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觀
- 唐山市曹妃甸區政協文史委編
- 2128字
- 2021-10-29 10:05:14
上編 野生植物漫談

野慈姑/龐博 攝
植物文化簡說
一朵鮮花能喚起人們的無限情思,一片綠葉能承載男女老幼的別樣心情,一種植物常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成就無數文化藝術元素。原來不會說話只隨四季悄然生長的花草樹木,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
宇宙無垠,地球有界。或許是上蒼的有意安排,植物遠早于人類來到地球之上。目前,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40多萬種,包含了我們常見的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等多種植物類型。無論是高山平原、丘陵沼澤,無論是江河湖海、沙漠極地,也無論是熱帶、溫帶、寒帶,到處都有植物的身影,或高大茂密,或矮小稀疏,或終身常綠,或枯榮交替,絢麗多姿,各呈其美。所有這些,都是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然后逐步進化形成了現在人們見到的植物大家族。按照達爾文《物種起源》理論,原始生命出現后,隨著營養方式的變化,進化為可以通過光合作用進行自養生活的原始藻類,并成為塑造自然、改造地球的原動力,從根本上推動了整個地球和生物界的發展和進化,創造了美麗如畫的大自然。具有40多億年歷史的地球,是人類和人類所認識的所有生命的共同家園,物種豐富,生命形式多樣,生生不息。

蘆葦/李克東 攝

絹毛匍匐委陵菜/龐博 攝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伴隨著人類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就像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文化”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賁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辭源》說文化就是“文治”和“教化”。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本來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環境里得到的生活,就會形成什么方式,決定了這人群文化的性質。中國人的生活是靠土地,傳統的中國文化是土地里長出來的。”
植物不僅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能量來源,供給人們衣食住行的需求,也是創造人類精神生活的基礎,是人類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載體。民以食為天,古人很早就和植物有了緊密交融。由于農業和醫藥的需要,產生了對植物形態和利用價值的充分研究與廣泛運用。北魏末年《齊民要術》作為我國現存最早、早完整的綜合性農業百科全書,包括了對糧食作物、蔬菜、果樹以及林木的栽培管理、產品加工等一系列技術。《氾勝之書》《陳旉農書》《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無聲地述說著古代勞動人民對植物認識和利用方面的巨大成就。成書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對365種藥物(其中植物藥252種)進行了梳理分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藥1892種(包括少數動物、礦物)。北宋時期《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自言其創作出發點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浚的專著《植物名實圖考》的序言說:“《易》曰天地變化草木蕃明乎?剛交柔則生核亥,柔交剛而生枝葉,其蔓衍而林立者,皆天地至仁之氣所隨時而發,不擇地而形也。故先王物土之宜,務封殖以宏民用,豈徒入藥而已哉!衣則麻桑,食則麥菽,茹則蔬果,材則竹木,安身利用之資,咸取給焉,群天下不可一日無,而植物較他物為特重……”
在精神層面,植物之于人類,主要是引導和改變人類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集中在藝術創作等各個方面。《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述夸父逐日的故事,“棄其杖,化為鄧林”, “鄧林”即桃林,是桃成為文化圖騰符號的依據之一。明代張潮《幽夢影》多處提到植物的人文價值享受:“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限。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堂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雨久花/龐博 攝
以花草樹木為象征,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是各民族語言文化中的一種共同現象。人們在欣賞花草樹木外在美的同時,也賦予了它們某種特定的意義。特別是歷代文人學士,詩人畫家,通過詠詩賦詞、寫文作畫,把內心情感和審美情趣寄托于大自然的花草之中,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了不同的精神內涵。《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通過深秋時節水邊蘆葦的描寫,傳遞出迷茫傷感情緒和追尋伊人的浪漫意象。周敦頤的《愛蓮說》對蓮花高潔形象的極盡描繪,提示出作者潔身自好的高潔人格。還有,梅蘭竹菊因其清雅淡泊被譽為“四君子”,松竹梅歷冬不衰被稱為“歲寒三友”。桃李代表學生徒弟,衍生“桃李滿天下”;桑梓代表故鄉;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和全家團聚;柿樹象征“事事如意”……
據臺灣著名學者潘富俊統計,《全唐詩》共出現植物389種,《全宋詞》中有321種植物,《金瓶梅》中有210種,《紅樓夢》中有242種,《西游記》則有253種之多,較少寫植物的《水滸傳》也有102種植物出現……
2012年,我國組織舉辦首屆以“植物文化”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來自世界各地20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植物文化。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德元說過:“以植物為載體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事件浩如煙海,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也是未來植物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株植物就是一個文化元素,一片森林就是一個植物群落的復合體。有種子,自會成樹;有生活,必有態度。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樹立生態文明上的自信,應當成為每個中國公民的自覺行為。
李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