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新聞獎作品賞析(全三冊)
- 貴州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 1412字
- 2021-10-29 10:15:23
“留下了木房也就留住了鄉愁”
本報訊 在遵義縣沙灣鎮,一個名叫“馬門溝”的地方隨著經濟的發展,多數村民在鎮上和縣城有了新居,但90%的村民都將“三合頭”老式木房完好地保存下來。村民說,留下木房,也就留住了鄉愁。目前,當地政府欲將該處作為傳統村落進行保護。
馬門溝曾是一個行政村,這里最常見的民居,是一種被稱為“三合頭”的老式木房,周邊共有300多棟:它們或聚集一處山腳,或單獨分布于青山綠水間。年代最久的已有200余年,最“年輕”的也有40余年。
90歲的劉廷祿曾親手修建了100多棟木房。現在,他每天都會和老伴坐在自家走廊上,靜靜地看著遠處。當有人問起這些木房的歷史,他能把當年建房的故事接連說上幾小時。
不過,這些木房如今大多已空置,多數人都在城里買了房,或在集鎮上買地建房,但仍舍不得拆掉老房子。
“三合頭”木房是黔北傳統民居的一種,為懸山頂、穿斗梁、小青瓦格局。在馬門溝,一處“三合頭”房屋通常代表這一個祖孫三代的大家庭。通常,中間橫向的一棟,是堂屋所在,是老人或兄長居住;兩側的廂房,則是兄弟居住。
其實,在馬門溝,不變的除了傳統木房,還有村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眼下正是旱煙收獲季,家家院壩中,都用薄膜搭建了簡易棚,里面晾曬著用草繩編成串的旱煙葉。一批“掌墨”師傅認為,馬門溝老式木房歷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變形,除建造工匠技藝外,與世代種植旱煙也有關,“濃烈的旱煙味,驅蟲效果很好,即便是豬圈旁,也少有尖嘴蚊。”
“留下木房,也就留住了鄉愁。”村民們說,每當看到外面的古村落在消失,心里就有一種莫名的失落和擔憂,為讓這些木房“青春永駐”,大家想通過搞鄉村旅游來讓這些木房煥發新春。
目前,馬門溝保存完美的傳統木房已引起相關保護機構的重視。遵義縣政府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正著手制定方案,準備以馬門溝為中心申報傳統村落保護區,核心就是保護現有的木房,以及傳統的生產方式。
貴陽晚報(2014.8.19)
第30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
作品賞析
鐘華
貴州民族大學教授、播音系主任,貴州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

選題獨特 對傳統古村落保護有借鑒意義
《留下了木房也就留住了鄉愁》通過遵義縣沙灣鎮馬門溝90%的村民都將“三合頭”老式木房完好地保存下來,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的故事,展示了當地政府和村民如何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很好地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新農村,對全省乃至省外其它地方都有借鑒意義,是一篇較好的新聞作品。作品的亮點如下:
一、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地不斷深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古村落也面臨著保護和消亡的壓力,這已成為全國性的問題。這篇新聞報道敘述了馬門溝村民雖然在城里買了房,或在集鎮上買地建了新房,仍主動保護當地黔北傳統民居“三合頭”木房,說明當地村民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意識強,這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是相當可貴的。
二、新聞中采訪到,為讓這些木房“青春永駐”,馬門溝村民還想通過搞鄉村旅游來讓這些木房煥發新春。抓住了當地村民把發展鄉村旅游與保護傳統民居很好結合起來的又一亮點,對其它地區保護傳統村落很有借鑒意義。
三、新聞中還采訪到馬門溝木房歷經上百年不變形,除建造工匠技藝外,與世代種植旱煙也有關,引起相關保護機構的重視。遵義縣政府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正著手制定方案,準備以馬門溝為中心申報傳統村落保護區,核心是保護現有的木房,以及傳統的生產方式。把村民主動參與保護與政府相關部門重視保護完美結合起來,更增添了這篇新聞報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