昌市| 丰镇市| 罗平县| 乳源| 辉南县| 石河子市| 枣强县| 防城港市| 井冈山市| 大埔区| 北碚区| 平陆县| 和平区| 铜川市| 富顺县| 原阳县| 南宁市| 太湖县| 五大连池市|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