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地圖
- 張信剛
- 17150字
- 2020-12-07 15:58:02
緒論
文明的基因
“基因”這個詞現在很流行,“文明”這個詞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文明的基因”是從哪里來的?使我對整個人類文明真正有興趣并且有意識地想去了解的,是一張照片。那是我在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里拍到的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主角被人類學家親昵地稱為“露西”,是生活在距今320萬年前的類人類。從照片中可以明顯看出,她的雙足可以直立行走,前肢比后肢短。她的后人慢慢地走出了埃塞俄比亞,并且走到了全世界。按照今天部分古人類學家的看法,露西應該是我們人類共同的祖先。但她的顱容量跟現代人還有很大差別,所以科學家只能將她歸類為原始人類,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人。從已發現的化石來判斷,人和猿分化的時間大概是在750萬年前
:大約300萬年前有了非洲猿;大約200萬年前出現了會制造工具的能人;大約150萬年前出現了直立人,直立人不但會使用工具,可能還會用火。他們從非洲東部走出來,經過中東,到達亞洲(爪哇人和北京人可能都是他們的后代),也去了歐洲;距今50萬—20萬年前,留在非洲的直立人進化成智人,但智人和直立人的區別并不十分明顯。這些智人在大約20萬年前也走出了非洲,他們的部分后代被稱作尼安德特人,在中東和歐洲留下許多遺骸、工具和人為埋葬的痕跡。大約10萬年前出現的現代智人和今天的人類在解剖學上基本上是相同的,我們大家應該都是這一批現代智人的子孫。
在10萬年前,人類大致可以分為兩支:較為古老的一支是主要在中東和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另一支是從非洲散布到中東、亞洲,后來又到了歐洲的現代智人。在歐洲的現代智人消滅了尼安德特人,雖然他們曾經和尼安德特人交配混血。這兩支人類的前額、眉骨和下巴的形狀都不一樣,顯示了他們進化過程的不同。
大約4萬年前,地球還處于冰河期,印度尼西亞與澳大利亞、新幾內亞之間的水道還很窄狹,一部分現代智人就從印度尼西亞渡海遷移到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成為這兩個地方最早的人類。后來,由于天氣變暖,地球進入現在的間冰期,海平面上升,陸地縮小,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印度尼西亞與亞洲大陸就更加隔絕了,因此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現代智人在幾萬年的時間里和其他地區的現代智人沒有交往。這導致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歐亞大陸走上極為不同的發展軌跡。
大約2萬年前,人類用皮毛御寒的能力逐漸提高,一部分現代智人就慢慢從亞洲東部遷移到西伯利亞居住。在1.5萬年前,當冰川還沒消退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渡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這些人就是今天北美洲和南美洲原住民的先祖。從考古學證據來看,人類從白令海峽進入美洲之后不到1000年,就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平均每年向南移動大約15千米。從人類學角度看,美洲的原住民和今天亞洲東北部的居民十分相似,現在的DNA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既然現代智人來自同一群祖先,那么人和其他動物有什么分別,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這是哲學家要探討的問題,我說不清楚。作為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我只能羅列以下四點:第一,人有比其他動物更復雜和精細的喉部結構,有用聲音交流信息的能力,這就形成了語言;第二,人有懊悔、羨慕、思想等感情,這些感情的深度和廣度是其他動物所不能及的;第三,人能用自己的理性根據一定的法則來理解事物,除了感性地看到一定的事物以外,還能理性地推斷一定的事物;第四,人會集群而居,社會組織力量和復雜度要比其他動物高得多。另外,人的眼睛有白眼球,而猴子、猩猩就沒有。因為有白眼球和黑眼珠(或藍眼珠、綠眼珠等)的對照,人就可以“眉目傳情”,可以“怒目而視”,也可以“斜眼看人”——內心的想法、感情都會透過眼睛傳達給別人。動物中只有人會拋媚眼,狗和猴子再聰明、再善解人意,也不會拋媚眼。
開始寫人類文明史或開始討論文明的都是農業社會出身的人,因此,文明的開始可以定義為人類開始有意識地種植植物作為食物。那么,首先生產食物的地區應該就是文明的起源地。讓我們先看在地理上與歐、亞、非三洲相隔絕的美洲,它自己形成了一個單獨的生態系統。中美洲地區最早有生產和儲存食物的證據,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和豆類。后來,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也出現了食物生產,主要作物是豆類和馬鈴薯。再看歐、亞、非三洲。這三大洲上有4個原始的食物生產區,各有自己的特別作物,這些作物當然和當地原有的野生植物有關。非洲西部很早就有了農業活動,最早種植紅薯。亞洲西部是人類最早出現農業生產的地區,有種植業,也有畜牧業。在這里首先被種植的小麥和大麥后來逐漸傳到了歐洲、北非、南亞和東亞。印度恒河流域很早就有了獨立的農業活動,但我們現在不知道它的原始作物主要是什么。稻米的原產地是中國,東南亞(湄公河流域)也是稻米的較早產區和主產地,大約8000年前就開始種植稻米了。中國黃河流域的農業是自生的,主要種植小米,小麥則是后來從中東傳過來的。
農業活動不單是種植作物,一開始就包括了畜牧業。人類與最好的朋友——狗共同生活的歷史至少已有12000年。在動物之中,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不是為了食用而馴化的動物之一。綿羊和山羊是在西南亞首先被馴化,大約有10000年的歷史。豬大約是10000年前在中國被馴化的。豬對中國人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家”這個字的構成就是屋頂下面一頭豬,而“家”對古代中國來說是最主要的社會單位和力量來源。牛、水牛、馬、驢也值得一提。牛大概是8000年前在中亞被馴化的,水牛則是于6000年前在中國被馴化,馬是6000年前在烏克蘭北部的草原被馴化的。人類一開始馴化馬是為了食用,后來用其來負重或拉車,最后發現它還能騎,并且脖頸很長、看得很遠,可以識途,十分聰明靈敏,所以就將它作為運輸和作戰的工具了。馬被馴化后,人類才有了游牧這種生活方式,進而才有游牧民族。驢雖然看上去體型較小,但對人類還是很有價值的,它是6000年前在埃及首先被馴化的。公驢和母馬交配可以生出騾子。駱駝有兩種——中亞的雙峰駱駝和阿拉伯的單峰駱駝,但兩者之間不能交配繁殖。
人和動物有了不解之緣后,當然有很多好處,但也會給我們帶來致命的“禮物”。人其實本身是帶有病菌的,動物也是。天花、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這些病都是由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導致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就是在家禽身上被發現的。最近引起全球嚴重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應該是從人類捕獲的野生動物身上來的。
文明的發展
我們對人類早期文明的認識主要來自考古學。19世紀以來,考古學和古文字學成為歐美各國學界非常重視的學科。學者們在世界各地進行大規??脊磐诰?,發現了許多珍貴的古物,例如陶器、銅器、古代文書等。從這些古物中,考古學家推測出人類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比如希伯來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后來,歷史學家把考古學家的成果借鑒過來,將某些特定的但范圍較大的地理區域里較為固定的物質生活方式稱為“文明”(civilization),而把較為抽象的信仰和價值觀等稱為“文化”(culture)。其實,這兩個詞都是歐洲人在18世紀根據拉丁語詞根提出的新名詞:civilization源自civilis,意為城邦公民;culture源自cultura,意為耕耘。它們經常被不同的學者賦予不同的意義,也時常被視作近似詞而被互相代用。
大約距今12000年前,地球進入當今的間冰期,那時地球上的不同地區已經居住著不同的人群。隨著天氣開始變暖,可供食用的物種數量增加,人類可以向之前無法居住的寒帶移動,追捕一些習慣寒冷氣候的大型動物,如馴鹿。在那個時候,農業將興未興。也就是說,此時除南極洲以外的五大洲(如果包括大洋洲就是六大洲)上的人類似乎都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到6000年前時,中東、南亞和東亞的農業社會領先發展,澳大利亞、美洲和非洲南部則落后了許多。但到了今天,西歐各國人以及他們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后裔所建立的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經濟水平最高;東亞和東歐正在急追,但仍然相對落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洲的內陸以及亞洲內陸和東南亞的山區似乎最為落后。
19世紀中葉,正當歐洲殖民者統治世界各地,具有絕對優勢的時候,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出現了。這給了那些本來就具有種族優越感的歐洲人一個借口,認為白種人天生就優秀,而黑膚色與棕膚色的人則天生愚蠢。這些種族主義者一方面相信所有人都是由上帝創造的,滿口“愛你的鄰人”,另一方面卻又錯誤地演繹達爾文的進化論,把它轉化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相信種族和民族的“優勝劣敗”和“存優汰劣”,進而在“勝即優,敗即劣”以及“優當存,劣當汰”的宣傳之下實施種族滅絕行為。
這些觀點被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擁護者到處宣傳,以致許多受害者都認為事情本來就該如此。在近代中國,也有不少人不自覺地信服這些謬論。簡單地說,他們相信,某些人種/民族因為天生智力比較低下、比較懶惰,所以發展較為落后。但他們無法解釋的是,中國的漢族和西歐各民族的基因庫在近1000年中都沒有大的改變(倒是在4—6世紀時,雙方各自有過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基因庫因此可能有不小的改變),為什么在7—15世紀中國社會明顯領先于西歐,而在18—20世紀則是歐洲明顯領先于中國呢?且不論這個問題是否有恰當的答案。一個受種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的人,會在自己的言行中不自覺地對歐美人士禮貌十足,而面對貧窮落后國家的人民和本國的少數民族時則不免會自我感覺良好。
針對上面的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進化論的科學演繹,以及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寒冷地區的人一般個子比較高,膚色比較白;熱帶地區的人一般個子比較矮,膚色較深。從進化論基因變異的角度看,這種差別很容易解釋。
我先說膚色的“物競天擇”。大家都知道,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會使皮膚致癌。皮膚的色素能夠擋住紫外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皮膚癌的發生。在熱帶地區,膚色白的人會因為皮膚癌高發而降低存活的概率,因而也就難以繁衍;通過基因的變異,膚色深的人就容易在熱帶地區繁衍。人的膚色還和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有關。紫外線的照射有利于身體內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D對人體骨骼的強健來說很重要。在高緯度的寒帶地區,陽光照射少,紫外線不夠強,如果膚色太深就沒辦法合成所需的維生素D,因此不利于骨骼健康。這樣,在寒帶地區,膚色淺的人骨骼就會比較健康,也更容易繁衍。因此,無論是從防皮膚癌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骨骼健康的角度來看,近赤道的人膚色都比較深,近北極圈的人膚色都會比較白。進化論解釋了這個大家都會注意到的膚色分布現象。
再談個子的高矮。任何動物,包括人,冬天時會怕身體散熱太快,夏天時會怕身體散熱太慢。要想身體散熱慢,就應該減小體表面積與身體體積之比;要想身體散熱快,就應該增加體表面積與身體體積之比。現在,設想有兩個正方塊,一個的邊長為1厘米,另一個的邊長為2厘米,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之比分別是6∶1和24∶8(也就是3∶1)。因此個子高的人散熱比較慢,在寒帶比較容易存活,即使在夏天也不要緊,因為寒帶的夏天不會太熱;個子矮的人散熱快,在熱帶比較容易存活,即使在冬天也不要緊,因為熱帶的冬天也不很冷。因此,進化論可以很清楚地解釋,為什么有些人膚色深,有些人膚色白,有些人個子高,有些人個子矮。還有,根據近年來的基因研究結果,人類現有的體型、膚色、頭發、鼻子、眼睛的差異,都可以在5萬年的時間里因為基因變異而產生。也就是說,今天所有的人類都有可能是源于5萬年前或更早之前的某一個小群體,盡管這不是必然的。
既然人類的基因和潛能都差不多,那么以種族論優劣的說法就完全站不住腳。這樣的話,又如何解釋有些地區的人在幾千年之前就已經有了輝煌璀璨的文明,有些地區的人卻在不久之前還停留在原始生活狀態呢?
先讓我們看一下世界各大洲的地圖。歐亞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塊陸地,全部都位于北半球,而且主要在溫帶。穿過歐亞大陸的軸線是東西向,在北緯40~50度,因此要從歐亞大陸的東部到西部,穿越的氣候帶差異不是太大,而且從多瑙河到大興安嶺之間還有連續不斷的大草原。再看非洲,它最寬的地方在赤道附近,貫穿它的軸線主要是南北向,穿越了不同的氣候帶。南美洲亦是如此。南美洲形狀狹長,跨越赤道,而且還有一條南北向的安第斯山脈把它割裂成三大區:一個是太平洋區,一個是大西洋區,還有一個就是以熱帶森林為主的亞馬孫河流域。因此,單從地形來看就可以知道,在亞洲和歐洲,人畜的往來和貨物的運輸比較容易,因此文明容易傳播,文化容易交流,而這些在非洲和南美洲則是相當困難的。
文明的首要條件是農業。農業的開始需要有適當的本地物種,這些物種要能夠在人的培養之下生長,還要適應季節的變更,且成熟期不能太長。早期人類不可能等候若干年之后才會結果實的植物,因為他們需要盡快獲取余糧來維持生命。小麥、大麥、小米和稻米都是一年一熟甚至一年兩熟,所以才會被人類選為農作物。當然,沒有野麥就沒有家麥,沒有野稻也就不可能有供人種植的稻米種子。非洲和南美洲就沒有野麥,因而也沒有小麥;歐洲和東亞本來也沒有小麥,但因為陸上可以通行,西亞的小麥就傳到了歐洲、南亞和東亞。所以,非洲和南美洲的文明發展先天不足。
推動文明發展最為直接的條件是可以被馴化的、能馱重和耕田的大型牲畜。前面已經說過,牛、馬、驢、駱駝這些大型的哺乳動物都是在亞洲被馴化的。一旦有了被馴化的動物,并且可以讓它們快速繁殖,這些牲畜就可以幫著種田,可以載人和運貨,當然還可以給人類提供肉食。這些條件在非洲都不存在:非洲有的斑馬和犀牛都無法被馴化,獅子、老虎更是不必談。美洲和澳大利亞也沒有可以馴化的大型動物。有人說,美洲和澳大利亞的原住民為什么守著肥沃的土地卻不發展農業,而歐洲人去了才一兩百年,美國和澳大利亞就成了世界兩大谷倉和最重要的棉花、羊毛產地?答案很簡單,因為歐洲人是在工業革命之后,即有了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和機械設備之后才過去的。前面提到,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原住民都是4萬年前從印度尼西亞渡海過去的,之后海平面升高,水道變寬,直到18世紀英國人到達那里之前,他們都沒有與其他人類深入交往的機會,只有袋鼠為伴。面對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既有的地理條件(高山、沙漠、海濱),生態環境和物種分布,這些原住民只能在這些限制下繁衍,沒有其他辦法,所以他們沒有發展農業。美國最大的農業州是加利福尼亞州,可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原住民沒有適當的作物種子,就算有種子也沒有水去灌溉農田,因為加利福尼亞州是個干燥無雨的地方,現在當地的用水是從1500千米之外的落基山脈用運河引過去的。
總而言之:一萬年前,幾大洲的人類都還沒有進入文明狀態,所以大家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地方發展得很快、很好,有的似乎還在原地踏步。這不能全怪后者文明落后,至少不能簡單地歸因于那里的人們能力弱,畢竟大家腳下的路并不一樣,有的筆直而平坦,有的則是崎嶇難行,因此文明就有了不同的發展。
文明的板塊
因為不同地區的人們面對的自然環境不同,不同的文明板塊就出現了。
第一個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西亞的兩河流域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令我們今天仍頗為驚嘆的成就,比如4000年前鑄造的銅像、數學上的求立方根、天文學上的黃道十二宮(由此發明了12進位制,一年有12個月,一天有24小時,一小時有60分鐘)等。其實,任何地方的文化都不是全部由自身創造出來的,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借用十分重要。澳大利亞在4萬多年里都沒有機會和別的地區往來,結果那里的人一直停留在打獵和采食階段。
蘇美爾人于約4500年前制作的一幅皇家旗幟現在被大英博物館保存。大約3800年前明文頒布的《漢穆拉比法典》內容相當詳細,其中提出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用者自付”,比如做買賣時,不像現代賣家還提供售后服務,當時一旦買了東西,賣方就不管后面的事情了。法典中提出的另一個原則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后來的猶太法典就承襲了這個原則。猶太人和比他們早出現的古巴比倫人,以及比他們遲出現的亞述人都說同一種閃米特語言。猶太人最早出現的迦南地,就是今天敘利亞之南的巴勒斯坦,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和宗教思想就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
第二個是尼羅河流域文明。埃及不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其文明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傳過去的,但埃及把這外來的文明發展得非常昌盛。這多虧了尼羅河。尼羅河三角洲每年被上游沖下來的泥土沖積一次,所以土壤非常肥沃。尼羅河上游有幾個瀑布,導致尼羅河的上游和下游之間無法航行,因而分為兩個地理和文明區:上游人口稀少,下游富庶豐裕。埃及一向受尼羅河影響:埃及98%的人口住在尼羅河沿岸只占國土面積5%的土地上,而另外2%的人住在占國土面積95%的沙漠地區。所以,埃及是高度集權的文明,尼羅河就是它的生命線。尼羅河上游物產不豐厚,多數時間埃及都被下游的人左右。
第三個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今天的印度人并不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直接繼承人,雖然他們在血統上可能有一部分關系,但在文化上并無關系。印度河流域指的就是旁遮普(意為五條河流域地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遺跡是英國人在一戰前后發現的。他們挖掘出幾個古代城市遺跡:摩亨佐·達羅在約4600年前就有浴室、下水道和暖水器,此地還出土了一個舞女的塑像和群葬的遺址;哈拉巴有整齊的街道,出土過一個男性的上身塑像,他應該是黑膚色的印度原住民,而不是今天印度河流域居民的祖先。不知出于什么緣故,這個文明后來消失了。約35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時候,并沒有遇到擁有高度文明的當地人的抵抗。所以,3000多年來的印度人并不知道印度河流域有過這樣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印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兩地都出土了圓柱形的滾動印章,因此它們之間一定有來往和交流。
第四個是黃河流域的文明。現在已經知道的這個文明的產物有約5000年前的絲綢、約3500年前的非常精致的青銅器,以及約2000年前的馬車。馬車應該不是中國獨立發明的,因為約4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就有安裝了輪子和輪輻的戰車。2000多年之后,周武王也使用馬拉戰車,這應該不是巧合。馬大概是6000年前在今烏克蘭一帶被馴化的,周朝的輪輻也可能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國文化也并非都是自己創造的。馬王堆古墓里發現的約2100年前的絲制旗幟已經非常細致和華麗了。很有意思的是,穿著和書寫用的絲先被發明,幾千年后較簡單但更重要的紙才被發明。
古印度文明很早就已經存在,但后來離奇地消失了。3000多年前從阿富汗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和印度原住民融合后創造了(西方人所謂的)印度教文明。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看,今天印度北部和西部的人平均而言膚色淺一點兒,個子高一點兒,鼻子尖一點兒;南部人平均而言膚色深一點兒,個子矮一點兒,鼻子扁一點兒。也就是說,雅利安人進入印度3000多年之后,由于地理位置,印度南方人和雅利安人的混血程度依然比較低。今日印度的主要語言和歐洲各地以及伊朗的語言是同源的,都屬于印歐語系。古印度文明的創造者說的是什么語言,我們現在仍然不清楚。今天的印度有22種官方語言和14種法定文字,由此可見當今的印度文明是幾種文明并存的結果,但主要的是印度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有幾個繼承者。第一個是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所建的迦南文明。第二個是在今天土耳其的東部和中部所建的赫梯文明。赫梯文明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達到頗高的水平,但今天的土耳其人并不是赫梯人的后代。第三個是由克里特島上發展出來的米諾斯文明,它受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但也受到埃及文明影響。島上發現了許多很精致的陶器、栩栩如生的巖畫,還有一種因為現存遺跡不多,還沒有被破解的古老文字。迦南文明和米諾斯文明融合后產生了地中海文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明都屬于地中海文明(當然還有從地中海東岸遷移到北非迦太基的腓尼基文明)。地中海文明和迦南文明有兩個共同繼承者,分別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此外,斯拉夫人在1000年左右接受了希臘東正教之后所創造的俄羅斯(以及烏克蘭、塞爾維亞等)東正教文明也是這兩個文明的繼承者。
文明的互動
中國在多個世紀里對外往來的主要通道是絲綢之路。這個名字是19世紀德國一位地理學家起的,非常恰當??偫▉碚f,絲綢之路有北路、中路、南路。在蒙古高原之北和西伯利亞針葉樹森林之南的中間地帶有一片從匈牙利直達大興安嶺的歐亞大草原,這就是草原絲綢之路。歷史上,有月氏、斯基泰人從歐洲經過這條通道來到東亞,匈奴人、突厥人還有后來的蒙古人又經過這條通道從東亞到達西方。這些人口的移動是文明之間互動的最為明顯的例子。在中國南方,從四川、云南南下緬甸,可以出海到印度洋,再轉往波斯灣或也門,最后到達地中海東岸;也可以從廣州出海,沿越南海岸繞過馬來半島進入印度洋,再轉去地中海。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脊虐l現證明,埃及的貨品在秦漢之交就已經從海上來到了廣州。提起絲綢之路,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張騫、法顯、玄奘等人去中亞時所走過的——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和沙漠,越過高山,由綠洲所串起來的綠洲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發固然以絲綢貿易為初始驅動力,但它實質上促進了不同地區的交流,展現了文明之間的互動。除了絲綢和其他物質的交換,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流其實對后世的影響更深遠。別的不說,單是佛教傳入中國就已經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2006年春,我在巴黎索邦大學休一個月的學術假,主要研究歐洲中古史。有一天清早,我在校區附近散步,看見一個以前沒注意到的教堂。它門口那用法語與阿拉伯語所寫的銅牌和告示說明,這座教堂屬于敘利亞禮儀天主教會,做彌撒用的是古敘利亞語,輔以阿拉伯語。敘利亞禮儀天主教會與(獨立于羅馬教皇的)敘利亞東方正教不同,但也有別于由教皇直接任命主教的拉丁系天主教會。它在18世紀和羅馬天主教教廷簽訂了合并協議,承認自己是天主教的一部分,也承認羅馬教皇的領袖地位,但條件是可以選舉自己的主教,并且保持原有的獨特禮儀。基督教最早的教會并不在羅馬,而是在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和埃及等地。這些地方的教會各有各的傳統、教儀與信眾,沒有誰從屬于誰的問題。后來,羅馬帝國定基督教為國教,才有了誰是正統的問題。經過幾百年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基督教出現兩大支派:一個是由羅馬教區的主教所統領的拉丁教會(一般被稱為“羅馬天主教”),奉行拉丁禮儀和規章;另一個是由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為統領的希臘正教,奉行希臘禮儀與規章。在這兩大支派之外,還有幾個較大的支派(埃及、亞美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的教會)和許多小支派。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在沒有皇帝的混亂中,拉丁教會成為西歐社會的穩定力量,與使用希臘語并且受制于東羅馬帝國(又被稱為“拜占庭帝國”)皇帝的希臘教會漸行漸遠。7世紀,東羅馬帝國的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幾省被穆斯林占領,這些地方的基督教會雖然受到伊斯蘭法律的保護,但和東羅馬帝國的聯系大為減弱。11世紀,拉丁教會和希臘正教正式決裂,互相判處對方要受“絕罰”,但一些小支派仍然保持中立。十字軍占領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時,當地不少基督教派愿意和拉丁教會合并,但因為語言、禮儀、法規等問題,沒有具體的結果。16世紀,奧斯曼帝國滅了東羅馬帝國,控制了早已伊斯蘭化的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和伊拉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區別對待不同的基督教會:與拉丁教會親近的受到打壓,與希臘正教親近的則較為好過些。但一個多世紀后,拉丁教會的力量因為歐洲的興起而增強,希臘正教因為奧斯曼帝國式微反而更加自主。18世紀,西歐在中東的力量越來越強。在這個背景下,敘利亞東正教一位剛上任的宗主教忽然宣布自己皈依羅馬天主教,引起了敘利亞教會的分裂。他自己帶領部分追隨者遷往黎巴嫩,設立新的總部,隨即與羅馬教廷簽訂協議,把他領導的教會與羅馬天主教合并,但保留了敘利亞語和原有的東方禮儀。
中亞的突厥裔穆斯林從11世紀起就經常南下到印度的德里搶掠,后來還在那里建立了據點。自12世紀末,印度北部逐漸被穆斯林占領和統治。這個時期,由中亞南下的穆斯林除了在德里建立了鞏固政權之外,還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的某些地區建立了地方政權。12—15世紀,印度北部和中部由穆斯林統治的地區被稱為德里蘇丹國。德里蘇丹國統治的人口其實大半是印度教教徒,而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同時還存在著由許多信奉印度教的王公所統治的大大小小的公國。這些伊斯蘭政權和印度教政權的領土犬牙交錯,統治者也經常合縱連橫,相互兼并。政治與軍事的聯盟關系并不完全以宗教信仰劃線??缱诮痰穆撁艘约败姽俸臀娜讼群笮е矣谟《冉掏豕鸵了固m蘇丹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今天印度(或者全世界)最優雅美觀的建筑物之一是在新德里南部的古特伯高塔,它是伊斯蘭統治者為了紀念消滅德里印度教政權而建,于1193年起建,費時100多年才完成的。該塔高73米,有五層陽臺,塔身的橫斷面是圓形的蓮花瓣,下粗上細,用不同色彩的石料裝飾。我去參觀的時候,導游是一個充滿宗教激情的印度教教徒。他特別給我建議了幾個好的拍照角度,并且指出整個塔身的切面是蓮花形狀,而蓮花是印度教(和佛教)的標記。他認為,當時替征服者設計和建筑這個高塔的工匠應該是和他一樣忠誠的印度教教徒。在高塔的底部有一處說明,古特伯高塔的塔基所用的石材來自德里幾座被拆毀了的印度教廟宇。
就在差不多同一個時代(12—15世紀),今天被稱為土耳其的地方分別由不同的伊斯蘭政權和希臘正教政權統治。前者以塞爾柱突厥人為主,被稱為塞爾柱魯姆蘇丹國;后者主要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后各地興起的希臘人政權,其中最大的是今土耳其東北部的特拉布宗王國。我去過特拉布宗,還參觀了仍然矗立在那里的晚期拜占庭建筑精品——圣索非亞(意為“圣智”)教堂(和伊斯坦布爾的早期拜占庭經典建筑同名)。這座教堂建于14世紀,當時塞爾柱人已經包圍了特拉布宗王國并且正在蠶食它。教堂的部分石雕有明顯的塞爾柱突厥人的伊斯蘭風格,制作這些石雕的匠人有可能是受雇于希臘業主的塞爾柱突厥人。
從印度和土耳其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文明之間的借鑒是雙向的。整體強大的文明可以借鑒正在式微的文明;衰落的文明則一般都會向強盛的文明學習,還可以從文明強盛的地區聘請對自己有用的專才。
我在湄公河流域旅行時曾拍過一張照片,是吳哥窟廢墟中一面不太為人注意的墻上的浮雕。通過浮雕中拿著武器的士兵頭上的發髻和飾物,可以判斷他們應該是南宋(或是仍然未改制服的元朝初年的南方)士兵。吳哥窟是柬埔寨真臘王國時代的蘇利耶跋摩二世下令修建的王家陵墓,用時30多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紀念建筑,先是供奉印度教神,后來被改作佛教寺廟。中國史書上提到,元初周達觀駐節真臘一年后回國寫了《真臘風土記》,但當時他所帶的士兵是什么打扮我不確定。無論如何,12—13世紀來自中國的士兵出現在深受印度宗教影響的真臘王國王家祭祀建筑群的浮雕中,這的確是文明互動的一個表現。
下面的文明互動就實在多了,但史書中沒有記載。我在老撾首都萬象的大街上溜達時,見到一家名叫“遼寧餃子館”的餐館,走進去嘮了幾句嗑,最后還從我的遼寧老鄉那里“蹭”了一頓飯。
世界上早期的書寫方法都很麻煩,字母的發明和使用是一項重大的改進。大約3000年前,腓尼基人發明了字母,只有22個輔音,沒有元音。這對于只有3個元音,而且變化有規則可循的閃米特語言來說,不是一個大問題,比如今天阿拉伯語的報刊上也不標注元音。腓尼基字母傳播得很廣,說阿拉美語的巴比倫人所使用的阿拉美字母就是在其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打敗了巴比倫人,成了中東的新霸主,但阿拉美語仍舊是中東地區的通用語言。巴比倫人曾經把幾萬名猶太人遷移到巴比倫,這就是猶太歷史上的“巴比倫之囚”。波斯滅了巴比倫之后,又把猶太人放回去。在這之后的好幾個世紀里,猶太人繼續說阿拉美語——這也是耶穌使用的語言。耶穌受難后,最早的基督徒出現在今敘利亞和土耳其。后來,敘利亞的基督徒用敘利亞文翻譯了希臘文本的《圣經》。于是,2世紀時,敘利亞人通過宗教文書和猶太人、巴比倫人、腓尼基人聯系起來。敘利亞文流行后,中東地區的基督教、摩尼教(又稱明教)和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教徒都用敘利亞文書寫他們的文書,彼此之間的寫法只有少許差別。由于景教被正統基督教迫害,被迫離開敘利亞,它的信徒輾轉到了波斯和今烏茲別克斯坦,勸化了很多本來信仰祆教(瑣羅亞斯德教,俗稱拜火教)的粟特人。粟特人在4—10世紀是絲綢之路上最為活躍的商人群體。唐代所謂的胡人主要就是指粟特人,中國歷史上最為人所知的粟特人是出生于遼東的安祿山。
20世紀初,人們在敦煌附近的一個長城烽燧下發現了7封信札。據研究結論,這些信札是住在甘肅的粟特商人的家書,時間在4世紀初,不知什么緣故沒有被投遞出去,因而被遺留在烽燧下長達1700年。它們是現存的最古老的粟特文書。這些信札清楚地反映了當時粟特商人在中國做生意的情況。還有一封信是一個被丈夫遺棄的粟特婦女寫的個人凄慘經歷。這批信札以及許多現存的粟特文書都是用粟特字母拼寫的粟特語,它是東伊朗語的一種,粟特字母是經過改造的敘利亞字母。由于粟特人在很多地區做生意,他們就把自己的宗教傳給了一些當地人,特別是屬于突厥語系統的回鶻人——這個時期的回鶻人有的信佛教,有的信摩尼教,還有不少人信景教?;佞X人受到了突厥人和粟特人的雙重影響,所以回鶻文是將粟特字母加以改造,然后把每個字母旋轉90度,豎著成行書寫。后來,成吉思汗命令一位維吾爾學者為蒙古造字,這位學者就把回鶻字母又改造成了豎著寫的蒙古字母,這就是至今仍然為中國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
主要在波斯的伊兒汗國汗王阿魯渾曾于1289年用蒙古文給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寫了一封信,內容是說:我想打埃及,如果你們想要耶路撒冷,不如和我們一起出兵;你拿下耶路撒冷,戰利品我們平分。這封信上還蓋著忽必烈汗所賜的伊兒汗國的國璽,上面用篆書刻有“輔國安民之寶”六個漢字。阿魯渾找了一個常駐波斯的熱那亞商人給他送信,但是當這封信被送到巴黎的時候,法國人已經不想去攻打耶路撒冷了,就回信婉拒了這個建議。這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熱那亞商人又用了很長的時間把法國人的回信帶到伊兒汗國,哪知阿魯渾已經死了。但他所寫的那封信成了歐亞外交文件中的珍品,現在被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
總結而言,腓尼基字母向西北傳到了希臘:希臘語屬于印歐語系,元音的用法很復雜,腓尼基字母沒有元音,希臘字母則兼有元音和輔音。希臘字母的第一個是元音α(alpha),第二個是輔音β(beta),整套字母就叫作alphabet,是頭兩個字母的結合。希臘字母向西北傳播,形成了拉丁字母;10世紀,希臘字母向北傳到了斯拉夫民族所在的地區,形成了西里爾字母,所有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民族(如塞爾維亞)和后來受到俄羅斯文化影響的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和蒙古)都用西里爾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腓尼基字母向南傳,形成了希伯來字母,再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亞,形成了今天仍然被使用的阿姆哈拉字母(阿姆哈拉語也屬于閃米特語族)。腓尼基字母向東傳到了巴比倫,形成了阿拉美字母;阿拉美字母向西南傳到阿拉伯半島,先形成了那伯泰恩字母,后來經過改變形成了今天的阿拉伯字母。阿拉美字母往西北傳播,就形成了剛才提到的敘利亞文(包括摩尼教的字母和景教的字母),接著就是粟特字母。把粟特字母稍加改變就成了回鶻字母,從橫寫變成豎寫就成了回鶻文。后來,蒙古字母在回鶻字母的基礎上產生,滿文字母則是在蒙古字母的基礎上產生。順便加一句,南亞和東南亞的多種文字都源于印度的梵文,用彎曲的婆羅米字母書寫。婆羅米字母并不是直接從腓尼基字母的形狀演變而來的,但由于雅利安人早期和中東的聯系,字母這個概念應該是從腓尼基字母引入的,字母的形狀和發音則是印度的產物。
全世界不同文字的書寫系統十分龐雜,但仍然有脈絡可尋。要說明文明之間的互動性以及文明之間的聯系,沒有比這個更合適的事例了。
文明的困境
文明發展到了今天,有很多問題出現。首先是水資源的問題,很多地方水資源不夠。以人口計算,中國是非常缺水的。然而,加拿大和俄羅斯這兩個位于北半球寒帶的國家卻不缺水。北美洲的五大湖區是全世界最大的淡水系統,貝加爾湖則是全世界最深且儲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其次是森林資源問題:有一些森林被改為耕地,有一些被改為住宅用地,還有一些則被打造成了高爾夫球場。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森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有不少森林資源。最后,和森林資源密不可分的當然是碳排放和化石能源的問題,這是引發國際爭端的一個重要因素。利用石油或者其他碳氫化合物作為燃料,就會產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會帶來地球的暖化。這不只是某一個文明面臨的困境,而是全人類甚至是全世界生物界面臨的困境。中國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雖然人均碳排放量還不算大,但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已經很大了。如果由于溫室效應,氣溫升高4~6攝氏度,會導致全球的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許多地方就會被海水淹沒,許多河流就會產生海水倒灌的現象,進而威脅良田耕種。屆時,就算食物和住房的問題可以解決,細菌和病毒也會大肆傳播,人類文明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統治方法。古埃及以及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農業文明的基本統治方法是當政者專權,就是什么事都是當政者“說了算”。工業革命以來,許多近現代政府扮演的角色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比如被限定在依法收稅和開支、處理外交和國防事務等方面?,F代人的公民意識增強了,彼此之間的聯系方法改善了,在社會生活中,除了政府部門外,還出現了非政府組織,比如紅十字會以及紅新月會。有一些不只是非政府組織,還經常是反對政府的,比如,綠色和平組織和國際特赦組織就經常對某些國家的政府提出抗議。非政府組織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作為政府,怎樣處理好稅收、征地、公共設施建設、環保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一直沒有一個令人真正滿意的制度或辦法。在認識和利用自然方面,人類已經比幾百年前高明了許多倍。在處理人和人之間的矛盾方面,盡管現在教育普及,交通十分便捷,但沒有任何一個現有的政治制度能夠勝任。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聯合國大會的一國一票制度是從一戰后建立的國際聯盟那里借鑒過來的,是標準的民族國家的世界構建模式,這在古代是沒有的。民族國家明確規定了每個國家的法律行政邊境。然而,今天的人類面臨海盜、難民、流行病、氣候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可能在民族國家的框架下得到解決,更不是單靠在聯合國的投票便能徹底改善的。這樣的問題在許多國家蔓延,難以處理且不能回避。因此,民族國家的概念在今天受到沖擊,但又沒有更好的組織形式可以取而代之。一戰以后,奧斯曼帝國解體,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其中就包括用民族自決來解決上述難題。比如,阿拉伯人就可以創造一個阿拉伯國家,由自己管理。但是,國家之間的邊境劃分好以后,每一個國家內部存在許多民族跨境的情況,特別是在非洲??棵褡遄詻Q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像不太合理。威爾遜肯定想不到,我這個不需要民族自決的人,在他去世近100年后還在思考這些問題。
上文所說的文明的發展似乎假設了人類文明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和目標,朝著它走便是進步,否則就是落后。但事實上,人類文明并不存在這樣的前提或者共識。在每個人的心底,哪種生活更快樂呢?或者說,進步到底是什么意思?這才是整個人類文明所要解決的問題。要探討人類文明的走向,以下三個問題是無法回避的。
第一,每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人活在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么?這不僅是宗教的起源問題,也是每一個具備思考能力的人必然會想到的。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什么,怎樣才算是滿足和幸福?個人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而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又必然會影響個人的思考。因此,我們絕不能說宗教、哲學、倫理等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假如人類社會目前的狀態是文明發展中的一站,社會應該做出哪些改變才能夠使大多數人感到更加滿足、更加幸福?人所處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人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的相互關系、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人類和自然界的互動關系。在這種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中,個人如何才能使社會逐步趨向自己心中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而不是與之背道而馳?
第三,社會應該由什么樣的人、用怎樣的方式管理,才能把個人心中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最大化?
這些問題未必一定會陷人類文明于困境,卻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困惑。
文明的展望
以上問題我不敢回答,我也不認為現在的社會會有很多人真正關心這些比較抽象的問題。所以,本章最后,讓我們用宏觀而又客觀的眼光看看現實世界。
首先,信息技術會給文明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沖擊。計算機給予人的信息量和速度,以及它所帶來的人類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變化,大家都已經目睹,但這還只是開端。其實,計算機的運作程序需要一種簡單而實用的邏輯。為了適應計算機的運作,越來越多的人會把計算機的思維方式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產生的社會效果可能會非常深遠。它具體會產生什么樣的變革性影響,今天我們還沒有辦法預見。其次,生物技術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有人說,人將來可以活到200歲,你相信嗎?這里涉及轉基因食品問題、干細胞問題,還有醫療資源分配問題,這些自然會影響人的倫理觀。最后,太空技術可以為人類提供很多新信息、新材料和新的能源開采方法。新材料的合成可以在太空中進行,無重力、無污染狀態下的分子結晶可以產生許多新材料。人類從地球之外還可能獲得新能源,比如,把太陽能在太空中聚集之后,用一種特別的微波定向發射回地球某處,經過轉化后就可以成為可用能源,這將會是一種幾乎用之不盡的能源。
科技的力量對于文明的沖擊是巨大的。但要看到,在工業化進程中,特別是在當今的新興經濟體中,環境污染問題也十分嚴重,令人憂心??諝?、水質和土壤的污染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治理得好的。大眾對于空氣和水質的污染比較關注,其實土壤污染更可怕——空氣和水還能流動和更新,土壤卻無法在短期內更換,也無法簡單地去除已經受到的污染。土壤的污染會嚴重損害人體健康,會對農業造成沉重的打擊。在這里,我想講一個歷史故事。以前,羅馬和北非的迦太基打仗,羅馬戰勝之后,就把鹽撒到了迦太基的土地上,目的是讓那里不產糧食,迦太基果真從那以后就無法再興兵威脅羅馬了。這樣的故事在現代工業社會仍在重復著,那些不遵守環保法律的工業企業正在這么做,不同的是,它們影響的土地面積比羅馬人要大得多。
語言、娛樂、傳媒對于未來世界的文化發展方向以及對于各個文明系統的往來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天以及可預見的將來,英語肯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由于最近300年來,先后兩個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的人民都說英語,在今天的世界,外交、商業和科技等領域都以英語為通用語。在傳媒和娛樂界,英語也是最受歡迎的語言,這就更凸顯了英語的重要性。在1980年,也就是蘇聯解體之前大約10年,我曾到匈牙利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聽見民主德國和波蘭的科學家彼此用英語交流,很有一葉知秋的感覺:在蘇聯主導下的東歐,俄語都不是英語的對手,何況在全世界呢?我非常喜愛我的母語——漢語,也十分高興地看到漢語逐漸在國際上受到重視。但是,我不認為漢語在可預見的將來能夠成為與英語并列的世界通用語。
對人類文明發展很重要的當然還有地球上的人口。過去幾十年里,大家所注意的人口爆炸式增長已經放緩。生活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使全球老年人口總數急劇上升,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改變則使較富裕社會的年輕人少生或是不生子女。未來國家間的競爭將不只是針對資源和市場——能夠吸引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前往移民的國家將會在21世紀享受“人口紅利”。
與老齡化幾乎同時出現的是高度的自動化以及最近特別受關注的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這自然會引起社會的改變,也會帶來社會倫理觀以及人際關系的轉變。但在本章中,我們要談的是在人工智能被大量使用之前就已出現的文明困境。
現在,我們通過綜合國力的比較看看分屬不同文明體系的幾個重要國家和地區。從世界的全局看:19世紀,跨大西洋的貿易最為重要;20世紀,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貿易差不多同等重要;21世紀,跨太平洋的貿易將會遠超跨大西洋的貿易。世界經濟重心向太平洋兩岸逐漸轉移,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世界上只有北美洲的三個國家(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既面向大西洋,又面向太平洋,所以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不會影響它們。并且,由于國土兩邊都面對大洋,不會受到鄰近國家潛在的威脅,這三國有額外的地理優勢。
先看美國。美國地處溫帶,物產豐饒,人口超過3億,而且老齡化的速度較慢;它東西兩邊沒有鄰國,南北的鄰國也對其沒有威脅,所以國土安全系數最高。論科技實力,互聯網、人工智能、衛星遙感技術、無線通信、基因工程、干細胞、納米技術、新能源等,都是美國創造出來的,并且水平至今仍然遠超其他國家。美國社會非常鼓勵創新,重視吸納外國移民(特別是科研人才),自我調適的能力很強。這些是美國的核心競爭力。真正能夠導致美國綜合國力下降的,不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而是其內部滋生的亞文化。這具體表現為貧富差距加大,相當比例的人口(尤其是非裔、拉美裔)對社會不滿,許多青少年慣性吸毒、無心向學和工作慵懶等。當然,某些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主張以及與此相關的“美國第一”式“愛國主義”和“白人至上”思想也是負面因素。但總體而言,我認為美國在未來幾十年仍將領世界之風騷。
再看俄羅斯。蘇聯時期就遺留下許多民族和領土問題,而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和土耳其、伊朗之間的緩沖帶不存在,這就使它在新國土的南部地區少了回旋的余地。中東的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蔓延到北高加索地區,導致俄羅斯南部地區出現許多安全問題。俄羅斯的人口漸現老齡化,人口總數在下降;遠東地區人口本就稀少,最近還逐漸向西遷移。歐盟和北約在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不斷施壓,使俄羅斯很難集中精力改善經濟。但是,以俄羅斯遼闊的幅員、豐富的資源、強大的科技實力和不屈不撓的文化傳統來看,尤其是最近對北冰洋地區的積極開發,它在未來50年仍將會是一個又大又強的國家。
回頭看看中國。過去四十幾年,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全世界的頭等大事。中國未來50年的發展同樣會是能夠影響全球大勢的因素。中國終將會變得強大,這應該不只是空談。中國有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充沛的人力資源;中國人民想要實現國家現代化和社會進步的意愿十分強烈;中國社會的文化凝聚力非常堅固;中國農村人口城鎮化的趨勢不可阻擋,這將會為經濟發展提供巨大且長久的推動力。中國在享受了30年人口增長放緩的“人口紅利–A”之后,如果能夠有效地恢復自然的嬰兒出生率,就可以不需要“外援”而享受到21世紀的“人口紅利–B”,這對經濟和國防都將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只要不爆發毀滅性的大規模戰爭,中國的振興將是可期的。
未來幾十年里,中國和美國將會是世界上最富經濟活力的兩個國家。中美合作就能雙贏,對抗則會兩傷。各國的領導人都很清楚,他們會以理性的態度,根據國際和國內的各種條件來制定決策。未來三四十年,科技發展和人口變化將會導致人類生活方式、社會倫理與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全球不少地區都有可能出現動蕩,但大規模和持久的戰爭應該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