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
- 李零 劉斌 許宏等
- 4926字
- 2020-12-14 12:41:19
引言
從“文明”二字想到的
李零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個文化概念。
英語的civilization跟歸化有關:詞頭civil,意思是公民的、本國的、有禮貌的、有教養的;詞尾zation,表示“化”,化成本國人、開化人。公民是本國人、開化人,與它相對,是剛剛歸化的移民和尚未歸化的外國人。比如在機場通關,拿本國護照的公民、持綠卡者和外國人要分開排隊。移民局(Immigration Office),有人就譯為“歸化局”。
希羅多德(Herodotus)把不說本國語言的人,一律叫作“野蠻人”,如希臘人把波斯人叫成野蠻人。希臘語的野蠻人,英語作barbarian,barbarian的本義是外國人、不說本國語言的人。北非有柏柏爾人(Berbers),柏柏爾也是這個意思,它要強調的是,我是我(我者),他是他(他者),我是文明人,他是野蠻人,內外有別。
現代漢語受日語影響,有所謂“講文明”。講文明是講外國禮貌,有紳士風度,甚至把紳士手中的拐棍叫作“文明棍”。日本人用“文明”翻譯civilization,然“文明”二字本借自漢籍,先秦古書原來就有這個詞。
古之所謂“文明”,文指文采,對野而言;明指光明,對暗而言。野雖粗鄙,卻有質樸的一面;暗是陰影,卻與光明相伴相隨。這個詞跟“啟蒙”(enlightenment)有關。啟蒙之義,一是把愚昧變成聰明,二是把黑暗變成光明。
中國古代有“人文”一詞。“人文”指人類發明,有別于天地萬物、自然界固有的東西。“人文初祖”指人類發明的集大成者,比如黃帝君臣就是這樣一種符號。現在,我們把“文史哲”通稱為“人文”,西方即稱為humanity。
西方以“文明人”與“野蠻人”相對,在我國則為“夷夏之別”。夏人住在中心(即所謂中國),是文明人;夷人或蠻夷戎狄住在周邊(即所謂四裔),是野蠻人。孟子罵許行,說他是“南蠻舌之人”,意思與希羅多德說的“野蠻人”一樣,首先看重的是語言的不同。
“化”分兩種。古人認為,“以夷變夏”是野蠻化,“以夏變夷”是文明化。如漢晉印章有“率善歸義”一詞,即指羌胡等族認同和歸附漢文化。
語言是文化之一種,衣冠穿戴和飲食習慣也是。文明是文化概念,不是種族概念。
老派的人類學家以歐洲為中心,把地球上的人群分成野蠻、文明兩大類,仍然保持著古典時代的基本分類法。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則分為蒙昧、野蠻、文明三大類。馬克思、恩格斯受19世紀歷史學和黑格爾影響,也使用這類詞。
文明有等級之分。劉禾開過一個會,專門批判“文明等級論”。當今世界,一個國家屬哪一類哪一等級,不光取決于大小、取決于貧富,更重要的是,這個國家跟美國親疏遠近如何。西方現代人類學家說,文明無所謂高低貴賤,這是在按西方的政治正確來講話,具有欺騙性。

文明的標準
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四大文明: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
其實,文明何止四種。歐洲有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西亞有兩河流域文明(包括亞述和巴比倫)和波斯文明,南亞有印度文明,東亞有中國文明,中美有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南美有印加文明,加起來至少也有十大文明。
這些文明,很多都是失落的文明,失落是常態,不失落是意外。像我們中國,至今在很多方面還保持著與古代的連續性,太不容易了。20世紀80年代,金觀濤以“超穩定結構”稱之。“超穩定結構”是那個年代主流思潮的評價,這樣的評價當然是負面的。其實,失落有失落的原因,連續也有連續的原因,無所謂好壞。
什么叫“文明”?這通常有兩套標準。
一套是技術發明的標準,如金屬、城市、文字等。研究此類東西,當然離不開考古。文化歷史考古學以考古文化為研究目標,文明在考古文化之上,比考古文化大,比考古文化長。這類要素,在有些文明那里是有缺失的,但中國文明是三大要素齊全的文明,在十大文明中,傳播范圍最廣,連續性最強。
另一套是社會組織的標準,如私有制、貧富分化、社會分工、社會分層,以及是否形成復雜社會,特別是有無國家的出現。中國的新石器文化,黃河流域有三大塊,長江流域有三大塊,外加南北方各有一個大后方,至少分八大塊。龍山時代以來,冶金技術出現,普遍有城,各種符號系統也在各地被發現。
過去,中國考古學家還小心翼翼,模仿柴爾德(Childe, Vere Gordon),稱之為“文明曙光”。現在,有人主張,良渚文化已經是文明,文明上限不斷上推,宋儒和辛亥革命家說的黃帝紀年(中華五千年)已經打不住了。
研究“國家”,西方把前現代國家叫state,現代國家叫nation。塞維斯(Elman Service)的band - tribe - chiefdom - state四階段說,其實只是講state的起源,即州縣規模的小城小國的出現。前面有游團、部落、酋邦三階段。歐洲傳統是小國寡民的自治傳統。希臘的國只是一城一邦,所謂雅典帝國,只是城邦聯盟,沒多大。
歷史上的大帝國多在東方。歐洲大帝國只有馬其頓帝國和羅馬帝國。馬其頓帝國接收了波斯帝國,曇花一現。羅馬帝國幅員廣大,分崩離析。中世紀以來,歐洲一盤散沙,全是小國。即使現代國家,靠戰爭打亂重組,也大不到哪兒去。最大的是橫跨歐亞的俄國。而今天的申根26國,仍叫Schengen States。真正另起爐灶的大國全是地理大發現后的殖民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所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 O. Anderson)說,最早的nation,不在歐洲,而在美洲,nation是“想象的共同體”。
中國的國家,從起源到發展,蘇秉琦有“古國—王國—帝國”三部曲。很多人都以為,龍山只有酋邦(chiefdom),三代只有王國(kingdom),秦漢才是帝國(empire)。我理解的所謂三代,其實是夏人、商人和周人居住活動的三大地理板塊。夏、商、周三分歸一統,由西周建立的天下,規模同東周列國差不多大。這樣的大腳根本就塞不進state的小鞋。硬塞,只能“削足適履”。
西周有天下共主,不是城邦國家。我們從西周封建的范圍、從西周銅器出土的地點、從西周銅器銘文的內容看,西周絕不是kingdom,至少也是united kingdom。現在的英國(不列顛王國),就叫United Kingdom。西周再小,也比英國大。
秦漢帝國以西周疆域為鋪墊。西方使用empire,如亞述帝國、波斯帝國,比較大,但無嚴格標準(如雅典帝國就很小),我們把西周叫成帝國也未嘗不可(美國漢學家貝格立有二里崗帝國的說法)。
現代中國是西方所謂的nation。國民黨建立中華民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屬于nation。美國教科書把中國近代史統統歸為民族主義史,民族主義的民族就是nation。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編過一本書,叫Empire to Nation,主題就是帝國解體轉變為現代國家。我理解,即使是現代中國,也不是按歐洲模式或美國模式重組,更不是按照奧斯曼帝國解體的模式,大卸八塊,徹底縮水。現代中國,除了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無論國土規模,還是民族構成、政區結構,都是繼承古代中國,特別是大清帝國。現代中國是歷史形成的中國,并不完全是人為建構。

中國考古的重要性
1949年后,中國的考古發現,年年大豐收,就連人稱“文化浩劫”的十年,都是大豐收,不僅我們自豪,世界上的考古學家也刮目相看。
于是,中國考古界便有了“中國學派”崛起的呼聲。什么叫“中國學派”?主要是兩條,一條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一條是中國特色。20世紀下半葉,美國考古學獨步天下,無論“過程考古學”,還是“后過程考古學”,都是非馬克思主義指導、帶有美國特色的考古學。后過程考古學雖有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的一支,但美國的馬克思主義并非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美國考古學的特色有二:
第一,美國遠離歐亞大陸,跟古典學、藝術史、近東考古扯不上,它以美洲印第安文化為對象。美洲考古是在地理大發現和殖民主義背景下發展起來,它與非洲、大洋洲的考古更接近。它的參考書,不是歷史文獻、銘刻材料,而是民族調查、民族志,考古屬于人類學。
第二,美洲考古以史前為主,而史前考古,無書可讀。考古學家更熱衷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玩理論、玩方法。認為考古不光是挖、不光是記錄、不光是編年排序,重在思考,重在闡釋,重在人類行為和社會生活的復原。這種風氣是在美國特有的環境下被逼出來的。
丹尼爾(Glyn Danie)《考古學一百五十年》一書提到,這一百五十年是從1800年到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1945~1970年是后來補寫的。西方考古學家說中國考古落后,主要是指1949~1979年,他們不來,我們不去,沒有沾上美國考古學的“仙氣”。但這一時期恰好是中國考古的黃金時代,他們也同樣錯失了研究中國考古的機會。
我們到底落后了西方多少年,有人說是100年,這未免有些夸大。我國的考古,跟在他們后面,亦步亦趨,從1926年李濟發掘西陰村算起,到今年為止,總共只有92年。落后100年,豈不等于零?
他們說我們落后,其實不在于田野技術,甚至也不在于科技手段,更主要是說,我們沒有理論,即便有,也是壞理論。

美國考古學的理論,經張光直介紹、俞偉超宣傳,現在如日中天。馬克思主義是個好理論,非常前衛的理論,但在我國,有著頗多曲解。恩格斯說,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發現,一個叫唯物史觀,一個叫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主義史學以立足經濟學研究的唯物史觀為指導。阿爾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并非直觀唯物主義,其特點是強調行動,在實踐中認識問題,與經濟、政治、意識形態密不可分。
此外,它也不是“五種社會形態說”,馬克思沒有發明過五種社會形態。亞細亞—古代(希臘、羅馬)—日耳曼(包括民族大遷徙、中世紀和現代)是19世紀歷史學的“老三段”,三段即代表三種歷史文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就是按這個“老三段”組織他的正反合。馬克思只是把這個“老三段”視為社會經濟形態演變的幾個階段,并沒有說全世界都得按這個模式發展。
唯物史觀之長在于宏觀大視野和社會史研究。20世紀的考古學,上半葉是以柴爾德為代表的文化歷史考古學,下半葉是以賓福德為代表的過程考古學和后過程考古學。柴爾德就深受馬克思主義啟發,他的兩個革命說(農業革命、城市革命),至今顛撲不破。新考古學未必全新,舊考古學也未必一無是處。
至于民族主義,老一代的中國學者要重修國史、續寫家譜,恐怕也不能按美國的政治正確性一概來從負面理解。1949年以前,中國備受欺凌,任人宰割,反抗一下有什么不對?被壓迫民族以斗爭求解放,反抗殖民統治,反抗帝國主義,有十足的正當性。中國,地上史料那么多,地下史料那么多,不想求外國人幫我們修古史,像埃及、伊拉克、伊朗那樣,打算自己動手動腳找材料,何足怪哉?1949年以后,中國被列強圍堵制裁,民族主義也是必然反應。我們對中國近百年來的民族主義應抱“了解之同情”。
研究世界文明,歐亞大陸是“重頭戲”。歐亞大陸,亞大歐小。歐洲面積只有亞洲的四分之一。古典作家說的亞洲,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伊朗高原。殖民時代,亞洲的概念東擴,進一步分為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北亞六大塊,每一塊都很重要。
歐洲人對亞洲的認識是由近及遠的,西亞考古、中亞考古、南亞考古、東南亞考古,他們很熟悉;但東亞考古、北亞考古卻在中、蒙、俄三國外加韓、日兩國的范圍內,這一范圍占了亞洲的一半多,他們對此領域相對隔膜。
羅森(Jessica Rawson)教授經常跟西方學者講,中國太重要。這個重要是對世界重要。我們要知道,歐亞大陸東半,中國是文明氣旋攪動天下的風暴眼。張光直說,中國考古的重要性在于,它對改寫世界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應該對世界歷史做出貢獻,也能夠對世界歷史做貢獻。我非常贊同他對中國考古的歷史定位。
中國考古是世界考古的一部分。我們做中國考古,其實也是在做世界考古。用中國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眼光看中國,一定前途無量。
推薦閱讀
◎ 李零《我們的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法律出版社,2011年
◎ 格林·丹尼爾《考古學一百五十年》,黃其煦譯,文物出版社,2009年
◎ 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中華文明的進程
良渚
新石器時代晚期
距今約5300~4300年
二里頭
夏商時期
距今約3800~3500年
殷墟
商朝
約公元前14世紀~前1046年
三星堆
夏商時期
距今約4500~2900年
小河墓地
青銅時代
距今約4000~3500年
秦始皇陵
秦朝
公元前208年修成
海昏侯墓
西漢時期
公元前59年修成
漢唐長安城
漢代遺址:公元前200~196年
唐代遺址:公元583~904年
南海Ⅰ號
南宋初年
距今約800年
敦煌莫高窟
前秦至元代以后
公元366~1400年

(1) 過程考古學,又稱“新考古學”,其主要觀點認為考古學最終要解決“如何”與“為什么”的問題,而不只是“是什么、何時、何地”,其基本目標應該是理解不同自然條件與文化環境下文化變化的原因。后過程考古學是對范圍廣泛的、不同種類的考古學理論的一種概括性描述,涵蓋了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文化遺產以及本土考古等各種各樣的視角。——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