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榕江農民老撾種西瓜賺取人生“第一桶金”

作者_羅梅 楊成利 編輯_廖芳 蘇丹

本報訊 “這是我們第一次出國種西瓜,雖然只賺了60多萬元,但還算滿意。”5月12日,榕江縣古州鎮口寨村村民楊光躍在家里頗為自豪地告訴筆者,過去他們都是給老板打工,但現在憑借一手種西瓜的好技術,去年在老撾成功創業,從“出口農技”變為“出國投資”,也算完成一次華麗的轉身。

筆者了解到,楊光躍所在的口寨村素有貴州“農技出口第一村”之譽。早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口寨村就開始辦科普夜校,村民潛心鉆研農技蔚然成風,到1996年,全村有130多人獲得國家綠色技術培訓員證書,8人獲評助理農技師,4人獲得農技師職稱。2003年,貴州評審首批11名農民高級農技師職稱,該村占據兩席。從1995年開始,該村開始農技輸出業務,范圍從云南西雙版納慢慢擴展到緬甸、老撾等國家。“榕江農技”名聲在湄公河沿岸成功打響。從那以后,口寨村每年都會有100多位農技人員就像“候鳥”一樣飛來飛去,秋收過后“飛”到西雙版納、緬甸、老撾,第二年春天賣完了西瓜蔬菜,又“飛”回家鄉。

楊光躍就是第一批出國開展農技輸出業務的技術骨干之一。

“給人打工,老板給多少就多少,我們心里沒有數,既然有技術,那大伙為什么不集資自己建一個西瓜基地?”去年4月,從老撾回到村里的楊光躍、王永正等人向村黨支部提出了自己投資建基地的想法。

“這個想法很好,我贊成,投資算我一個。”村支書楊燦喜說。

有了村支書的支持和帶頭投資,楊光躍等人毫不猶豫:“干”。8個股東組成的投資小組宣告成立。

去年10月,楊光躍、王永正等人帶著60萬元來到老撾,承包160畝土地創辦了160畝西瓜基地。昔日的打工仔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老板。

經過精心管理,他們種植的160畝西瓜,產量達52萬余公斤,共收入120多萬元,除去成本,純收入60多萬元,股東投資與利潤比例達一比一。

首次創業成功,楊光躍等人嘗到了甜頭,回到家后便與股東們商量今年的投資打算。楊光躍告訴記者,他們已決定每人投資20萬元,到老撾種植西瓜400畝。

看到楊光躍等人創業成功,村里的農技人員也“不安分”起來。楊燦喜告訴筆者,多年在云南、老撾開展農技服務的覃德偉等10名技術骨干已組成了另一個投資小組,今年也要到老撾種植西瓜。

“我們還要帶動更多村民,成立更多的投資小組,讓村民都變成老板,計劃5年內全村在老撾創辦西瓜基地1萬畝,還要擴展到蔬菜產業。”村支書楊燦喜對口寨村科技大軍進軍老撾充滿期待。

貴州日報(2014.5.19)

第30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

作品賞析

張媛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傳播學博士。

“走轉改”在基層

新聞報道選取了榕江縣古州鎮口寨村村民楊光躍的事例作為切入點,探討當地如何從“出口農技”變為“出國投資”的發展道路選擇。這篇消息文章不長,但一經推出即引起強烈反響。原因何在?

有三點值得關注。一是“新聞敏感”成就一篇“走轉改”優秀報道;二是多重新聞價值彰顯報道的社會意義;三是勾連式結構實現事件時態轉換。綜合來看,這篇消息可謂是“走轉改”的大成之作,是記者在基層捕捉的“活魚”,從報道的內容到形式都屬上乘。“給人打工,老板給多少就多少,我們心里沒有數,既然有技術,那大伙為什么不集資自己建一個西瓜基地?”報道用平實的語言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得報道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接受,這也是報道的出彩之處。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養的有效舉措。“走轉改”要求轉變文風,記者要在報道中虛心向群眾學習,善于用百姓的視角觀察問題,用群眾樂意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用群眾語言來改進文風,讓人們愛聽愛讀愛看,這篇消息憑借樸實的文風取得了較好的宣傳報道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富锦市| 通山县| 苗栗市| 门源| 左权县| 兴安县| 景洪市| 马公市| 灵武市| 陇川县| 兴山县| 临清市| 磐安县| 宽甸| 军事| 万荣县| 巩留县| 金川县| 罗山县| 广元市| 潞城市| 苍梧县| 娱乐| 通山县| 依安县| 武山县| 金阳县| 故城县| 中方县| 兴海县| 张家界市| 会同县| 富民县| 广平县| 永济市| 郸城县| 仁布县| 瑞安市| 青州市|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