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生物學特性

一、民豬的習性

民豬,雖加了定語,但仍然為豬的一員,具有豬的共性,且有民豬的特性。

1.共性

(1)雜食性,食量大:豬胃的類型介于肉食動物簡單胃和反芻動物復雜胃之間,飼料利用廣泛而多樣。

(2)拱土采食:豬鼻的構造適于掘土,自出生后一周左右,即能用鼻尖掘土采食。這是豬的本性,故豬舍床面必須經常保持清潔、干燥,以免引起下痢。

(3)警覺性:豬只警覺性很高,易受干擾引起應激,所以飼養者一定要精心照顧豬群。

(4)發育快速:仔豬生長迅速,出生后一周其體重即為初生時的兩倍。仔豬易貧血,需提早教槽及防止貧血。

(5)群居性:豬為喜群居的膽小動物,同窩或異窩應同大的豬收容在同一豬舍飼養。

(6)嗅覺發達:豬對顏色的感覺比較遲鈍,但對嗅覺敏感,寄養時應采取相應措施,涂抹受寄養母豬的尿液等。

(7)愛好清潔:豬有在低濕的地方排糞的習慣,睡臥在高燥的地方,有經常保持清潔的特性。所以,豬舍的建筑應能利用其習慣來保持高燥與清潔。

2.特性

(1)耐粗飼:豬的胃內雖沒有分解粗纖維的微生物,但在小腸和大腸中,微生物菌群復雜,可分解飼料中的粗纖維,但飼糧中含量不應太高,用青粗飼料喂豬時,要注意調配一定量的精料。

(2)母性強:民豬母豬在哺乳期母性極強,護仔,在仔豬受到威脅時,母豬攻擊性變強。

二、民豬的耐寒特性

1.荷包豬

在10℃的氣溫下,長白豬和荷包豬體溫基本一致;在-21℃氣溫時,長白豬體溫下降3.7%,而荷包豬下降2.1%,荷包豬體溫下降程度顯著低于長白豬(P<0.05),說明荷包豬體溫調節能力好于長白豬,能夠更好地抵御嚴寒,保持體溫的恒定,從而保證了寒冷條件下的生理代謝正常。

在嚴寒的氣候下,豬體為減少散熱,外周血管收縮,循環血量下降,導致心率的下降。當氣溫由-6℃降至-18℃時,荷包豬心率變化不顯著,而長白豬下降21.2次/分,變化明顯高于荷包豬(P<0.01)。

氣溫下降時,豬體為減少散熱而減少呼吸頻率,以減少呼吸蒸發散熱,另外需要增加產熱,才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和生理代謝。氣溫由10℃降至-21℃時,長白豬呼吸頻率由19.3次/分降至14.4次/分,下降25.4%,而荷包豬由22.9次/分降至21.7次/分,下降5.2%,長白豬下降幅度顯著高于荷包豬(P<0.01)。

在寒冷條件下,荷包豬能更好地保持體溫、心率、呼吸頻率的相對穩定,從而保證了寒冷氣候下的正常生理代謝在行為上表現得比較坦然,較為積極地到舍外采食,到指定地點排糞、排尿等正常生理活動,并在-21℃的氣溫下仍未有寒戰現象發生。

2.二民豬

民豬長期生活在東北,具有極好的抗寒能力。在氣溫-26℃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產仔。據張志武等在1982年1月的試驗報道,在氣溫10℃時,民豬和長白豬的體溫均為38.6℃,當將豬趕出圈外,氣溫降至-26℃時,長白豬體溫下降至37.2℃,下降了3.7℃,而民豬體溫降至37.8℃,下降了2.1℃(張志武等,1982)。在另一次試驗中,當氣溫從午后-6℃下降到第二天早上-22℃時,民豬的心律由79次/分變為79.7次/分;長白豬的心率由95 次/分變為75.5次/分。在平均氣溫13.8℃的春天,民豬和長白豬的呼吸頻率分別為22.8 次/分和19.5次/分。在平均氣溫-14℃的冬天,民豬和長白豬的呼吸頻率分別為21.7次/分和14.26次/分。長白豬通過不得不減少呼吸頻率來減少散熱。當將豬趕出圈外,氣溫降至-28℃時,長白豬35秒后出現弓腰,4分10秒后出現寒戰,4分56秒后出現不安;而民豬2分40秒后出現弓腰,在12分鐘內均未出現癥狀(張志武等,1982)。

據趙剛等(1990)試驗報道,1988年12月至1989年3月在蘭西縣種豬場選擇4頭3~8胎的妊娠母豬在冬季最冷的12月至翌年3月在簡易豬舍(單列開放式,三面有墻,正南面敞開,有填草)內飼養,觀察其產仔、哺育情況。另有4頭母豬在保溫豬舍(封閉式,有窗門)飼養產仔作對照。

表2-1 試驗期氣溫與舍溫情況 單位:℃

表2-1結果顯示,雖然在簡易豬舍中,舍內溫度長期在0℃以下,最低溫度在-18.17℃,多數在-9℃以下,試驗組母豬產仔及帶仔情況接近于保溫豬舍的情況,但低溫降低了豬只的成活率(表2-2)。

表2-2 仔豬體重及成活率

民豬的抗寒特性與其皮毛的生長特性密切相關。據段英超等(1981)報道,90 千克體重的民豬,每平方厘米的粗毛和絨毛的總數平均為100.08根,而哈白豬平均只有21.125根。在冬季,120 千克體重時每平方厘米的絨毛數量達280.4根,長度12.376 毫米,粗度58.18微米。

民豬生理指標的研究發現,比較22.5 ℃氣溫環境對照組,在-20℃氣溫環境中,民豬母豬的體溫(肛溫)下降了0.18℃,而哈白豬母豬的體溫下降了0.07℃;民豬母豬的脈搏增加了32.28 次/分,哈白豬母豬的脈搏增加了26.14 次/分。這些說明民豬和哈白豬在溫度降低時體溫都比較穩定,都以加快血液循環速度的方式來保障體溫的恒定(胡殿金等,1983;周傳臣等,2005)。另有研究在比較25℃氣溫環境對照組時,-28℃氣溫環境中,成年民豬體溫下降了0.52℃,成年大白豬和長白豬體溫下降了0.24℃;成年民豬的脈搏下降了4.8 次/分,成年大白豬和長白豬的脈搏下降了5 次/分,說明成年民豬、成年大白豬和長白豬在不同溫度的環境中,體溫和心跳頻率都相對穩定(韓維中等,1983)。兩個研究由于使用不同生長期的民豬,以及采用了不同的實驗方法,在豬的脈搏變化方面呈現不同的結果,但在體溫方面結果相似,都顯示在低溫環境中民豬的體溫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與哈白豬、大白豬和長白豬沒有顯著的差異。

對民豬行為學的研究發現,從豬舍進入低溫(-28℃)環境中開始,到開始排便,以及到回到豬舍門前,民豬母豬所需要的時間都明顯長于哈白豬母豬所需要的時間;哈白豬母豬在進入低溫環境12.4 分鐘后即發出鳴叫聲,在21.9 分鐘后即全身顫栗,在90 分鐘的觀察時間內一直在豬舍門前走動、鳴叫,沒有躺臥的行為;而民豬母豬一直沒有顫栗和鳴叫的現象,并且有39.6分鐘的時間呈俯臥姿態,這些行為學觀察說明,民豬比哈白豬具有較強的耐寒能力(胡殿金等,1983)。

2014年,劉娣團隊,對民豬、大白豬的抗寒性進行的研究發現:

(1)擠臥。擠臥是豬特有的而在哺乳類動物很少見的現象,其目的是為了減少熱量的丟失。在冷舍中,民豬擠臥時間短于大白豬,擠臥的民豬數量也少于大白豬。可能是因為民豬擁有較厚的皮下脂肪和密長的被毛,不需要通過擠臥來防止熱量的丟失。

弓腰是豬在寒冷條件下減小腹部散熱面積的一種表現特征。冷舍中大白豬100%出現弓腰現象,而民豬僅有40%出現弓腰現象,暗示著民豬的自身產熱能力可能強于大白豬。

(2)顫栗。顫栗是在低溫環境中骨骼肌無節律抽搐而大量產熱的現象。當皮膚中的溫度感知器感到溫度低時,恒溫動物會通過顫抖性產熱來快速補充熱量。雖然民豬與大白豬均有顫栗現象發生,但大白豬是100%發生了顫栗,而且是全身性顫栗,尤其是在頸部、前肢肩胛部以及臀部的顫栗非常劇烈,而且顫栗的持續時間長、間隔時間短、頻率高。民豬僅有20日發生了顫栗,僅在頸部有輕微顫栗,酮體無顫栗現象,而且顫栗的持續時間短、間隔時間長、頻率低。

(3)凍傷。在大白豬全身皮膚凍紅,耳組織全部凍傷、凍裂的情況下,民豬僅見耳根部皮膚凍紅。由于民豬的被毛密、長,并且生有大量絨毛,雖然不能觀察到民豬表皮是否凍紅,但在民豬腰背處由于測量背膘厚而剪掉被毛的地方,民豬表皮確實沒有凍紅。耳組織邊緣是血液循環的末端,血液循環速度很慢,且被毛稀少,是極易凍傷的部位,而民豬耳組織從未發生凍傷現象,暗示著民豬有很強的自身產熱能力和血液循環能力。胡殿金等的研究也發現,在-20℃時,民豬的心跳頻率比哈白豬高15.51次/分,說明低溫時民豬的血液循環速度比哈白豬快,也證明了民豬血液循環能力比大白豬強的可能性。

(4)凍死。在放入冷舍前大白豬沒有健康問題,所以80~90 千克體重大白豬30%凍死率及新生豬仔100%凍死率,說明大白豬耐寒能力確實沒有民豬強。雖然5月齡大白豬沒有凍死現象,但根據實驗溫度記錄,5月齡豬的冷舍,平均最高氣溫-4.2℃,平均最低氣溫-17.9℃時,瞬時最高氣溫超過或等于0℃的有3 天,最高瞬時最高氣溫達8℃(2014年2月17日至3月3日);而80~90 千克體重大白豬的冷舍,平均最高氣溫-11.7℃,平均最低氣溫-20.8℃時,瞬時最高氣溫沒有超過或等于0℃的,最高瞬時最高氣溫達-5℃(2014年12月16日至2015年1月7日),說明5月齡大白豬可能沒達到致死的溫度,所以沒有凍死現象的發生。

三、民豬的耐粗飼特性

1.荷包豬

有研究表明,不同營養水平下, 荷包豬的繁殖性狀間無明顯差異,而長白豬差異顯著。荷包豬能在極低的營養水平下正常生產,可以大量利用青粗飼料和農副產品下腳料,減少蛋白質飼料的供給量,節約飼料資源。低營養口糧主要影響長白豬的乳腺發育和仔豬出生重,影響哺乳母豬的泌乳量,進而導致仔豬生長緩慢。低營養導致長白母豬泌乳不足,仔豬搶占乳頭嚴重,仔豬大小不均,弱小仔豬后期由于吃不到乳汁死亡,育成率明顯下降。低營養下,長白豬斷奶后發情配種時間明顯延遲,情期受胎率下降,進而影響總體的繁殖性能。綜上所述,荷包豬具有較強的耐粗飼性能。

2.二民豬

有學者的研究,以生產實踐數據為基礎,以農戶飼養東北民母豬日糧添加青粗飼料為條件,對東北民豬的耐粗飼和生產性能進行了試驗研究。試驗組比對照組產仔數、窩成活、出生重、斷乳重差別不大, 試驗組比對照組發病率降低2.3% ,而死亡率與成活率相差不大。母豬提供仔豬的產仔窩重、20 天窩重、60 天斷乳窩重,試驗組比對照組分別提高0.3,1.6,1.3。試驗組比對照組多消耗飼料979.5千克,可節省精料2206千克,60天仔豬可節省粗料0.5千克/日。從實踐結果可以看出,日糧適量添加青粗飼料不僅降低了養豬成本,還增加了養豬的收入,并對母豬的產仔數、產活數、泌乳力、育成率影響不大。證明民豬具有耐粗飼的特性。

四、民豬的基因

1.對民豬冷應激后肌肉組織內表達發生變化的基因研究

2010年,劉娣等人采用Affymetrix公司生產的豬基因表達芯片,對民豬冷應激后肌肉組織內表達發生變化的基因進行了高通量的檢測。結果共檢測到差異表達基因34個,其中下調的基因27個,上調的基因7個。在下調表達的基因中有7個OAS1IRG6ISG20DDX58IFITlISG15CXCL9)與干擾素誘導相關,1個(FST)與生長性狀相關,2個(MX1PG-2)與抗病毒有關,2個(S100A9Numb)與細胞生長和凋亡有關。

2.基因多態信息含量

民豬作為我國的一個優良地方豬種,也同樣具有地方豬種所具有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基因的多態信息含量較為豐富,因人工干預較少,大部分多態位點都處于平衡狀態。劉娣等人在對豬的抑肌素基因的啟動子區進行PCR-RFLP分析時發現,大白、長白、杜洛克以等位基因T為主,三江白豬和軍牧號全部是TT型,民豬3種基因型均有且頻率近乎相等(劉娣,2002)。儲明星等人采用微衛星技術對中外11個豬種的A-FABP基因的遺傳變異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民豬在該位點的純合度為0.5212,多態信息含量為0.4297,基因分化系數為0.48(儲明星,2004)。2008年,劉娣等采用PCR-SSCP的方法,對不同豬種的GnRH受體基因的5’側翼序列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該序列區含有一個GAGA-box的插入突變序列和一段由于點突變而形成IRF-I轉錄調控蛋白結合序列,插入突變處的基因頻率在不同的豬種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其中民豬與豬種的差異性最大;IRF-I突變只存在于民豬中,并且只存在AA型和AB型(劉娣,2008)。2011年,劉娣等人采用PCR-SSCP的方法對Toll樣受體4基因的外顯子3進行了多態性檢測,結果發現,民豬在所檢測的3個位點處的多態信息含量分別為0.274,0.346和0.183(劉娣,2011)。

3.與繁殖性狀相關候選基因的關聯分析

潘玉春等人采用PCR-RFLP的方法,對民豬的雌激素受體基因(ESR)和催乳素受體基因(PRLR)的多態性進行了檢測,并對不同基因型及其合并基因型對民豬產仔數性狀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就產仔數的最小二乘均值而言,ESR基因基因型間,AB型較AA和BB高,差異不顯著(P>0.05);PRLR基因基因型間,AA>BB>AB,差異也不顯著(P>0.05);兩基因的互作效應顯著(P<0.05),其中ESR與PRLR基因的合并基因型AAAA為最佳的合并基因型(P<0.05)(潘玉春,2003)。

王希彪等人采用PCR-SSCP結合測序的方法,對民豬的促黃體素β(LHβ)第2外顯子處的一個點突變(1757,T→C)進行研究時發現,不同基因型的民豬母豬的產仔數和初生窩重有顯著差異(P<0.01),初生活仔窩重也有明顯差別(P<0.05),PRLR基因cDNA序列中的一處NaeⅠ多態位點,在民豬群體中,只存在AA和AB兩種基因型,AB型母豬的初生窩重和21日齡仔豬均勻度顯著高于AA型(P<0.05)(王希彪,2006)。

崔世泉等人對PRLR基因的cDNA第 1620位點處存在的NaeⅠ多態位點檢測時發現,AB型母豬與兩種基因型母豬相比,表現出較低的側臥轉為姿勢的頻率以及由母豬結束哺乳的頻率(P<0.05),行為性狀在不同基因型間差異不顯著,推測等位基因A可能是影響母豬母性行為的不良基因(崔世泉等,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川县| 北碚区| 苏尼特右旗| 龙海市| 通海县| 缙云县| 霍邱县| 千阳县| 东乡县| 普兰店市| 忻城县| 青海省| 银川市| 乌什县| 临朐县| 凉山| 瓦房店市| 玉山县| 横峰县| 潼关县| 寿阳县| 龙泉市| 崇仁县| 孟州市| 泸水县| 苏州市| 七台河市| 田林县| 大城县| 琼结县| 当涂县| 白城市| 子长县| 神池县| 环江| 十堰市| 永靖县| 井陉县| 蓬莱市| 漾濞| 镇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