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的足跡:大鵬半島革命歷史回顧
- 深圳市大鵬黨工委辦事處 鐘惠坡編著
- 10字
- 2021-10-29 10:22:39
第一章 大鵬追風少年郎
1.古鎮(zhèn)百年前
大鵬半島位于深圳市的東南部,三面環(huán)海,東臨大亞灣,與惠州接壤,與稔平半島隔海相對,西向大鵬灣,與香港的新界隔灣相望,南邊對著三門島,控制著南海的交通線。整個半島陸域面積近3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
大鵬半島的地理環(huán)境被橫頭嶺和排牙山一分為二,分為葵涌和大鵬兩個自然區(qū)域。北面葵涌居住的是講客家話的居民,許多大族都是數(shù)百年前從粵北、福建等地遷居過來的,很容易尋蹤溯源。而南面大鵬區(qū)域(包括七娘山下的南澳)人口結構就復雜得多,人口也更多一些。這里的居民有自己的語言、生活習慣和信仰,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大鵬話”,它不同于廣東地區(qū)的廣府白話,也不同于客家話,而是一種“軍語”。這是因為大鵬古城從明朝洪武年間就是一座軍營,軍人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帶來了不同的語言,因溝通的需要而逐漸形成一種融合語言,即所謂的大鵬普通話。大鵬話包含粵語和部分客家話的語言特征,為深圳市東部大鵬半島及香港東平洲及大埔汀角等地之原居民使用。
大鵬地處偏僻,多系高山,交通不便,清康熙《新安縣志》記載大鵬至新安縣城:“高山峻嶺,如鴘鷹三轉(zhuǎn)。大、小梅沙尖,九頓嶺等處,轎馬難走,必步行登越。橫涌海港無渡,伺潮退以涉。無大風雨,四日可至;遇有風雨,高山難越,海潮雜沓不退,路期不定。”大鵬半島山多耕地少,臺風、山洪等自然災害頻繁,更有猛獸出沒,大多數(shù)人生活艱難。
大鵬半島在明代劃為新安縣第七都,在清代是新安縣縣丞管轄,到民國時期是寶安縣大鵬區(qū),直到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整個半島都是一個統(tǒng)一的行政區(qū)域,分為鵬城、王母、葵華(今葵涌)、南平(今南澳)四個鄉(xiāng),她的政治中心就設在大鵬所城。

群情激憤(王嶺華畫)
大鵬所城,占地約11萬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四周筑有堅固的城墻和箭樓。它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有著600多年海防和抵御外侮的歷史,涌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英雄人物。
但是到了民國,大鵬古鎮(zhèn)就開始分裂成兩個中心。
一個是大鵬所城,是政治和軍事中心。古城常年都駐扎著軍隊。在治安不靖的歷史條件下,府衙公堂自然就安放在有槍桿子把守的古城這里,這樣官員家眷才有人身安全的保障。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交通不便,北面是高山林密的排牙山山脈,前面就是風起云涌的大亞灣,只有海路和壩光坳這條山路通往外界,被世人看作是天涯海角。被派駐這里都屬苦差,山高皇帝遠,所以駐防的軍紀歷來都好不到哪去。在民國時期,除了蔡廷鍇(后來成為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軍長、抗日名將)的部隊駐扎時軍紀稍好外,其他派駐的多是劣跡斑斑的軍隊。1938年日本鬼子登陸前駐扎的王竹青部,抗戰(zhàn)勝利后駐扎的徐東來部、王玉如部,頭兒都是土匪出身,部隊的班底都是土匪整編過來的。歷來就沒有人愿意在“丘八”成堆的地方做買賣,而在這類匪性十足的“丘八”管制下,從20世紀初開始,大鵬人就越來越往營商環(huán)境相對較好的王母圩遷移了。直到1948年,連區(qū)公所也為了辦公“清凈”,搬到了王母圩的陳伙樓。
王母圩離古城僅8華里,相隔一個叫“搖坳妹仔”的平崗和一條叫“打馬瀝”的山隴。這段今天被筆直的鵬飛路連成一體的短短的坦途,在民國時期可是一段“十字坡”,時常有兵匪強盜剪徑;也是一處“景陽岡”,常有老虎豹子出沒。所以大鵬當?shù)亓餍幸痪淇陬^禪:“沒有兩下子拳腳功夫,又哪敢到搖坳妹仔挖番薯?”可以這樣說,人們從鵬城遷往王母,既是為避兵禍,也是為了避開這條不安全的商道。
在20世紀20年代,廣東軍閥陳炯明主政廣東省,曾經(jīng)卓有成效地開展創(chuàng)建“模范省運動”。在這歷史時期,王母墟也曾有過短暫的興盛,店鋪增加,商賈結集,有糖街、魚街兩市。但由于半島地處偏僻,政令不暢,大多“新政”很難落實,使得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與鄰近的坪山、淡水等地比較,仍然顯得貧窮落后。
盡管偏僻、貧窮、落后,甚至蠻荒、兵匪橫行,但縱觀大鵬的歷史,不能不說這里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
在清代,這里就英雄輩出。
大鵬所城的賴氏家族是深圳歷史上英才輩出的大家族。賴氏始祖賴吾彪由廣東紫金縣遷至大鵬。道光五年(1825年),賴吾彪第三代孫賴世超考取官職,任閩粵兩省武舉考官,被封為武功將軍,是“三代五將”中的第一將。賴世超兩子賴英揚、賴信揚也是從最低級軍官做起,賴英揚官至浙江定海鎮(zhèn)總兵,死后晉封“振威將軍”;賴信揚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封“安鷺將軍”,官至一品。賴英揚、賴信揚與各自的兒子賴恩爵、賴恩錫共同構成了這個家族的“三代五將”。“五將”中多是在守衛(wèi)疆場上建功立業(yè)的,其中最為近代人所知的是賴恩爵。賴恩爵作為林則徐的副將,成功指揮了對抗英國侵略軍的“九龍海戰(zhàn)”。該戰(zhàn)打響了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zhàn)爭的第一槍,道光皇帝賜賴恩爵“呼爾察圖巴圖魯”(巴圖魯為滿語之意)稱號,后又被封為振威將軍。賴恩爵曾六戰(zhàn)六勝守下香港島,也是虎門銷煙中收繳和銷毀鴉片的實際親歷者。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一紙《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賴恩爵這位愛國名將,在53歲正值壯年之際,在國家內(nèi)憂外患又無力回天的憂慮中英年早逝。

大鵬賴恩爵將軍第
大鵬還有一位名將叫劉起龍,字振升,是鵬城當?shù)厝耍谇迩《吣辏ü?772年)。時倭寇為亂海疆,劉起龍初由大鵬營入伍,累立戰(zhàn)功。嘉慶八年授平海營右哨把總,不久又累功提升為香山協(xié)右營千總;嘉慶十五年隨副將洪鰲、都司胡佐朝等分督戰(zhàn)船,圍攻洋盜鄔石二于儋州新英外洋,擒鄔石二等,洋面肅清。其后先后調(diào)升水師提標右營(新安營)守備,東山營守備,州營守備,虎門水師中右營中軍守備,南澳鎮(zhèn)標游擊,崖州營參將,澄海協(xié)副將,福建南澳鎮(zhèn)總兵,道光六年再升福建水師提督。道光九年冬,劉起龍被召到北京覲見道光皇帝,備荷恩之寵。劉起龍于道光十年二月巡洋時卒于海上,犧牲在工作崗位上。朝廷著加恩,照提督例賜恤。
劉府和賴府,都是當?shù)卮笞澹硕∨d旺,都有清廷皇上賜匾的極有氣勢的將軍府邸。大鵬自建城以來,人才輩出,明代以來共走出了10多位將軍和提督。
在這種尚武文化的帶動下,這里的人民百年間都保持傳承著守疆為國、勇武強悍的傳統(tǒng)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