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經營與ERP沙盤模擬實訓教程
- 任志霞
- 1966字
- 2024-03-18 18:52:55
總序
實踐教學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對形成學生的專業素養,養成學生的創新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強和改進實踐教學環節是促進高等教育方式改革的內在要求,是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舉措,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突破口。
信息通信技術(ICT)的融合和發展推動了知識社會以科學2.0、技術2.0和管理2.0三者相互作用為創新引擎的創新新業態(創新2.0)的形成。創新2.0以個性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不斷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社會形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模式、工作方法和組織形式。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與之相適應,應主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應主動面向“互聯網+”不斷豐富專業建設內涵、優化專業培養方案。
“雙創教育”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應使本專業培養的人才掌握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良好的創新創業素質,具備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另一方面,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還應主動服務于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相關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在進行包括師資建設、課程建設、資源建設、實驗條件建設等內容的教學體系建設中,教學內容、資源、方式、手段的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推動信息技術和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建設優質數字化資源和共享環境,在2011—2020年建設1500套虛擬仿真實訓實驗系統。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其實踐教學具有系統性、綜合性、開放性、情景性、體驗性、自主性、創新性等特征,實踐教學平臺、資源、方式的信息化和虛擬化有利于促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有利于提升實踐教學在專業教育中的效能。但是,我國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信息化和虛擬化起步較晚,全國高校已建的300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主要集中在理工農醫類專業。為了實現傳統的驗證式、演示式實踐教學向體驗式、互動式的實踐教學轉變,將虛擬仿真技術運用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顯得十分必要。
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中心在長期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依托學校的信息通信技術學科優勢,不斷提高信息化水平,積極探索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的建設與改革,形成了“兩維度、三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在通識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將信息技術與經濟管理知識兩個維度有效融合,按照管理基礎能力、行業應用能力、綜合創新能力三個層次,主要面向信息通信行業,培養具有較強信息技術能力的經濟管理類高級人才。該中心2011年被評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2012年建成了重慶市高校第一個云教學實驗平臺——“商務智能與信息服務實驗室”。2013年以來,該中心積極配合學校按照教育部及重慶市建設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相關規劃,加強虛擬仿真環境建設,自主開發了“電信運營商組織營銷決策系統”“電信boss經營分析系統”“企業信息分析與業務外包系統”三套大型虛擬仿真系統,同時購置了“企業經營管理綜合仿真系統”“商務智能系統”以及財會、金融、物流、人力資源、網絡營銷等專業的模擬仿真教學軟件,搭建了功能完善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虛擬化實踐教學平臺。
為了更好地發揮我校已建成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虛擬實踐教學平臺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在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全仿真的企業環境中了解企業的生產運營過程,縮小課堂教學與實際應用的差距,需要一套系統規范的實驗教材與之配套。因此,我們組織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具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和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學和管理團隊精心編寫了系列化實驗教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虛擬化仿真實踐教學資源,以期形成完整的基于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使該體系在全面提升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決策支持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更好地支持學校實施的“以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為人才培養目標,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抓手,以全面教育教學信息化為支撐”的本科教學模式改革。各位參編人員廣泛調研、認真探討、嚴謹治學,為該系列實驗教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對本系列實驗教材的出版給予了鼎力支持。本系列實驗教材的編寫和出版獲得了重慶市高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面向信息行業的創新創業模擬實驗區建設研究與實踐(編號132004)”的資助。在此一并致謝!
由于本系列實驗教材的編寫和出版是對虛擬化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內涵本身也還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加之出版時間倉促,編寫團隊的認知和水平有限,本系列實驗教材難免存在一些不足,懇請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林金朝
2016年8月