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
- 宋光智 張金華 何娟 歐平勇 張子全主編
- 14字
- 2021-10-22 11:48:37
學習情境二 茶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項目一 茶樹害蟲基礎知識
任務目標
1.了解茶樹害蟲的基本形態、繁殖和發育的特點。
2.學會利用茶樹害蟲口器、體壁、主要習性來防治茶樹害蟲。
任務一 茶樹害蟲的形態
茶樹害蟲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都勻毛尖茶區常見茶樹害蟲有250多種,主要害蟲約50種,其中多數是昆蟲,少數是螨類害蟲。茶樹害蟲咬食葉片、根莖,刺吸茶樹汁液或蛀食枝干,造成樹勢衰弱、茶葉減產,甚至無茶可采,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
1.成蟲
成蟲形態的基本特征:身體分為頭、胸、腹3個體段。頭部是感覺和取食的中心,有1對觸角、口器,1對復眼,2~3個單眼或無單眼;胸部是運動中心,分前胸、中胸和后胸共3節,各節上生有1對足,稱作前足、中足、后足,中胸和后胸上各有1對翅,稱作前翅和后翅;腹部是新陳代謝活動和生殖中心,一般有9~11節,每節的兩邊有呼吸用的氣門,腹未有肛門和交尾、產卵的外生殖器。
(1)觸角
觸角是頭部的第1對附肢,著生在額區的觸角窩內,可自由活動。分柄節、梗節和鞭節三部分。觸角鞭節上有非常豐富的感覺器,其功能主要是在覓食、聚集、求偶和尋找適當產卵場所時起嗅覺、觸覺和聽覺作用。觸角的類型有絲狀(蟋蟀、天牛)、剛毛狀(蜻蜓、蟬)、念珠狀(白蟻)、鋸齒狀(芫菁)、櫛齒狀(雄綠豆象)、羽狀(大蠶蛾)、膝狀(蜜蜂、象甲)、具芒狀(蠅類)、環毛狀(雄蚊)、球桿狀(蝶類)、錘狀(郭公甲)、鰓葉狀(金龜甲)等。
(2)眼
復眼:復眼有1對,位于額上方兩側,較大,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突出于體壁。復眼由許多六角形柱狀的小眼組成,類似于蜂窩狀。復眼愈大,小眼越多,視力越強。昆蟲主要用復眼觀察物體的形象和色彩,對運動中的物體較敏感。
單眼:分背單眼、側單眼兩類。背單眼為成蟲、若蟲所有,多為3或2個,極少數為1個,有的缺,背單眼著生額區上方,3個者排成三角形,(如蝗蟲、蟬等),背單眼一般只能辨別光的方向和強弱,不能成像。側單眼為全變態類的幼蟲具有,位于頭部兩側頰區下方,通常1~7對。如葉蜂幼蟲1對,鱗翅目幼蟲6對,成弧形排列。
(3)口器
口器是害蟲的取食器官,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構造和類型發生很多變異,如取食固體食物的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體食物的為刺吸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具有嚼碎固體食物的功能,如象甲、金龜甲、天牛、吉丁蟲等,它們主要是咬食茶樹葉片,鉆蛀根、莖部,造成孔洞或缺刻等被害狀。
刺吸式口器即口器中有一細長的口針,如葉蟬類、蚧類、蚜蟲等。取食時以口針插入茶樹枝葉內吮吸汁液,這會破壞植物細胞以及正常的生理生化代謝過程,受害的茶樹葉片呈現褪色的斑點、卷曲、皺縮、畸形以至枯萎,或因部分組織受唾液酶類的刺激,而致細胞增生,形成局部膨大的蟲癭。口針刺傷植物細胞的過程中,還會傳播植物病毒,有些植物的病毒病就是由刺吸式口器害蟲傳播的。
害蟲口器類型不同,為害方式也不同,對寄主帶來的損害也不同。咀嚼式口器害蟲,以上顎咬食植物,造成寄主機械損傷、殘缺不全,甚至會將作物吃成光稈,最后顆粒無收。刺吸式口器害蟲,主要對寄主造成生理傷害和傳播病害,植物受害后,出現斑點、變色、皺縮、卷曲、萎蔫、畸形或形成蟲癭等,嚴重時引起整株死亡。了解口器類型和為害特點,可選擇科學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4)足
成蟲的胸足由基節、轉節、腿節、脛節、跗節、前跗節6節組成,節與節之間由膜質的組織相連。胸足類型有步行足(步行甲)、跳躍足(蝗蟲后足)、開掘足(螻蛄前足)、捕捉足(螳螂前足)、攜粉足(蜜蜂后足)、游泳足(龍虱后足)、抱握足(雄龍虱前足)、攀懸足(虱類)。
(5)翅
翅多呈三角形,展開時朝向前面的邊緣叫作前緣,朝向后面的邊緣叫后緣或內緣,外面的邊緣叫外緣。害蟲翅的質地因種類不同而不同,一般翅為膜質,也有的害蟲前翅角質硬化,不透明、無翅脈,稱為鞘翅,如象甲、吉丁蟲、金龜甲等;有的害蟲翅的基部硬化,端部膜質,如綠盲蝽的前翅,稱作半鞘翅;有的害蟲翅緣有許多長毛,稱作纓翅,如薊馬類;有的害蟲前翅革質,半透明,稱作革翅,如大蟋蟀。蛾蝶的膜質翅面薄而密生鱗毛,上面常有各種顏色的斑點或線紋,根據翅面花紋的形態和顏色可以區分昆蟲的種類,這類翅稱作鱗翅,如茶毛蟲、茶尺蠖、茶刺蛾等。翅的類型有膜翅(蜂類等)、復翅(直翅目前翅)、鞘翅(甲蟲前翅)、半鞘翅(蝽類前翅)、鱗翅(鱗翅目)、毛翅(石蛾)、纓翅(薊馬)、平棒翅(雙翅目后翅)。
(6)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是昆蟲用以交配或產卵的器官,由生殖節上的附肢特化而成。雌蟲的為產卵器,雄性的為交配器。雄性外生殖器用于與雌性交配,故稱為交配器。交配器主要包括陽莖和抱握器兩部分。陽莖多為管狀,交配時用于將精液輸入雌體。抱握器位于第9腹節腹面,一般比較堅硬,有的呈片狀,有的似鉗狀,交配時用于抱握雌體。
了解昆蟲的外生殖器,可以鑒別昆蟲的性別,同時可以根據外生殖器(特別是雄性外生殖器),鑒別昆蟲的近緣種類。
(7)體壁
體壁自外向內,由表皮層、皮細胞層和基底膜組成。體壁常向外突出形成許多外長物,向內陷入形成各種腺體。
昆蟲的體壁結構及性能與害蟲防治有著密切的聯系,認識昆蟲體壁特性,是為了設法打破體壁的保護性能,以提高藥劑的穿透能力,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通常體壁柔軟、蠟質較少的昆蟲較易被藥劑殺滅,昆蟲幼齡階段由于體壁較薄,往往較老齡階段抗藥力弱,防治害蟲掌握在三齡之前就是這個道理。油乳劑一般比可濕性粉劑殺蟲效果好,其原因是油乳型的觸殺劑一般屬脂溶性,易于破壞疏水性的體壁蠟層而滲透入蟲體,從而提高殺蟲效果。
2.卵
害蟲卵的形狀和產卵方式,因昆蟲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這也是識別害蟲的依據。卵的常見形狀有卵形、球形、橢圓形、腎形、扁圓形、半球形等。有的茶樹害蟲卵的形狀特別,如黑刺粉虱的卵呈香蕉形,基部有短柄與葉片相連。
3.幼蟲(若蟲)
幼蟲(若蟲)一般分為頭、胸、腹3個體段。頭部有口器和眼,口器一般分為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胸部有足3對,腹足數對。腹足的數量因種類而異,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多足型:腹部有足2~5對,著生在第三至第六節和第十節上,頭部明顯,一般有咀嚼式口器,如蛾蝶動蟲。
寡足型:無腹足,有胸足,頭部明顯,體肥皺而彎曲,如蠐螬(金龜甲幼蟲)。
無足型:幼蟲無胸足,無腹足,頭部明顯骨化,如天牛、吉丁蟲和象甲幼蟲
4.蛹
完全變態類昆蟲的末齡幼蟲老熟后,會尋找適當場所,不食不動,縮短身體,進入前蛹期(也稱預蛹期),也就是末齡幼蟲在化蛹前的靜止時期,末齡幼蟲預蛹期蛻去最后1次皮變為蛹的過程叫化蛹。蛹通常分為離蛹、被蛹、圍蛹3種類型。
任務二 茶樹害蟲的生物學特性、世代和年生活史
1.繁殖方式
(1)兩性生殖
兩性生殖是昆蟲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絕大多數昆蟲為雌雄異體,兩性生殖需要經過雌雄交配,雄性個體產生的精子與雌性個體產生的卵結合后,由雌蟲將受精卵產出體外。
(2)單性生殖(孤雌生殖)
單性生殖是雌蟲未經與雄蟲交配,產出未受精的卵細胞,能夠正常孵化發育成新的個體的現象。如家蠶、蜂、薊馬、蚜蟲。
2.變態
昆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僅是蟲體長大,從卵到成蟲在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以及生活習性上也要發生一系列的改變,這種變化現象稱為變態。變態主要有不完全變態和完全變態兩種類型。
(1)不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昆蟲的特點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分為卵、幼蟲(若蟲)、成蟲3個發育階段。即卵→幼蟲(若蟲)→成蟲。這類變態幼蟲與成蟲在體形、觸角、眼、口器、足和棲境、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很相似,翅在體外生長。不同之處只是若蟲的翅和生殖器官未發育完全。成蟲的特征是隨著若蟲的生長發育而逐漸顯現。其中又可分為半變態、漸變態和過漸變態3種亞型。
幼體階段特稱若蟲,與成蟲均為陸生。幼體在體形、行為和習性、棲境等方面均與成蟲期十分相似。如小綠葉蟬。
(2)完全變態
完全變態的個體發育過程中分為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育階段。此類變態的昆蟲,幼蟲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有很大不同。如茶毛蟲、茶尺蠖等。
3.害蟲的各蟲期
(1)卵期
害蟲從成蟲產下卵到卵孵化為幼蟲所經過的發育階段,稱作卵期。卵一般不為害茶樹。各種害蟲的產卵方式不同,有的卵單粒分散產出,稱作散產;有的那多個聚集在一起形成卵塊。產卵的場所也各有不同,有的卵產在葉片正面,如茶卷葉蛾等;有的卵產在葉片背面,如茶小卷葉蛾、黑刺粉虱等;有的卵產在樹皮縫隙等處,如茶尺蠖;也有的卵產在植物組織內,如茶黃薊馬、小綠葉蟬等;還有的卵產在土壤中,如茶麗紋象甲等。
(2)幼蟲期
從卵孵化出來后到成蟲特征出現(或成蟲化蛹)前的整個發育階段,稱作幼蟲期。幼蟲期是昆蟲的營養生長期,也是需大量取食、為害茶樹的時期。隨著蟲體的增大,幼蟲的生長會受到體壁的限制,必須將舊表皮蛻去,重新形成新的表皮,這種現象稱作蛻皮,蛻下的皮稱作蛻。一般害蟲蛻皮3~5次,但蛻皮的次數因害蟲的種類、性別和環境條件而有變化。例如介殼蟲的雌蟲比雄蟲蛻皮多1~2次。每蛻去1次皮,幼蟲就增加1齡。初孵幼蟲到第一次蛻皮前稱作1齡幼蟲,蛻1次皮后為2齡幼蟲,依次類推。兩次蛻皮之間所經過的時間稱作齡期。蟲齡愈小,體形和食量也愈小,抗藥力弱,易于防治。蟲齡愈大,幼蟲食量也加大,為害加重,而且抗藥力強。因此,在防治害蟲的時間上,必須在低齡幼蟲期進行。
(3)蛹期
從化蛹到變為成蟲所經過的時期為蛹期。昆蟲的蛹期內部發生著激烈的變化,成蟲的所有器官都在蛹期形成。蛹期是完全變態昆蟲由幼蟲轉變為成蟲的過渡期,是一個靜止蟲態。
(4)成蟲期
成蟲期是害蟲個體發育的最后階段,主要為繁殖時期。成蟲的繁殖特征是整個生活過程中生長發育的結果。成蟲體內的性細胞發育成熟并已具備生殖能力,不久就交配產卵,產卵后不久就死亡,如茶尺蠖。而有些害蟲在羽化為成蟲時,還未性成熟,需要繼續取食一定時期才能進行生殖,這種對性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稱為補充營養。需要補充營養的植食性昆蟲,成蟲壽命較長,往往也是為害蟲態,如蝗蟲、天牛等。害蟲性成熟后即能交配,交配和產卵的次數因蟲種而異。通常成蟲壽命短的昆蟲,如很多蛾類只交配1或2次。成蟲壽命長的如蝗蟲、甲蟲,一生可交配多次。產卵期的長短、產卵次數和產卵量也因不同蟲種而異。
4.世代與年生活史
(1)世代
昆蟲的卵或若蟲,從離開母體發育到成蟲性成熟并能產生后代為止的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簡稱為一代或一化。昆蟲世代的長短,因種類而異。有些昆蟲一年只有1個世代,如茶葉麗紋象甲、茶枝鐮蛾。有些昆蟲1年可有幾個世代,如茶尺蠖1年6~7代、小綠葉蟬則1年10~15代。有些昆蟲卻要2年或幾年才完成1代,如茶天牛2年1代,十七年蟬要十余年才能完成1代。1年1代為一化性,1年2代為二化性,1年3代為三化性,1年3代以上的為多化性。
(2)年生活史
1種害蟲由當年越冬開始活動到第2年越冬結束為止的發育過程稱為年生活史。
5.習性與行為
(1)食性
害蟲有一定的食料范圍,稱作食性。只取食一種植物的害蟲,稱作單食性害蟲,如茶尺蠖、茶籽象甲等;取食于一個科不同種植物的害蟲,稱作寡食性害蟲,如茶毛蟲等;能取食不同科多種植物的害蟲,稱為多食性或雜食性害蟲,如蓑蛾類、刺蛾類等。為害茶樹葉片的害蟲,不同種類還表現出對葉片老嫩的偏嗜性,如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跗線螨喜食嫩葉,而黑刺粉風、茶葉癭螨、茶短須螨偏食老葉。
(2)周期性節律活動
害蟲對晝夜和季節的變化常表現出各種周期性的節律活動,如晝夜活動規律和季節活動規律。蟑螂和蚊子在白天和夜間大部分時間處于休息靜蟄狀態,但在黃昏時則表現出高度活性;蝴蝶總是白天活動,而蛾類總是夜間活動,有日出性和夜出性之分。昆蟲在1年中什么時候越冬,什么時候蘇醒,也表現出規律性的節律。人們常將這類節律活動現象喻為“生物鐘”或“昆蟲鐘”。
(3)趨性
趨性是昆蟲對外界刺激物質如光、化學物質、溫度、濕度等刺激而產生的不可克制的反應。對刺激物趨向的稱正趨性,對刺激物背向的稱負趨性。趨性在防治上應用較為廣泛。昆蟲的趨性主要有趨光性、趨化性、趨溫性、趨濕性等,以趨光性和趨化性最常見。
(4)假死性
假死性指昆蟲受到某種刺激或震動時,身體蜷縮,靜止不動,或從停留處跌落下來呈假死狀態,稍停片刻即恢復正常活動的現象。這是一種簡單的無條件反射,是昆蟲的一種自衛適應性。如茶葉甲、金龜子等。
(5)群集性
群集性就是同種昆蟲的大量個體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習性。
(6)休眠
休眠是指昆蟲在不利的環境條件來臨之前在生理上做好了一定的準備,體內積累更多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休眠期內呼吸強度降低,新陳代謝減弱。但只要環境條件恢復正常,很快就可以恢復生長發育。
(7)滯育
滯育是由環境條件和昆蟲的遺傳穩定性兩個方面共同支配的昆蟲生長發育暫時終止的現象。一旦進入滯育后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滯育期,并要求一定的刺激因素(如溫度、光照)的刺激才能解除滯育,其中以光照的影響最大。原因是它具有一定的遺傳穩定性,待環境條件恢復到正常狀況才能重新繼續生長。
任務三 茶樹害螨的形態和生物學特性
1.茶樹害螨的形態
螨類體型微小,一般肉眼看不清,要在放大鏡下才能見其形體。螨類與昆蟲的形態主要區別在于體軀分節不明顯,無頭、胸、腹之分,也無翅、觸角和復眼。身體一般由4個體段構成,前體段(或稱前半體)分為顎體段和前肢體段兩部分,后體段(或稱后半體)分為后肢體段及末體段兩部分。但各體段間無明顯的分界線。顎體段相當于昆蟲的頭部,與前肢體相連,分界明顯。顎體段只有口器,茶樹害螨均為刺吸式口器,由1對螯肢和1對須肢組成。螯肢的脛節特化為細長的口針,須肢是感覺器官,幫助取食。肢體段相當于昆蟲的胸部,有足2~4對,著生前面兩對足的為前肢體段,著生后面兩對足的為后肢體段。有的螨類僅有前面兩對足,如癭螨。其他螨類的幼螨有足3對,后面僅1對足。前后肢體段之間有一明顯的橫縊紋,但也有的種類無此縊紋。前肢體段背面常有1~2對單眼和氣門器。
末體段相當于昆蟲的腹部,與后肢體段緊密相連,很少有明顯的分界。肛門和生殖孔開口于末體段的腹面。
2.茶樹害螨的主要生物學特性
茶樹害螨的一生可分為卵、幼螨、若螨和成螨4個發育階段。有的螨類若蟲期有第一若蟲期(前若蟲期)、第二若蟲期,如茶短須螨的雌蟲等,而其雄蟲則無第二若蟲期。若蟲(尤其是第二若蟲期)在外形上與成蟲較相像,一般均有4對足。在發育過程中,每個發有階段之間,有些種類出現休眠或靜止期,如茶短須螨。螨類多數為兩性卵生繁殖,也能孤雌生殖。少數種類屬“卵胎生”。螨類繁殖速度很快,茶樹害螨1年最少發生6代,多者達30~40代,且有世代重疊現象。
成蟲有性二型現象,如葉螨(咖啡小爪螨)、短須螨、跗線螨均存在此現象。一般雄蟲末端較尖,如葉螨雄蟲的須肢的腿節上有許多小刺,雌蟲末端較圓鈍,且須肢的腿節上無刺。
螨類為害茶樹葉片,使之變色,失去光澤,提早脫落。在茶樹及葉片上棲息和為害部位因種類而異。與茶樹有關的,主要有葉螨科的咖啡小爪螨(又稱紅蜘蛛),細須螨科的茶短須螨,跗線螨科的茶跗線螨(又稱茶黃螨),癭螨科的茶橙癭螨和茶葉癭螨等。
思考題:
1.昆蟲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2.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構造和為害狀有何不同?
3.可利用昆蟲的哪些習性來開展防治?
4.為什么要保護茶園的生物多樣性?
5.害蟲的發生與哪些環境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