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觀
- 唐山市曹妃甸區政協文史委編
- 1266字
- 2021-10-29 10:05:24
形若蓼花三春柳
遠在新疆、內蒙古的荒原大漠,近在家鄉的渤海大地,檉柳那富有頑強生命力的根系延伸到每一個角落。《辭海》這樣解釋檉柳:“落葉灌木,老枝紅色,葉小如鱗片,夏秋兩季開花,花穗長二三寸,其色粉紅,結蒴果,耐堿抗旱,適于造防沙林,枝條可編筐,枝葉可入藥,其花遇雨即開,形如蓼花,也叫三春柳或紅柳。”
古人云:“天若降雨,檉先起應之。”故又名雨師。以前的土著每到春夏,看檉柳的花來判斷陰雨天晴,花越艷雨越大。據說觀音菩薩手中拿的柳條是檉柳條,所以也有人叫觀音柳。檉柳林不僅是防風固沙的好材料,同時莖葉可以入藥,有疏風散寒、解表止咳、去除風疹瘙癢等療效。檉柳又是盆景的代表樹種之一,能工巧匠將這些大自然的神奇之作略加修飾,用其制作垂枝式盆景,樹干蒼勁古樸,枝條婀娜多姿,成為維妙維肖的天然雕塑品。
在曹妃甸這塊鹽堿灘上,最能展示蓬勃生命的植物就是檉柳了。廣闊海岸的鹽堿灘上,除了圍著紅頭巾正在彎腰勞作的女人,點綴大地上一道道斑駁蒼涼的鹽堿痕跡,就是茂盛的檉柳叢了。夏季的檉柳茂盛,樹色藍綠,一穗穗粉紅花絮在柳枝的頂端如云似霞,與遠處湛藍湛藍的海岸線競相輝映著,絢爛、安靜、美麗而富有詩意。當今的曹妃甸已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區,就連馬路兩邊的綠化植物,也隨著土壤的改良越來越豐富。作為渤海灣最古老的植物,檉柳見證了曹妃甸由鹽堿荒灘走向繁盛的歷程。
檉柳娉婷多姿,但性格有如松柏般堅毅。檉柳不是柳樹,為了適應鹽分多、堿度大的環境,它的葉革質化、枝上長鱗片狀,以保持自身足夠的水分。它們或獨立婀娜,柔韌如風,或成片生存在鹽堿灘上,展示著大海波濤似的線條。細弱游絲的粉色花絮,嬌媚地襯托在綠色的葉片上,如煙似霧,迎風招展。凡認識它的人們常常被那彌漫的如夢如幻的色彩誘惑著,那是怎樣色彩的搭配啊,粉得稚嫩嫵媚,艷得透明,綠得純粹……這份光彩,即使身邊有其他的植物,也無法掩蓋它的韶華。
檉柳的一生,好像跟這片鹽堿地無法分離,構成融為一體的絕唱。沿海的檉柳,一般有一二米高,叢生的多些,一般很少見到高大粗壯的枝干,它們或靜默無語,或細膩婉約,盡顯生命的燦爛輝煌和對生命無限的敬仰。它們只是按照生命的指引方向,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無論身邊是潔白的鹽田、隆起的坨地,還是剛剛下過雨的水洼,它都在默默訴說著對生命的虔誠。
檉柳不是高大的樹木,但它卻用柔韌的性格調和著這片土地,成為渤海灣一道靚麗搶眼的風景。清朝大學者紀曉嵐曾寫詩贊檉柳:“依依紅柳滿灘沙,顏色何曾似絳霞。” 同朝詩人李鑾宣也有詩云:“幾枝紅柳影,對客舞婆娑。”檉柳看似柔韌的身影,生命力卻很強,極易成活,種子可以種植,枝干亦可扦插,樹上的枝條挨著地面就會生根,汲取大地養分和水分,它的身影有療愈的力量,給這片單薄的土地帶來蓬勃的生機。是樹,就展顯你的綠葉,是種子你就發芽,是生命,就要奏響靈魂的贊歌。

檉柳/李克東 攝
檉柳堅強地抵擋著鹽堿的侵害,在寡淡的生活條件中努力地生存,成為這里的主人。它們的根和種子是容器,汲取著有限的資源,生根發芽,破土而出,見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讓生命延續并唱出時代的贊歌。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