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竇誼:漢武帝“三征不起”的峨眉隱士

人物小檔案

姓名:竇誼

生卒年:活躍在漢武帝時期

主要事跡:據(jù)《嘉定府志》,“竇誼居峨眉山,放浪不羈。月夜子規(guī)啼竹上,誼曰:‘竹裂,吾可歸矣。’是夕,竹裂;黎明,遁于峨峰。武帝三征不起。”

影響樂山指數(shù):★★

相關(guān)人物:周義山、史通平、瞿君武、陳方慶


……

君不見軒轅氏跪謁皇人叩玄首,

又不見鬼谷子著書《珞琭》藏洞里。

隴西仙人宿山圖,采藥山中顏色殊。

葛由賣羊從此去,接輿歌鳳胡為乎。

君不見子規(guī)啼處竇誼悲,夜啼竹裂人不歸。

又不見昆侖伯仲未可分,逸少曾詢周撫軍。

……


這是《后游峨眉歌》的部分,出自明末飽學大節(jié)之士曹學佺之手。他曾在四川為官,敢于為民請命,不惜得罪蜀王;捐出家產(chǎn),力抗清軍;清軍入閩,自縊殉節(jié),留下一副廣為流傳的絕命聯(lián):生前單管筆,死后一條繩。他極為推重峨眉山,也熟稔于峨眉山仙道掌故,羅列出眾多人物,像先秦時期的天真皇人、軒轅黃帝、葛由、陸通、鬼谷子,漢代的宿山圖、竇誼,晉代的王羲之……詩言志,在曹學佺心目中,這些高人逸士如白云青天,可望而不可即。

如果說秦代以前的嘉州大地處于人文拓荒期,神話傳說占了主流,充滿了神秘神奇,“英雄”輩出,那么進入漢代,有史可查的大多數(shù)人物已然蛻去神話色彩,構(gòu)成了實實在在的人文奠基,唯有峨眉山仍濃墨重彩地續(xù)寫自己的神仙譜系,演繹仙山傳奇。

首先,這個時期峨眉山頭號神仙天真皇人并沒退休,依舊誨人不倦,勤奮工作,先后將三名凡人提攜為神仙。一是史通平,王莽新朝時期自會稽來蜀上峨眉山,天真皇人被其誠心打動,授以三一五牙之法。之后,史通平到了青神縣,置茅廬,內(nèi)外兼修,煉成“龍虎金丹”,白日飛升。二是瞿君武,東漢犍為人,避世入峨眉山,天真皇人授以真訣,勤修苦煉四十年,后乘白龍而去。純陽殿旁的“升仙臺”據(jù)說就是他“飛升”之處。還有一人是東漢的陳方慶——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的老祖宗,本是儒生,后棄家入峨眉山,在一石室中“拾得”天真皇人的《三皇經(jīng)》,日夜誦讀,最后悟道成仙。

其次,峨眉山開始有了“地仙”。紫陽真人周義山,是漢丞相周勃的七世孫,年少時性情清高、好游名山,“登峨眉山,入空洞金府,遇寧先生,受《大丹隱書》《八稟十訣》”,讀后遂生求仙念頭。接著到岷山、鶴鳴山尋仙問道,最后回到峨眉山專心煉“九鼎神丹”。丹成,服后成仙。周義山所遇到的寧先生便是地仙。何為地仙?《仙經(jīng)》說:“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這就說明,此時“扎根”峨眉山的神仙已經(jīng)比較多了,要不然不會立規(guī)矩排秩序分出三六九等來。

還有一類,是獨標高格身懷絕學的大隱高士。像竇誼,雖然道教許多著述將其寫得神乎其神,但《嘉定府志》并未將其歸入“仙釋”,而是放在了“流寓”,和曹學佺的理解差不多。“子規(guī)啼處竇誼悲”,悲什么?是生命無常、功名浮云。“夜啼竹裂人不歸”,去了哪里?自然是徹底拋開一切,歸隱了,“遁于峨峰”。符合傳統(tǒng)文人習性——得意時儒家,失意時道家,絕望時佛家。當然,在竇誼的時代,中國還沒誕生道與佛的教團,但后人撰述其事跡之時又何嘗不是依此定律。

其實,勞心費神梳理這些人物源流,除了些許趣味外,更多的是懷疑:那些人那些事兒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倒是蘇東坡有大智慧,幾句便讓人放下了這種糾結(jié),重拾世俗的瀟灑快樂:


但得身閑便是仙,眼前黑白漫紛然。

請君試向巖中坐,一日真如五百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江山市| 澜沧| 确山县| 疏勒县| 罗源县| 黑水县| 罗山县| 开化县| 霍林郭勒市| 博白县| 武安市| 同德县| 台州市| 韩城市| 东城区| 阿克苏市| 慈溪市| 绿春县| 沂南县| 太保市| 龙口市| 东乌| 通城县| 孝义市| 阜宁县| 岱山县| 武隆县| 桓台县| 洛川县| 海林市| 班戈县| 奉贤区| 嘉鱼县| 盐边县| 德保县| 当雄县| 乌恰县| 富阳市| 台南县|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