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 言

《孫子兵法》是春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子所著,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也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兵策》《吳孫子兵法》《孫子十三篇》等。全書十三篇,分為: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各篇自成一體,又密切聯系,構成了一個完整體系。

《孫子兵法》的篇幅較短,因為流傳版本不一,所以字數上也不盡相同,多者約六千一百字,少者僅有五千九百余字。雖然篇幅短小,內容卻博大精深,從多個方面詳細講述了行軍作戰的要訣與智謀,揭示出一系列普遍性的軍事規律,包含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并形成了系統的軍事理論體系。因此,《孫子兵法》一直被歷代兵家所珍視,被稱為“兵經”,備受推崇。北宋時其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成為官方欽定的武學圣典。歷代注解《孫子兵法》者甚眾,以曹操等十一家注最著名,而且曹操是歷史上注解《孫子兵法》的第一人。

三國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個分裂的時代,更是一個渴望統一的時代。曹操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主角和英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乘勢而起,通過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戰爭,逐步擴充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劉協于許都(今河南許昌東),從此以漢朝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征討四方,先后削平呂布、袁術、張繡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隨后逐漸統一中國北方,對內掃滅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社會漸趨穩定、經濟逐漸恢復。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后進爵魏王。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一生戎馬,南征北戰,統一北方,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也為后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克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余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斗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克敵制勝,轉弱為強。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不一,然而所有人卻都認可稱贊曹操的用兵能力。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諸葛亮評價曹操“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李世民稱贊他用兵“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馀”。李靖的《李衛公問對》、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古代軍事著作也都贊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曹操不僅善于用兵,而且還鉆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本書輯《孫子兵法》原文、曹操注原文以及如上兩種原文的注釋譯文,為加以區分,特別將曹操注改為不同于其他注釋的字體。注釋譯文詳盡,凡重要概念、典故均予以說明,譯文力求簡潔準確。不僅如此,本書更創造性地結合了以曹操為主的三國戰爭案例對《孫子兵法》與曹操注重點加以講解,條分縷析,以案例解經典、系統敘說《孫子兵法》,讀者由此可以更加了解孫子和曹操的軍事哲學思想。本書不同于市場上所有解讀《孫子兵法》的圖書,不僅是一部解讀《孫子兵法》的著作,也是一部解讀三國軍事戰爭的歷史著作。由于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錯謬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西畴县| 海阳市| 荥经县| 穆棱市| 内江市| 达日县| 东乌| 灌南县| 栾川县| 武隆县| 舟曲县| 元阳县| 新津县| 饶平县| 中山市| 定陶县| 望奎县| 交城县| 霍城县| 尼木县| 荥阳市| 广宗县| 延长县| 荥经县| 苏尼特右旗| 景东| 沐川县| 贵港市| 嘉善县| 张掖市| 龙泉市| 南投市| 蕲春县| 当雄县| 祁连县| 加查县| 政和县| 丰顺县| 凤翔县|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