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新聞獎作品賞析(全三冊)
- 貴州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 1149字
- 2021-10-29 10:15:26
耄耋老人組建村“學習小組”自家堂屋宣講五中全會精神
本報訊 在黔西縣甘棠鎮蘆茅村,有一個奇特的“講堂”,它的主講老師完全靠自學識字,已是89歲高齡,但是每逢開講,長凳擺滿了屋子,人頭攢動,座無虛席。講堂的主角叫何述懷,地點設在自家堂屋,11月8日,主題是“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村支書潘大明回憶,一周前,何老急匆匆找他要了幾份登載有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的報紙。這樣的場景潘大明并不陌生,每逢中央和省里有重大會議和決策,何老必會登門造訪。是什么使何述懷鐘情于講述黨的理論方針政策?何述懷說,以前蘆茅村是個上訪村,“好多人上訪其實有點胡鬧,是聽信了別人對政策的斷章取義,所以我就決定,學好講好黨的精神。”研究了一周,何老胸有成竹地召集左鄰右舍的“學習小組”成員。這個小組,有上至78歲的老黨員,下至十來歲的孩童。村里人說,這個“學習小組”成立快兩年了,有十幾名成員。
何述懷的講述因材施教,對六七十歲的老人,他講大病醫保,對三十歲出頭的婦女,他講二孩政策,還會提醒小娃娃們“以后好好讀書,高中教育就快普及了,國家不會讓你們讀不起書。”怎么講好看似枯燥的政策?何老不按宣講的慣常套路,“習主席的意思,用老鄉的話來說。”
“綠色,種地不要用化肥去堆,把農家肥用起來;家門口亂倒垃圾,那不叫綠色,要搞干凈;我們穿得精神,就是人的綠色。”
“共享,我這幾十年的感受就深刻了,生病可以報銷大部分了,老了可以領養老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都變成了現實。”
“開放,對我們小地方來講,路通到了家門口,就是開放。”
何老口中的“五大理念”,著實接地氣,打動著聽者的心。中午11點半,幾名聽得有滋有味的村民不愿意離開,何老樂呵呵地留人,“吃過飯我們再接著擺。”
貴州日報(2015.11.11)
第31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
作品賞析
管倩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社會學碩士。

小故事講大道理——接地氣
該獲獎作品主題鮮明,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也充分體現了把“政治正確”落實到實處。
在一個偏遠的山村,有一個耄耋老人何述懷自發組織了一個“講堂”,主講的內容是“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何老成立的“學習小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學好講好黨的精神”,通過自學,何老將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歸納為很接地氣的“五大理念”,讓村民們更容易地吸收消化“黨的精神”。耄耋老人組建村“學習小組”的新聞報道,用來自最基層的鮮活事例,生動地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該新聞報道內容真實,感染力強,社會效果好。體現“走轉改”精神,記者把捕捉新聞的觸角深入到社會最基層,選擇偏遠的黔西縣甘棠鎮蘆茅村作為新聞報道的地點,走進農村基層,轉變采訪作風,改變寫作文風,在新聞宣傳實踐中突出體現群眾觀點、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