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花雨
若問世間名著為何物,直教人飛入尋常百姓家。觀百態人生,破紅塵千秋。那是一場場雨,浸潤沉眠的大地,喚醒著埋藏的蓓蕾:它揚灑心田,催生著一朵朵千奇百態而又同樣芬芳的花兒盛綻,蹁躚著人類智慧的結晶。
鏡中花
小的時候,哪里知道什么是名著,哪里明白什么是忠義善惡孝。只是想聽故事,今天拿著一部《西游記》纏著哥講《大鬧天宮》,明天拎著一本《天方夜潭》講阿里巴巴的故事,食不知味。雖然如此,“吃”,總歸是“吃”了,它悄悄地化為最簡單的“元素”,成為了你肉體的一部分,影響著你的一言一行。我喜歡沉香,喜歡他英勇救國的故事。兒時,媽媽怕鼠,每每見著,我都顫抖著提起掃帚大喊:“鼠輩哪里跑!母親莫慌,小兒來救你!”或被奶奶念叨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又或周末被爺爺拉去爬山教育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雖是走馬觀花,但當夜深人靜,月亮悄悄地爬上來,也能至少吟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目,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讀名著,它只是靜靜在那里佇立,如鏡中窺花。你看得真切,卻又未必是真的。你在鏡中游走,尋覓,感慨鏡中世界之美好,哪知某一天,鏡面破碎,你一轉頭,與鏡外世界撞個滿懷。你忽地發現,鏡子只是印象了世界的一角,你看到的只是一朵花,一朵美麗的花。
水中月
稍長點個了,帶點腦了,名著“容易”了——它變了個臉,也就跟著“色難”了。你很難再看懂它的喜怒哀樂,它的臉色也日益難堪。它有時候是可掬可愛的,有時候是血淋淋的,有時候能兩者共存。你發覺,你的身邊有個葛朗臺,她的身邊有位羅密歐。或是自己有時候傷感漠然如黛玉,時而熱情洋溢如小茨岡。善惡有時并不是一念之間,正邪也不是絕對對立。你為身為妓女卻愛國的羊脂球感到憤憤不平,為她的遭遇涕泣;你喜歡于連秀氣的臉和過人的智慧,卻又厭惡他生性懦弱,優柔寡斷還帶有一點小卑鄙。你驚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也向往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你開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讀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艱難。
望那水中的皎月,它飄忽,瑟瑟在因風而起的漣漪中,跳躍著銀輝,升騰的水霧迷蒙了我的雙眼;它變幻,可我卻知道它是真實的,它環繞在你的身邊,時而被日隱去,時而被星映襯。你若遠遠的,它便潔白無瑕;近看,便看出陰睛圓缺,斑斑點點。看著它,你便能看見這個世界所投幕的陰影,找到自己的位置。
名著,仿如一場場雨,它總是不早不晚地落下,喚醒一個個靈魂,催生出一朵朵美麗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