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長江流域文明的搖籃

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

我們常常說中華5000年文明,但大部分人可能不了解什么是文明。在考古的概念里,文明實際上是指國家起源。實際上,中國史書的記載從夏代的紀年開始到現在只有4100年,而國際上認可的、有實證的中華文明,大概只被承認到3600多年前的商代殷墟。

人類的發展在全球具有共性和同時性。人類發展的起源到今天有300多萬年的歷史,在距今1萬年左右的時候,進入到了新石器時代,定居與農業產生。在此之前的299萬年,人類社會與黑猩猩的世界或者我們知道的大猩猩世界有點類似,是一個純粹的原始社會,在考古上稱為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1萬年,人類邁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時候,進入了文明社會,例如我們知道的埃及、西亞、印度等都是在這一時期進入了國家社會。

舊大陸四處早期文明分布示意圖


良渚有文字嗎?

據不完全統計,良渚已經有六七百種示意符號了。在陶器、石器上有很多不同的符號,這樣的符號到現在還不能被證明是文字,因為文字有讀音,也要有一個連貫的表達。我們只能稱其為刻畫符號,但很多符號已經具備表意的作用,它應該是文字的一個初級階段或是文字的前身。有的陶罐上刻了一圈的符號,符號又是象形的,畫了一只動物和一個網,由此我們能夠知道它在表達狩獵的事情。

刻有表意符號的陶罐


中國號稱5000年文明古國,那怎樣才能證明我們的國家也在距今5000年左右進入了國家社會?只有考古的實證才能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良渚是中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具說服力的文明之一。從規模、社會等級、生產力的發展,到農業和城市的規劃等方面,都能證明其社會發展程度已不亞于古埃及,不亞于西亞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這些年的考古,已經證明良渚已進入了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社會。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它的年代距今有5300年到4100年,是新石器晚期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古學文化。我們在考古表述上常講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晚期非常重要、非常發達的考古學文化,這容易給人造成一個誤解——新石器時代是一個比較落后、原始的社會。所以我現在給別人講解時,常會說良渚文化的時期與古埃及是同期,首先告訴他一個時間概念,古埃及是一個參照系,這是大多數人知道的一個很發達的文明,它存在的年代與良渚文化基本上是同一時期,處于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這1000年間。

以前,隨著考古的發展,根據西方總結的標準,國家的產生以及文明的產生有幾大要素,比方說城市的出現、文字的出現、金屬的出現。這些標準用來衡量我們國家的起源和中國文明,不太合適。因為標準是人制定的,目的是為了證明社會的發達程度已經達到具有國家組織形態的水平。良渚文化雖然沒有金屬、沒有明確的文字,但是其大型的工程、社會等級的分化、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玉器反映出的統一信仰,足以證明它的社會發展水平絕不亞于古埃及、兩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鼎、豆、雙鼻壺、圈足罐、尊、簋、袋足鬶、大口缸等為主要組合

良渚的發現:長江流域文明的搖籃

中國的金石學是從宋代開始的,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考古學,即所謂近代考古學是100年前傳入中國的,自此中國探索古人類文明的歷程便開始了。良渚文化的發現和研究是中國整個考古學的一個代表案例,它在1936年由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次發現,當年的發現受到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發現的影響。

因為在良渚發現了與龍山文化相似的黑陶和磨光石器,所以當時就把它歸入山東龍山文化向南傳播的一支。中國的史學界早期一直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長江流域則是蠻荒之地,所以在良渚發現這樣的早期史前文化很令人興奮。

良渚人的精致生活

良渚古城大約存在了1000年,從距今5300年左右,一直到大約距今4100年。其最初的設計是一個3平方公里的內城,中心位置是宮殿區,宮殿區的高臺相對較高,而外圍則是工匠居住的區域。他們基本的生活模式是:一條三四十米寬堆筑而成的高地,上面住人,臨河而居,類似于江南水鄉,非常像現在的烏鎮。起初,大部分城內城外的河有40~60米寬,住在河邊的人常往河里倒生活垃圾,有的河被填平了,有的只剩下10~20米寬。現在我們在良渚的河里可以發現大量的生活用品,如陶器、木器、骨器,還包括加工殘剩的玉料等。

城內的3平方公里,隨著人口的增加不斷外擴,到良渚晚期,已經開始修建外郭城了。外郭城的模式和城內差不多,都是一條高地、一條河這種模式。城墻外有好幾百米寬的水面,有的甚至有上千米寬的水面。

在良渚城墻東面,發現了美人地遺址,這里的河邊護岸是用木板做的,這種河邊護岸現在也有,但是是用石頭做的。良渚時期,木頭比石頭更容易加工,所以都用木頭,現在保留下來的木板高度達1.7米多。當時的護岸做得非常考究、非常漂亮,我們挖到很多良渚時期的河,河邊上的護岸都是先用竹籬笆、竹編,然后再用木樁固定,木樁的粗細與木樁的間距幾乎是一樣的,可見當時的良渚有著一個非常考究、標準化的生產和生活場景,不像我們想象中5000年前,人們的生產生活是比較落后或比較原始的狀態。

良渚古城美人地遺址河岸

玉匙

玉手鐲

玉把手

與象牙梳連在一起的玉冠狀飾,周家浜出土

我認為在那個時期,生活在良渚古城里的人,他們的形象是非常精致的,如神話一般。我們的發現可以證明這種“精致”,如人們都佩戴玉飾,用非常高級的漆器,我們看到了涂紅油漆的杯子,很多陶器上也刻有非常精美的花紋,當時人生活的精致程度比我們現在很多地方都還要高。

良渚時期的文化交融圈

良渚文化之后,在長江下游地區,出現了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相當于山東龍山文化,現在考古界將龍山文化稱作“龍山時代”。夏代之前的200年,社會大概就進入了這個階段。然而這個階段比較短暫,從考古發現來講,它的生產生活、玉器加工、石器加工比良渚文化有進步;在文化面貌上,與北方有更多的交流,所以它的文化范圍更大。

大約在良渚末期或者良渚后,浙江一帶出現了好川文化,好川文化遺址位于遂昌縣城西12公里的好川村,它上接良渚文化,下接馬橋文化。好川文化發現的玉器中,有一種臺形的玉片,在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也有發現。這告訴我們,良渚文化的核心圈是長三角地區,而之后好川文化的文化圈則從浙江的南部,延到山東的南部。再后來就有中國的百越,包含廣東、福建、江西一直到江浙這樣一個范圍。

有了前面文化交融的過程,才有后面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之后就有了所謂的“定九州”,我相信有大禹治水這件事,它的發生促使大半個中國走向一體。所以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大禹治水之后,中國一直存在一個“中華正宗正統”的概念,之后的改朝換代,大禹也始終以一種類似國家起源之始祖的形象存在著。


《山海經·海內經》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良渚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代表

為什么說良渚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一個代表?現在考古界認為中國的文明是從多元到一體的。雖然中國的版圖有歐洲那么大,但我們有一統和一體的概念。這個一體并不是強權造成的一統,而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從考古研究看,中國版圖的自然條件極為復雜,不像歐洲那么風調雨順:中國的北方常遭遇干旱與寒冷,而南方則會有洪水臺風。這樣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生活在這個區域的人要聯合互補。

從考古的發現看,大概從七八千年前開始,從東北到廣東,在整個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相當于后來“大禹定九州”的范圍——一直存在交流與互動。今天我們已經建立起中國每個區域的文化譜系和文化圈,知道哪個東西在哪個地方先有,并一直發展下來。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交流互動發展起來的,這一過程大概從七八千年前就開始了。

以玉器來講,玉玦從東北的興隆洼文化到長江下游的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出土,后來出現的玉璜使用范圍更廣。良渚文化的玉琮,從最北面的陜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廣東也都有出土。在這么大的版圖里,它們是互動的,所以叫多元一體。我們不光長得一樣,我們的文化相同,語言也相通,所以才有認同感。通過考古,可以知道中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來的,尤其是近些年我們通過對玉器的研究,能夠將這一漫長的歷史串聯起來。

講到中華5000年文明,實際上在距今5500年這個階段就已經存在文明的萌芽了。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蘇秉琦先生提出過“滿天星斗”的說法,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應該是“滿天星斗”,每一個區域都有自身發展起來的文明。只不過今天,我們對良渚的認識比較完整,良渚文化作為中華5000年文明的一個代表,與后代文明是有關聯的。

蘇秉琦先生的“滿天星斗”說

蘇秉琦先生的“滿天星斗”說,把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為6類:一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即黃河文化中心;二是以泰山地區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的山東、蘇北、豫東地區文化,其突出特點是不同于仰韶文化紅陶的黑陶文化;三是湖北及其相鄰地區,以巴蜀文化和楚文化為代表;四是長江下游地區,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五是西南地區,從江西的鄱陽湖到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六是從隴東到河套再到遼西的長城以北地區,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和甘肅的大地灣文化都屬此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陶县| 中卫市| 彰化市| 福贡县| 金阳县| 庆城县| 葵青区| 通州区| 成安县| 合肥市| 偃师市| 德州市| 登封市| 南宫市| 志丹县| 平昌县| 界首市| 九寨沟县| 济源市| 凉城县| 应城市| 邢台市| 高唐县| 丹阳市| 云南省| 连江县| 江川县| 科尔| 宿迁市| 信丰县| 平南县| 富裕县| 南安市| 余庆县| 磐石市| 舒兰市| 瓦房店市| 松阳县| 永宁县| 阿鲁科尔沁旗|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