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紀元10年,宇宙未知區域,星艦地球】
星艦地球的兩艘飛船已經以最高航速行駛了1.5光年,此時的太陽系已經遠在3光年之外,那里人類發生的一切都已經與新人類毫無干系。新人類正作為銀河系的新物種尋找著他的立足之地。
但是新人類的困境也是顯而易見的,像三體文明與地球文明這種僅僅四光年的距離在偌大的宇宙間是何等的稀有。之前星艦地球剛組建時設定的天鵝座NH558J2恒星航行目標正在備受質疑,因為在這個距離上,星艦地球簡直就是奔跑在萬米高速公路上的螞蟻,無論是資源儲備還是潛在危險,都不允許新人類做這個不切實際的冒險。哪怕是幸運地能沿路持續補充資源,但是這樣走走停停的前進,至少要在在千年之后才能到達新星系,而在新星系中是否能夠探索到能生存發展的宜居類地星球又是一個未知數。
新人類需要生存,而生存需要的是發展,發展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就能基本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這是一個在黑暗森林體系下無可避免的無限循環法則。
但是在新人類面前有一個巨大的問題,生存時間不夠,換言之就是航行速度不夠,哪怕是算上有限的冬眠時間!而要在這種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太空中繁衍新人類更是為目前有限的資源供給雪上加霜。
速度,是關鍵中的關鍵!以星艦地球現有的15%光速還遠遠不夠,沒有速度上的突破,宇宙航行與尋求生存只能是個夢。
因此星艦地球在完全脫離奧爾特星云的兩年后采取了一套臨時方案:一是以星艦地球為母艦,飛行過程中定時派遣穿梭機或者太空艇進入太空考察,以搜尋任何可以利用的隕石、星際塵埃等宇宙資源,同時戒備宇宙間可能存在的其他文明飛行器;二是動員兩艦全體科研人員,組成動力研究小組,集中攻堅飛船驅動引擎的升級改造,以二十年為時限,盡最大努力將“萬有引力”號以及“藍色空間”號的最大速度至少提升一到兩倍,而后大部分成員進入冬眠,飛船全功率開啟引擎以最高速度在一百年內飛向距離最近的僅擁有一顆類地行星的室女座恒星羅斯128。
方案實施后的八年內,星艦地球按照既定的計劃有條不紊地運作著。而關一帆領導的動力研究小組卻是在方案實施后的第五年就幾乎擱淺了,不僅僅是因為核聚變引擎加速上限的技術瓶頸,更是因為在這一段未知的真空宇宙空間中,引擎開發項目大部分靠純理論來研究,有限的資源僅能支持很少次數的試驗,能堅持五年已頗不容易。并且放眼望去,黑暗宇宙盡是單一且無盡的黑暗,在這種環境中工作,動力研究小組的人由最開始的熱情高漲逐漸變得消極失落,最后甚至有人選擇退出小組并申請冬眠來逃避現實。
不過在第八個年頭,飛船在航行途中再次檢測到了與十年前頻率十分類似的特殊電磁波——四維空間翹曲電磁波,而這次的四維空間碎塊就在距離飛船航行路線垂直方向上的十個天文單位處,很多人都懷疑如此近距離的四維空間碎塊就是“魔戒”曾經參與過的四維宇宙大戰的另一處遺跡。星艦地球高層基于目前飛船的情況,在商討后決定再次前往四維空間碎塊以收集資源并對四維空間物質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獲得技術突破的有效信息。儲巖等人也決定將“藍色空間”號掌握的四維空間全部研究資料公開,來為新人類提供更多的研究線索。
此時瀕臨解散的動力研究小組的成員立馬來了精神,各個生龍活虎地投入到四維空間的研究中,因為對他們來說在四維的環境中工作簡直就是身體與心靈的雙重享受。就這樣,星艦地球再次活了過來。
這個四維空間碎塊要比之前遇到的大得多,初步估計有兩個太陽系那么大,而且空間翹曲點的出現頻率也大得多。不過隨著觀測的深入,人們發現這片四維空間雖然廣闊,但是并沒有像“魔戒”那樣的智慧文明遺跡,更多的是各種形狀不規則的大型殘骸碎片,而這些殘骸均勻地呈環狀層層分布在四維空間碎塊的邊緣地帶,并且以一定速度飛出四維空間衰變到三維宇宙。看上去就好像中央地帶有什么強輻射天體,在不斷地向周圍散發著能量沖擊波將四維物質不斷推出四維空間。
后來隨著探索的深入,人們驚奇地發現在四維空間的中央地帶竟然有一個彈珠大小的微型天體,它的內核閃耀無比,周圍卻是十分廣闊的光暈地帶,光暈周圍很大空間內沒有肉眼可見的物質。微型天體沒有引力,但在光暈范圍內有一股強大的斥力,這股斥力隔絕了光暈內外空間,讓任何物質都無法進入。同時微型天體將其內部的物質與能量不斷噴射出來,經過檢測,這個微型天體噴射出的竟然是反物質重離子,但是衰變極快,在飛出光暈之后不久就衰變成氫原子或者其他粒子。
一開始大家對這個神奇的天體的存在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是它是傳說中與黑洞對應的白洞,有人猜測這是高維度文明的反物質武器。但是無端的猜測是完全沒有說服力的,而且因為其強大的排斥力場及反物質粒子,光暈周圍任何探索研究都無法進行,最后人們只能把它的存在當做一個疑團收存于資料當中,不再過問。
不過微型天體不間斷噴射的反物質粒子卻是新人類夢寐以求的財寶。新人類開始想辦法在這片區域內收集反物質粒子,著手研究以反物質為燃料的反物質引擎。
正當研究小組成員在四維空間中工作起勁的時候,關一帆卻再一次把自己關了起來。他日復一日地重復觀看當初斯科特小隊遇到的“艦體消失事件”錄像以及相關資料,艙內到處是記錄著各種信息的全息界面,其中有一個最大的界面中顯示的是一艘驅逐艦的黑白圖片,圖片中的驅逐艦上有一串不太顯眼的編號“DE-173”。
在三個多世紀前的地球上,古代的地球人類曾經做了一個十分瘋狂的實驗,該實驗通過磁脈沖裝置,成功將埃爾德里奇號驅逐艦及全部成員送入了另一空間,并且在實驗結束后驅逐艦瞬間出現在了479公里外的另一個港口。驅逐艦上的成員在消失一段時間出現后,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暈惡心,甚至還有一些船員的身體嵌入了船體當中。
這便是曾被一度認為是都市傳奇的“費城實驗”,這更是關一帆在學生時代十分著迷的神秘事件。而當關一帆接觸到“艦體消失事件”相關資料的第一時間,他便想起了這個古代傳說,這兩者幾乎一模一樣!
三百多年前的事件在如今的宇宙空間再次上演,這絕對不是巧合,其中一定有值得研究的東西。關一帆敏銳的思維捕捉到了這一點,并且第一時間分享給了動力研究小組成員。眾人紛紛表示從表面看來這兩者之間有相關聯系不假,不過這也僅僅說明了當時的人類歪打正著進入了高維度空間,至于磁脈沖裝置等更多有價值信息卻無法深入挖掘。一來是因為那個年代的未解之謎,可供實際參考的真實資料少之又少;二來如今高維度空間就在身邊,新人類在四維空間中進行直接探索遠遠比憑借傳說資料來進行無端的猜測實際得多。最后這件事也是不了了之,動力研究小組眾人轉頭又投入到最為享受的四維空間工作中去了。
但是關一帆從內心有一股不服氣的倔強,而且他堅信大多數看上去過于簡單或者異常困難的事物僅僅是因為觀察方向以及思路的問題,于是他再次返回自己那雞蛋般的宇宙學觀測站進行閉關研究。
然而為數不多的古代相關資料著實讓關一帆的研究進展舉步維艱,他就差把資料中的每個文字都拆開看是不是有什么隱喻了。思緒煩亂之時,他便翻出同事們分享給他的跨維度攝影作品,這也是他為數不多的消遣方式之一。
這會兒他收到一幅不同于之前千篇一律的單人圖像的作品,那是一幅多人照片,不同方向的燈光打在十幾個人身上,他們穿著宇航服圍成圈,在四維宇宙塵埃的背景下拖出長長的疊影,最后投映到身后各自的四維物質背景上。這些疊影有序的相互交錯,呈現出萬花筒一般炫麗詭異的色彩。圖片本來沒什么問題,但是看的時間久了,會讓觀察者產生圖片上的人動起來的錯覺。
關一帆恍惚間感覺這個畫面竟然有一種莫名眩暈感,于是饒有興趣地欣賞著這張有趣的圖片,不知不覺間便睡了過去……
拍立得相機、林間小路、小黃螞蟻……熟悉的場景再次重現,關一帆習慣性地用手中的相機拍下了逃亡的小黃螞蟻們,然后把照片放在了不遠處小黃螞蟻們的必經之路上。待小黃螞蟻們爬到照片上恰好與它們的圖像重合時,不出意外的,它們又被困在了圖片中。
關一帆搖著頭笑了笑,輕輕向照片吹了一口氣,照片便飛了起來。但是準確來講不是照片飛了起來,而是照片隨著地面飄了起來,因為他的這口氣吹得太過了,照片所在的周圍地面全部鼓了起來,像一個碩大的肥皂泡一樣顫顫巍巍地晃動著,照片就在這起伏不定的泡泡表面像一艘小船一樣蕩漾著。
關一帆很是吃驚,這樣的場景未免過于魔幻。他下意識地走近那個由地面產生的大泡泡,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輕觸泡泡的表面,就在手指接觸到泡泡表面的一瞬間,泡泡破裂了。巨大的泡泡破裂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這股沖擊力以泡泡為圓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環形浪潮,浪潮席卷著一切向四周沖擊。關一帆被這股力量沖倒,然后無助的隨波逐流,此時他看到照片上的螞蟻們卻不是很慌張,他們就像沖浪好手一般,乘著照片這個巨大的沖浪板以極快的速度向他們逃亡的方向沖去,最后消失在視野盡頭。關一帆怔怔地看著這不可思議的一幕,任由浪潮將自己淹沒……
“咳咳……咳咳!”一口口水將自己嗆醒,關一帆劇烈地咳嗽著。
但剛才的夢境經歷卻像是真實發生的一般,在腦海中歷歷在目。
關一帆回味良久,思維大海的波濤之上反射出無盡的閃耀星芒,這些星芒隨著浪潮蕩開,在腦海中留下了波光粼粼的一片,然后任由它們將自己的腦海世界照的透亮。
“原來是這樣!我知道了!”關一帆一拍大腿,沖出了球形艙,直奔艦長室而去。
隨著一陣極其刺眼的光芒在廣袤的宇宙空間閃耀,宣告著第12次反物質引擎試驗的失敗。卓文上尉周圍都是不停嘆氣的研究人員,只有他依舊面無表情地記錄并上傳著實驗數據。
“上尉,不用記錄這些無意義的數據了。以我們現有的技術根本沒辦法制作出能控制正反物質湮滅產生能量的裝置,而傳統磁約束裝置僅僅能做到反物質存儲,約束如此大的能量釋放這種事還是差的太遠了。最大的問題的是,除了反物質粒子,我們研究組能動用的其他資源也快到頭了……”助手在一旁叨念著,一臉沮喪。
“先記下來吧,總會有用的。看來要想在反物質引擎上有所突破,也許真的需要不低于三體人那樣的科技水平才行,最起碼要達到能夠生產強相互作用力材料的層次。”卓文話語中透露出些許無奈。
“要我說,可控反物質引擎實在沒戲,咱們還不如用現有的資源改造個反物質炸彈,最起碼有了在宇宙間具有強威懾的武器。”助手開玩笑說。
卓文盯著全息屏上還未完全消散的正反物質湮滅光波,陷入了沉思。
“動力研究小組,聽到請回答!”太空艇內的全息屏幕彈了出來,“我們的飛船動力研究有了新的發現,請速速返回母艦參與動力研討會議!”
眾人先是一愣,緊接著一臉無所謂的樣子,不緊不慢地收拾好東西乘坐太空艇從試驗場返回。這種所謂的動力研究新發現對動力研究小組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而8年來的動力研討結果基本上都是不了了之,一直沒有任何突破性進展。
幾個小時后,會議室內,艦長褚巖、副艦長莫沃維奇以及十幾名動力研究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不約而同地看向站在最前方的關一帆,他身后的顯示屏上是一個古代人類在海上沖浪的畫面。
“這就是飛船動力研究的新發現嗎?這是我沒想到的……”莫沃維奇指著沖浪畫面,一臉困惑。
“請問在座的諸位有誰曾了解過沖浪嗎?”關一帆問,臉上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以海浪波動為動力的極限運動,我在地球上的時候很喜歡。”樸義君說道。
“沒錯,而我要說的就是,沖浪的原理就是我們飛船速度提升的關鍵。”
“你是說……空間曲率驅動?可這只是存在于理論中的東西,以我們的技術想要實現似乎不太現實。”卓文說。
“曲率驅動是以改變飛行物后方空間曲率的方式讓物體借助前方空間的曲率拉動以光速飛行,這和我要說的驅動方式相似,但是作用方式卻是不同。”關一帆搖了搖頭,“我要說的這個驅動理論曾經被古代的物理學家米基爾·阿庫別瑞提出過,他提出的概念叫做‘阿庫別瑞度規’,又稱‘曲速引擎’,我的這個驅動的設想就是基于他的基礎理論。”
“在超弦理論中,宇宙空間可以看做是一張大膜。現在讓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張如同水面一般的大膜上激起一陣浪花,膜表面就會以浪花為中心形成波浪,而波浪之上的物體就可以隨波逐流,以波浪的速度向著波浪擴散的方向前進,這就是曲速驅動的原理。當然,這個速度是空間波動的速度而不是物體自身具有的速度,同時由于天體引力的作用,物體及周圍空間會隨著空間波動的不斷衰減而最終停下來,但是這個速度的初速度,是光速!所以說,我們的飛船在宇宙航行,和在海上沖浪還是存在很大的關聯的。”關一帆一口氣把話說完,然后掃了眾人一眼,所有人都呆住了。
研究小組的人在下一秒就炸開了鍋,對這個觀點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提問和假設。
“這個想法確實很獨到,但是空間波動怎么制造?而且真實的海上沖浪,沖浪選手被大浪拍翻的案例比比皆是,你怎么能確保我們的飛船在空間波動中不會受到負面影響?”有人問道。
“我可以先回答你的后一個問題,像沖浪時被海浪拍翻的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宇宙中,借助于空間波動航行的物體需要與周圍的一定空間區域同時移動,這個區域被稱之為‘曲速泡’,物體在其中是絕對安全的。不過在阿庫別瑞的理論中,這個曲速泡需要人造環狀裝置來維持,但是這項特殊技術的研究在古代人類社會一直沒有進展,而且至今也沒有實現。不過這一點對經歷過空間翹曲的我們來講應該不是問題。至于空間波動的制造,請大家先看這個……”說話間,關一帆觸動全息屏,上面顯示的是那張黑白的驅逐艦照片。
“費城實驗傳聞中的埃爾德里奇號?”卓文一眼就認了出來,他曾經也是神秘事件愛好者。
關一帆點點頭,說:“費城實驗的相關信息我已經共享給了在座的各位,你們可以先看一下具體內容,然后說出自己發現了什么。”
幾分鐘后,在場的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高維空間”四個字。
“很好,這個三個世紀之前的實驗雖然被人們認為是都市傳說,但是如果以我們現在的經歷來看這個事件卻是不足為奇。不過其中有一點會讓我們對目前四維空間研究方向提出質疑……”關一帆說到此處故意停頓了一下。
“埃爾德里奇號并沒有在海上行駛,但是實驗結束后卻發生了空間位移,出現在了479公里外。而我們在四維碎塊中經歷了這么多次類似情形,卻一次都沒發生過。”艦長褚巖敏銳地發現了關鍵點。
“我們且不論埃爾德里奇號進入的是第幾維度,任何維度空間都是不會主動干涉其中的物體使其在非運動狀態下發生空間位置變動的。那么我們的經歷以及費城實驗的差異關鍵點只剩下一個了,他們的空間翹曲是人為制造并消失的,而我們遇到的空間翹曲或許是高級文明的產物,但是對于我們來講,它是自然存在的。同時參考我之前說過的薄紙-肥皂泡模型,前者是人為吹出的泡泡,而后者只是自然界存在的水泡。”關一帆說著又換了一幅圖,一幅無數泡沫隨著浪花動涌動的動圖出現在全息屏上。
“所以答案就只有一個了……那個連接高維度空間的翹曲在人為作用消失的一瞬間破裂并引起了空間波動,以至于讓驅逐艦隨著波動產生了位移,而我之前說的曲速驅動原理就可以用在此處了。通過資料我們能夠了解到,費城實驗中使用的空間翹曲觸發是通過高能耗的磁脈沖裝置擾動空間產生的,而對于我們來講,費城實驗中磁脈沖裝置作用于空間的詳情已經不可考,但是我們掌握了與空間作用更為直接的引力波技術,那么接下來我們能做的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數了。”
關一帆的一番言論說下來,大家都默不作聲,但是每個人都能聽到自己強烈而急促的心跳聲。
“大家請看!”關一帆大手一揮,一個醒目的巨大全息界面出現在眾人眼前,上面是幾行大字:
一、不同維度之間的空間翹曲可以通過外力干擾空間產生或者破壞。
二、外力引起的空間翹曲的破碎會引起空間波動。
三、空間波動可以驅動空間波浪上的空間翹曲作為曲速泡產生位移。
四、在宇宙天體引力的作用下,以空間波動為動力的曲速驅動速度是以光速為初速度逐漸衰減的。
“這是目前我得出的基本驅動概念。現在技術方面我們有比費城實驗所用的磁脈沖技術更加成熟的引力波技術,還有源源不斷的反物質作為能源,甚至有唾手可得的空間翹曲作為空間曲速泡的研究對象。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接下來就靠我們大家了!”關一帆在眾人充滿敬意的目光中張開雙手,向大家微微鞠了一躬。
會議室里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不久之后,星艦地球全體動員,發動大部分人力及物力資源開始進行新的研究,除了反物質能源的應用,還有引力波脈沖裝置的建造以及四維空間的研究。只不過這次的四維空間研究方向卻不再是四維空間的深入探索,而是對空間翹曲這個聯通兩個維度的關鍵進行研究。
四年后,以“萬有引力”號上的引力波發射器為參照,豐富的反物質為能源,星艦地球的新人類建造出了引力波脈沖裝置,并用它成功地制造并破壞了一個空間翹曲泡。后借助空間波動驅動,一架籃球大小的小型無人探測器以一個小型空間翹曲點為天然曲速泡,以光速為初速度隨著看不見的空間波動飛了出去。在一年多后母艦接收到了停止飛行的探測器發來的訊息,人們滿懷欣喜地發現探測器上的同位素衰變計時器計時僅有1年零1天3小時7分。
也就是說探測器僅以1天3小時7分的時間飛越了一光年還多的距離!這簡直就是神跡,不過這是新人類親手創造的神跡!
三年后,“藍色空間”號與“萬有引力”號先后泊入了由引力波脈沖裝置制造的直徑十多公里的四維空間曲速泡中,而在這個曲速泡的正前方,是一個不可見的半徑達十天文單位的超級空間翹曲泡,它由上百臺引力波脈沖裝置制造而成。它的破碎,將會給星艦地球以巨大的空間波動驅動力,讓新人類以超光速飛行至任何遙遠的星系,并在到達之時脫離曲速泡駛入目標星系。
而這次的目標,正是當初被否決的天鵝座NH558J2。
因為那里有初心,也有希望。
隨著并不存在的超級空間翹曲泡的破碎聲,周圍的環境沒有任何改變或者異樣,但是曲速泡已經以光速動了起來。此時星艦地球的新人類的心中無盡的熱血沸騰了起來,這股熱血盡情地將人們的情緒以淚水的形式潑灑了出來,淚珠在失重環境中映照出人們眼中的星光。
空間膜之上的滔天巨浪以雷霆萬鈞之勢掃過廣袤的宇宙大海,漂浮于空間波浪之上的曲速泡,載著新人類的火種與希望,迎著星河已持續百億年并將再持續百億年的璀璨光芒,向著未來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